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化糖塑的美学价值

2018-08-29 11:20赵铃蔡堂根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形式美

赵铃 蔡堂根

【摘 要】 兴化糖塑是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它具有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肌理层次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符号意义。目前,兴化糖塑的传承陷入了困境,但是只要吹糖人能够不断改进、与时俱进,政府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宣传工作,兴化糖塑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 兴化糖塑 工艺美 形式美 文化美

兴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处在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带,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国与楚国相交之地。因此,形成了兴化地区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孕育出的艺术作品独具一格。如兴化糖塑、茅山号子、兴化匾额等等。兴化糖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产品,但是很少有人研究。我们认为,兴化糖塑不仅是颇具特色的食品,还是一种极具美学价值的工艺品。因此本文就从兴化糖塑的工艺美、形式美和文化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兴化糖塑的概况

糖塑是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蕴含着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它既具有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符合所处时代人们的美学情怀。糖塑的起源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糖塑艺术是发源于楚人以饴糖制品供奉先祖的风俗习惯,南宋《梦粱录·诸色杂货》(卷十三)中提及,“及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儿等”,“吹糖麻婆子”,指的就是现在的吹糖人。传说称吹糖人的祖师爺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朱元璋欲建造‘功臣阁火烧功臣,被刘伯温识破,与一个挑糖人的调换服装幸免此难。糖人儿的造型包括羊、牛、兔、狗、猪和各种花鸟等,惟妙惟肖,孩童们争先购买。引得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吹糖人的技艺,因此,该门手艺得以传承到现在。”

兴化糖塑是兴化地区民间的手工艺品,吹糖人通常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以前在兴化买一个糖人小口哨只需要一分钱,二、三分钱就能买到一个猴子舞大刀或者其他复杂一点的糖人。小孩子不仅可以买来观赏也可以作为玩具,物美价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儿童食品的多样化,以及城市管理制约的限制,兴化糖塑逐渐消失。简单的糖塑制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难以维持生计,新时代的年轻人对糖塑的认知为零,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兴化糖塑面临传承危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兴化糖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兴化糖塑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濒临消失的民间手工艺才获得保护,并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兴化糖塑的工艺美

兴化糖塑的制作需要一个带架子的长方形柜子,柜子下面有一个圆笼,圆笼里面通常会放着一个小炭炉,上面支着一口铜锅,用来给糖加热。旁边还有几个抽屉,分别放着原料、辅助工具等。当吹糖人的小贩放下货担开始吹糖人的时候,则会放置一个简易的木架,木架往往被制作成两层,每层都有插孔。做好的糖人是带有竹签的,插在小插孔上展示。在这个架子上还有一个圆盘,圆盘小巧玲珑,上面还画着花鸟兽虫,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有顾客想买糖人时,就转动圆盘上面的指针,指到什么吹糖人就吹什么,立等可取。糖塑的原材料多使用麦芽糖,熬制糖稀的时候,要以锯沫为燃料,用文火煮着,并不停地用筷子或者其它可代替的工具搅拌。等到快烧开了,就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过一会挑一块看看能否拉成糖丝,可以的话就说明糖稀熬好了。最后将熬好的糖倒入四格的铜锅内,加入红、蓝、黑等食用色素,调制出来的糖稀色彩明亮鲜艳,又不缺乏和谐的美感。最后将糖稀搁置于铜锅中保温、备用。

兴化糖塑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精湛。兴化糖塑在于“吹”与“塑”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得糖塑作品更具有艺术表现力。需要制作糖人时就从铜锅中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吹糖人随即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据兴化糖塑代表性传承人虞国桂老人所说,兴化糖塑制作的关键步骤是“劲拽”,这要求吹糖人捏的时候要保证施力均匀,充分利用糖稀的韧劲,使糖塑饱满有力,富有生气。由于原料麦芽糖本身遇冷易凝固的原因,吹糖艺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像其他艺术品可以进行反复的修改,需要吹糖人在吹糖的时候一气呵成。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吹糖人具备精湛的技巧,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兴化糖塑不是简单的去模仿客体,而是会加入吹糖人自己的理解及表现能力。再配合使用仅仅四种颜色的糖稀,具象地表达出客观物象。这需要足够的想象力才能对客观物象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充分融合了民间生活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

三、兴化糖塑的形式美

兴化糖塑由于糖稀拉丝的特性,它的制作过程极具美感,观看艺人制作糖塑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吹糖人在对物体进行感知、观察,掌握客观物象的特点、神态的前提下,对物体进行简化提取,适当地调整具象事物的比例,夸张表现出物体的主要特征,还要注意保持上下协调,姿态端正优美。吹得时候还要留意给糖塑造型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后期可以充分吸收糖的多余水分,这样才能达到晶莹剔透的审美效果。整个制作过程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是需要练习多年才如此地娴熟。这些经由虞国桂老人制作出来的糖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高度概括出动植物的立体形象,手法准确、工艺精细。外形流畅圆润、简洁生动,造型随意夸张、活泼质朴。糖人栩栩如生、别具匠心,往往追求的是一种象外之意,引得围观者赞叹。

糖塑的色彩是在和谐的美感中追求生动的变化。它有统一的色调,糖稀本色为棕黄色,在麦芽糖变软后,可根据完成的作品所需颜色加入到里面,调和成数十种成色,明亮鲜艳,醒目夺人。尤其两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的肌理变化五光十色,层次丰富。用这种混合色制作出来的糖塑作品,变化万千的肌理就会与原来被吹成光滑表面的主体形成强烈对比,丰富多彩,更具视觉冲击力。但是因为糖塑仅仅只有四种颜色色素,所以有些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真实色彩,这时就需要吹糖人根据主观情感的选择、符合客观的审美需求而设计创造出来。

四、兴化糖塑的文化美

兴化糖塑的题材来源非常丰富,既有动植物类型的又有不同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类型的,种类繁多,都是具有特定的目的以及顺应民间需要而出现的题材。“中国民间美术十分注重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意义,并将此作为美与丑的标准之一。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祥瑞题材,表现人们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大部分内容都是吉祥、富贵、求生、辟邪等,这关系到人生的现实。”糖塑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陶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其所处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当然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虽然是一种表现方法,但它同时也具有一种文化内涵,一种执着于对善良、美好追求不懈的内涵。”糖塑艺术最常见的题材来源就是十二生肖,每一个动物形象都蕴含着其特有的哲学意义。例如《老鼠偷油》,一头老鼠钻进油瓶的形象极简概炼,生动有趣。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老鼠象征着聪明,表明人们想要学习其机灵精明的处事方法。还有自然界的植物形象,例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圣洁、高贵的君子形象。比较受劳动人民喜爱的是人物类的作品,如“齐天大圣”、“福禄寿三星”、“送子娘娘”等等,都是直接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景和审美情趣。还有取材于不同的历史神话故事,民间谚语。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需要艺人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表现出那个场景。告诫人们行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深思熟虑。这些富有美学意义的物体都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寓意着“求善”、朴实、虔诚的祝愿,是劳动人民理想的寄托。

糖塑作品具有非常珍贵的文化价值。近年来,由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糖塑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颇受重视。糖塑作品是食用与审美的结合,是对自然生活的写照,它与人们的实践生活息息相关。吹糖人也在不断地改变物体造型,结合时代变化塑造出符合当代实际生活的物体造型,如喜洋洋、熊大熊二一类的卡通人物,引发人們对它的关注和热爱。这既能够体现出兴化地区民间文化的内涵,又可以完整地再现劳动人民的风俗生活和美学取向。

五、兴化糖塑的困境及其思考

兴化地区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天气往往多雨潮湿,夏天又高温闷热,由于糖塑作品溶水性强,而且高温易化不易定形,导致糖塑作品无法保存原样留存下来。吹糖人一年中也只有几个月可以从事这种工作,不能维持生计,年轻人对这门传统民间手工艺都不熟知,更不会去愿意学习。“如何摆脱我国民俗文化发展所遇到的困惑,找到民俗文化传承的合理路径,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任重而道远。”

首先,对于糖塑作品不易保存这个问题,在学习研究了与麦芽糖相似质地的材料后,传承人虞国桂创造性地进行改良创新。在保证作品效果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转换,把制作糖塑的原材料麦芽糖改为玉米糖,使其保存和从事制作时间长久一点。但是制作好的糖塑作品目前还是只能通过图像资料保留下来。在继承传统糖塑的基础上,吹糖人更应该与时俱进,塑造出符合新时代的物体造型。其次关于糖塑手艺家族相传的这个继承方式,可以招收愿意耐下心来钻研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徒弟,改为师徒相传。还有,政府应该对吹糖人进行鼓励政策,加强糖塑艺术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和鼓励机制。最后文化部门可以扶持开办培训班或是不定期举办“非遗”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甚至到各大美院或者艺术场地进行现场展示,增强人们的关注力度、非遗意识以及年轻人学习传承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组织这些传承人走出兴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所凝聚的丰厚的文化内蕴、广博的民族智慧,进一步丰富我国民俗艺术的内蕴和表现形式。并通过新媒体网络拍摄宜传片或电影等方式进行宣传,改变人们的认知观念,感受糖塑的艺术趣味。

总体看来,兴化糖塑传承人应秉承自身特色、挖掘审美文化内涵,在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效力。

【参考文献】

[1] 吴自牧.《梦梁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2] 聂相珍.《中国民间技艺扬州吹糖人的渊源与发展》[N].《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2卷第4期.

[3] 刘双胡.《兴化糖塑·吹糖人》.引自兴化政府网,2017年8月29日.

[4] 张大会.《浅析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与审美》[N].《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

[5] 梁凯.《俗人彩陶瓷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问题》[N].《知识窗》,2013年.

[6] 徐春光.《论习近平文化美学思想对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传承的引领》[N].《审美视点》,第36页.

作者简介:赵铃(1995-)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7级研究生,艺术学理论专业。

猜你喜欢
形式美
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形式美的探析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