世界通讯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2018-08-29 11:20杨柳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财务舞弊

【摘 要】 美国世界通讯公司财务舞弊案令华尔街金融为之哗然,同时也让广大投资者蒙受了损失。本文以世界通讯财务舞弊为案例,对其主要的财务舞弊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审计的启示。

【关键词】 世界通讯 财务舞弊 虚增利润

一、引言

世界通讯公司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辉煌时期曾是华尔街青睐的“明星企业”。然而,在世界通讯公司在1998年收购微波通信公司(MCI)不久后,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从1999年开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相对于安然公司利用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虚增利润隐瞒负债而言,世界通讯公司的造假手法显得并不高明,其财务舞弊手法主要包括冲销成本费用、虚增资本支出、造假营业收入等。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其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界通讯公司虚构的营业收入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虚假的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世界通讯财务舞弊手法分析

(一)冲销营业成本,虚增资产

世界通讯公司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其做法可概括为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世通公司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此种做法产生了两种不良后果。其一是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支出项目即线路成本,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斷。其二,此做法也虚增了世通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二)利用收购兼并,蓄意低估商誉

世界通讯公司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其还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进行报表粉饰。其做法可以概括为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但此计划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警告干预,迫于SEC的压力,世通公司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公司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这是世界通讯公司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进行盈余操纵的典型表现。

三、对审计的启示

(一)重视内部审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企业持久经营长久发展的制胜法宝,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决定了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还应涉及企业所面对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所包括关联交易、合资以及合伙风险, 企业重组、合并、购置风险,新业务、产品和系统的风险, 适应汇率变化或现金流量变化的能力、信息系统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二)完善外部审计,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怀疑

在世界通讯公司财务舞弊丑闻被揭露之前,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过去十多年里既为世界通讯提供审计服务,也向其提供咨询服务,而同时提供以上两项服务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缺失。此外,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缺乏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尽管安达信已经意识到世界通讯公司存在利用冲销线路成本、虚增资产、做高税前利润的动机,但其对世通公司线路成本、商誉的确认以及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计时,几乎完全依赖于世通公司高层的管理书声明,而不是建立在实质性测试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

(三)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编制世界通讯公司的审计计划时并没有对世通公司的会计程序进行充分的了解,导致其未能合理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发现世通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程序。根据一般审计准则的约定,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前,应当充分了解对方企业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程序和惯例,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却并没有做到以上要求。例如,安达信事务所在事前并没有充分了解世界通信的内部控制结构及其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也并没有详细询问其冲销营业成本虚增资产的“预付容量”所指何意以及处理依据;同时,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的估计判断依据和相关控制程序的也并未作为重点审计对象。

【参考文献】

[1] 朱华军.浅析企业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J].会计师,2018(02):36-37.

[2] 肖康.浅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1):84-85.

[3] 熊方军,张龙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风险识别与证据收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10):138-144.

作者简介:杨柳(1994—),女,汉族,重庆,会计专硕研究生,研究生在读,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