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8-08-29 11:20施亚男管丽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压力需求

施亚男 管丽

【摘 要】 低欲望社会是人类不曾经历过的现象,也是日本比世界其它各国更早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被称为“平成废宅”或者“食草男”,他们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欲望,只追求舒适安逸。而这一代人的低欲望直接将导致日本人口减少,“空房子”越来越多,进而对日本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试图对日本低欲望社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我国现在的社会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低欲望 社会现象 压力 需求

远离时尚,远离名牌,远离买车,远离喝酒,甚至是远离恋爱……日本年轻人在远离看上去和“消费主义”有关的一切。这些年轻人作为社会主体,却不再愿意过多的去承担社会责任,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没有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一、“低欲望社会”的概念及典型特征

低欲望社会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里提出的概念。所谓低欲望社会,就是指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一代不愿再背负风险和债务。他们丧失物欲、成功欲、生子欲甚至是性欲,无论物价如何变化,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

低欲望社会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一)年轻人不再愿意像父辈一样背负风险和债务,对于买房买车这些事新一代年轻人意愿非常低,不愿背负几千万的房贷;

(二)日本的少子化正是低欲望社会的重要表征,这将导致劳动力的短缺,日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另一方面,还面临超高龄化的问题;

(三)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很容易满足,没有特别大的理想和抱负

(四)无论政府出台货币宽松政策还是增加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二、日本低欲望社会形成的原因

(一)负债压倒了幸福感。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满目疮痍,基本就是一片废墟。但是战争结束后整个国家大规模的需求,统治者的有效改革加上美国的帮助,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现腾飞,在这段时期,日本经济一路高歌,人们自信心十足,仿佛繁荣永远不会停止上扬,日本人的自信取代了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自卑。但是,凡事都有意外,日本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经历了不少金融危机,如1997年这场席卷了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风暴把日本打的体无完肤,紧接着2008年另一场破坏力更大的金融危机更是把日本打的奄奄一息。对于日本来说,金融危机损害的最严重的是老百姓的自信心,再加上2011年日本爆发大地震,不少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目睹了日本从顶峰走向低迷的全过程。这些都使得日本年轻一代心里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处于惶恐不安中,担忧、焦虑阻碍成为一代人的心理特征。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愿意承担房贷和结婚生子后的压力,他们害怕日本经济仍然不景气,地震海啸还会来袭。这些低欲望的行为,本质上是日本年轻人趋利避害的选择。

(二)日本教育体制的改变。二战后日本教育机制由原来的 “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宽松教育”。日本教育者认为填鸭式教育虽然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一旦考试结束后,高强度的训练消失,学生的知识储备将会普遍产生断崖式下滑。而改革后的宽松教育则带来了另一种“公平”,日本小学运动会跑步比赛,第一名到第六名每个人都有一块奖牌,集体活动只要参与就有小红花,这都使得日本年轻人从小就有这样一种心态,混混日子也挺,他们不怎么学习,沉迷游戏,思考问题简单,带来了低智商社会。但是这些年轻人出来找工作才第一次尝到了竞争的残酷性,很多普通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职能选择蜕变或退出。可是一旦选择退出竞争,基本上也就脱离了主流社会的评价体系。每个社会都有“归居田园”的人,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日本的年轻人大批选择低欲望的生活,已经影响到了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

(三)精神需求的升级。日本虽然经历了泡沫经济,使得一些企业倒闭,但是整个社会的发达和便利程度还是很高的,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所以日本年轻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注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多工作的热衷度不高,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维持收入的工具。从80年代之后,日本出现了“御宅族”就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上网、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买房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中国正在成为日本-低欲望的萌芽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在中国已经开始萌芽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甚至不愿意结婚。马云曾经说:“如今的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年轻人似乎把自己的宏图大志都藏到了内心深处,而现实中却一如既往的或者;野心在西方的正面词汇,但如今在中国人们却变得避恐不及。日本正日益走入一个死胡同,中华民族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日本十分相像。如何从日本的民族危机中吸取教训、总结方法、避免重蹈覆辙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我觉得在未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新树立调动中国青年的积极性。

(一)继续深化改革,打破制度限制。政策在中国随时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应對低欲望社会的来临,最大的方面就是刺激人们的生产动力,消费动力。这就需要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相应的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我们需要进一步移开障碍,推动劳动力更自由、完整、平等的流动,这是一项改革挑战,需要我们国家做好准备。

(二)拥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积极的目标,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下,尽其所能的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加强自信,找到达成目标的方法。新一代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前途。我国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未来更加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帮助学生确定清晰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天下文化,2011,1

[2] 杨栋.日本陷入“低欲望”社会[J]金融博览(财富),2018.

作者简介:施亚男(1993-),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在读硕士。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方面:高等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压力需求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