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8-29 11:20周艺黎博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

周艺 黎博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的新热点。培养双创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双创教育作为一种理念, 以“育人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内涵, 是专业教育的引领, 又以专业教育为深层根基。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 并非易事。事因人变, 首要的难点是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的变革。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育人为本 应用型高校 变革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双创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实效。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应用型本科本科高校, 当务之急是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紧跟发展步伐, 找到突破口, 使自身真正成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 为社会的各个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趋势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堪忧。教育课程覆盖教育、心理、经管、法律等知识面, 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实践经验等要求较高。然而现今高校中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师较少, 这些人员多数没有任职经历, 更加没有创业实战经验, 虽然有些高校也会邀请名师进行客串教学, 但是这类名师在双创知识理论框架上又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大多数高校都会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例如进行SIYB创业培训班、挑战杯、研究性学习、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主题活动, 建立双创孵化园等。但是承办这类活动的负责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缺乏相互沟通与联系, 且这些活动的举办与双创教育的课程安排不一致, 面向的学生群体缺乏层次性, 从而局限了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相应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被纳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内, 更没有被列为必修课程。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双创类课程, 普遍以就业指导或者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嵌入相应的模块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导致双创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 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的有效思路, 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待探索。尽管双创教育更加深入的依赖着专业教育, 对专业教育的短板进行弥补, 但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地方双创教育未能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多数停留在为了单纯解决就业难而开展的双创培训活动, 在制度设计、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上把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人为分隔开。另外还要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学科融合型转变。积极推进不同学校、院系和学科间的协同发展, 探索建立双创人才的跨校、跨院系、跨學科专业交叉培养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融合性, 主要体现在构建以双创教育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框架体系中。双创课程体系是双创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 是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和提高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适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课程体系建设如何进行深化改革, 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其发展模式和思路, 形成符合国情的双创体系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启动创新创业第一课堂教育。推进双创教育进培养方案、进课堂,将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紧紧抓住第一课堂,将双创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人才培养中;开展基础学科创新型拔剑人才培养。并且学校应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新机制。

(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主流意识。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双创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轻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大学生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双创意识是大学生掌握双创知识具备双创能力的前提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要求高校打造双创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三维一体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创造意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织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激发大学生的双创激情,提升大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能力。

(三)打造高格局创新创业孵化园。如何有效地以双创带动高质量就业, 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课程体系建设的新特点, 是转型发展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谁能在国内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期, 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建设特点, 在未来研究中能占一席之地, 对于自身转型发展、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学校满意度、锻炼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有价值。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地方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 是地方经济建设中科技文化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地,应从此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自身转型发展。

(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型。双创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 而与系统对应要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把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模型的建设研究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大环境前提混淆起来加以笼统研究的多, 考虑课程体系的可行性的较少。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所面临的人、财、物受限的前提下, 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模型, 重点构建可行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双创需求的五方 (校方+企业方+校友方+家长方+学生方) 联合的双创生态圈理论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概括总结

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人类二十一世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必然离不开此类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有所担当和作为, 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在这场变革中, 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是變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也是创新的动力来源。而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 要实行双创教育, 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有侧重, 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双创课程的教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双创类活动的实践性强, 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锻炼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这与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

大学生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环节。实施大学生双创教育是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改革中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突破传统学科本位, 改革本科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回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抓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关键, 推进本科教育改革, 摆脱传统学科本位的路径依赖。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面向区域经济,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本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双创教育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受到了自身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为构建长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践基地,湖南工程学院基于本院的双创教育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取得成绩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双创教育的先进做法,转变了教育观念,建立如上述所阐述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双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

[2] 黄兆信,刘燕楠.众创时代高校如何革新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

[3] 毕耕, 王永辉, 喻宏飞, 刘宇雷.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7)

作者简介:周艺、(1980.12— )硕士、讲师、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黎博、(1987.9— )硕士、讲师、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
变革开始了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