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模式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实证简析

2018-08-29 11:20杨晨旭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实证分析

杨晨旭

【摘 要】 当前,中国同时存在着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加的矛盾现象,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运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托达罗模式 人口流动 实证分析

一、托达罗模式的主要观点

从西欧和美国的经验看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乡-城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在城市工业部门重新配置,同时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前有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以这种历史经验为蓝图,建立了他们的人口流动模型,用于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但他们无法合理解释20世纪60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与乡-城人口流动同时加剧这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托达罗提出了不同于前者的模式用以解释这一现象,即托达罗模式。

托达罗模式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是基于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的理性经济考虑,从而做出的决策。影响预期收入差距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托达罗模型十分重要,尤其是后者,它解释了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率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举例来说,如果城市收入是农村收入的二倍,只要在城市就业概率高于50%,即预期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那么农村劳动力就会选择流入城市。

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城市的就业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就业概率与前一个因素成正比,与后一个因素成反比。事实上,迁移者多数为青少年,他们往往要等好几年时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为了更加接近现实,托达罗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基础上建立了人口流动行为模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公式(1)表示乡城人口流动规模是城乡收入贴现净值的增函数,公式(2)是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其中,V(0)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分别代表t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示贴现率,托达罗把他解释为反映迁移者的时间偏好程度,C(0)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一个迁移者在t期中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

从上述公式中可知,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迁移者在城市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而他的预期收入就越高。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农村青年虽然知道在城市不能很快找到工作,但仍愿意进入城市,因为他们预估在城市里呆久了就会获得工作,因此,从长期来看,城市预期收入还是比农村预期收入高。托达罗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持续增长地流入城市,主要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扩大的结果。托达罗模式除了有着理论上的意义之外,还有着深刻的政策含义,对发展中国家关于人口流动的政策,如牵涉到工资、收入、工业化和农村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战略,提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1.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的现象;2.谨慎控制对教育事业的投资 ;3.适当控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佣人员的数量。

二、数学模型论证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托达罗模式没有考虑制度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而在本文构建的模型中,将会把制度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制度因素影响资源配置,在人口迁移过程中,户籍制度以及基于此项制度的一些列就业和福利分配制度的存在,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并不能获得与他们的人力资本相应的报酬,他们仅能得到相当于城市劳动力报酬的一部分,即,。制度因素的影响以系数表示,。至此,建立回归模型,M=。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表示城市预期收入,r为农村实际收入。为了表示方便,将回归模型设为,Y=。其中,以来代替,以来代替r。

(二)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净迁移规模M(t)通过官方公布的相应数据,测算得到。测算方法如下,某年农村人口城乡净迁移规模=当年城镇新增人口总量-当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量;当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量=上一年城镇总人口*当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4]。

(三)實证结果分析

根据1985-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利用Eviews对模型进行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值。

Y= 0.85 F=72.94

(9.48) (-1.7) (-2.95)

在5%的显著性下,t检验的临界值为2.064,F(2,26)=3.369,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基本通过了t检验,也较高,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方程中,可以看到,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为-0.31,并不像托达罗模式所预期的那样,随着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会越来越多得向城市迁移,相反,二者成负相关。结合中国农村迁移家庭的实际情况,更高的生活成本和差异较大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农村迁移家庭的重要负担,这一点不难理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是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而上升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城乡生活成本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由于选择向城市迁移的多数是农村的青少年,他们通常选择长期在城市里工作生活。而农村人口短期流动到城镇打工与长期迁移到城镇生活所面临的迁移成本是完全不同的。短期迁移以个体为主,只考虑路费、找工作的费用等,而长期迁移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不仅要考虑一次性的迁移成本,还要考虑后续的住房、子女教育等相关城镇生活成本。由于城乡生活的差异,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以后,生活成本明显增加。首先,在农村可以免费使用的自然资源将不得不被商品性资源所代替,食物消费,日常用品将完全商品化;其次,在高速信息化的城市,进程的农村人口还要面临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的增加;再有,迁移人口子女的教育费用和迁移家庭的居住成本也明显上升,高于农村的费用支出。以上种种,构成了农村迁移家庭的重要负担。因此,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不会带来农村人口的流入,反而成为了阻碍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力量。

三、对策及建议

(一)农民的就业问题不能再农村内部解决

就农业本身来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会相对减少,国内市场空间有限,而且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也就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农产品生产。因此,通过不同于托达罗模式所提倡的那样,发展农业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行不通的。在笔者看来,要素的配置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进行,劳动力资源只有放在一个大的地域空间内才能体现其比较优势,因此,根据托达罗模式所建议的那样,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倡导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尤其是跨区域流动。

(二)扩大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的情况不是农村劳动力的过分流入,而是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劳动力面临越來越大的流动困难,社会阶级固化,其中城市高额的生活与受教育成本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笔者认为,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资,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得更好的技能培训,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报酬。对农村教育事业投资的结果并非像托达罗模式所认为的,是对闲置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农村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流入城市,必然会使得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加剧,雇佣者可以用同样甚至更低的报酬雇佣到更合适的人选,但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相比农村实际收入,在城市的收入仍然增加了,而且,竞争会促使人力资本的优化,使社会各个部门的运转更有效率。

(三)扩充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一方面,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流入城市会带来城市总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为了更好地消化劳动力的增长,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其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小的特点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条件,而且第三产业可以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有利于缩小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技术上的跨度,依托实践变知识吸收和技能提高为渐进过程,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因此,政府应当加强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间接就业效应,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9-106.

[2] 陈建强,帕塔木﹒巴拉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实证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2(14):38-44.

[3] 梁欣然.托达罗模型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8:24-25.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安徽省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