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

2018-08-29 11:20张紫萱丁华萍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拉姆齐意识流

张紫萱 丁华萍

【摘 要】 《到灯塔去》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意识流小说中最为著名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以及他们的几位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刻画了拉姆齐先生与拉姆齐夫人等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及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拉姆齐夫妇身上体现出了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与融合。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两者的差异与融合,并探索作者想要表现的思想。

【关键词】 意识流灯塔拉姆齐夫人感性理性

一、动作行为上的差异

小说的开篇,是从他们的儿子詹姆斯视角出发的。拉姆齐夫人希望第二天能是个好天气能够前往灯塔,并给予孩子美好的期待。而拉姆齐先生理智,刻板,直接说出了:“可是,明天天气不会好。”,使得正沉浸在幻想与喜悦中的詹姆斯立马被拉回现实,并产生了强烈的恨意。拉姆齐夫人会在去镇上办事的路途中询问独居老人卡迈克尔先生需不需要带点东西。会担心灯塔守卫的孩子,为他织长袜,会为客人们精心准备晚餐。而拉姆齐先生则是沉浸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不太会与自己的妻子沟通解决矛盾。甚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脾气暴躁——情绪过敏。”

但是两人仍然是深爱着对方的夫妻,因而能够相互理解对方。拉姆齐夫人会崇拜着自己的丈夫,有时会感觉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对超凡脱俗的事情目光如鹰隼般敏锐。拉姆齐先生则是欣赏妻子的美丽,超出想象。

二、心里活动的对比

有关心里活动的描写,是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意识流所包含的技巧在这部小说的心里描写部分运用的十分巧妙。美国的心里学家詹姆斯创造出了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并具有超时间性与超空间性的特点。

首先,作者采用的是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文中人物的心里活动的,即第三人称的角度。在大段的人物的内心独白的过程中,作者会不时的出来指点与解释。在文中体现在一个个括号中的解释的片段。人物的意识活动经过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充当了“桥梁”的作用。其次,伍尔夫还运用了诗化和音乐化的技巧,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并借鉴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小说构筑一个依存之所,这就将杂乱无序的心理活动统筹起来。

在文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拉姆齐先生与夫人的心理活动上所体现的差异,即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也正是因为感性,拉姆齐夫人的心里活动常常是大段的,浮想联翩的,甚至是杂乱的。当她让小儿子来试穿袜子,感受到了詹姆斯的嫉妒,不愿意充当量衣尺时开始思考她的孩子出了什么鬼,从房子的内部家具,到住的地方,到签名书,然后因为袜子太短而产生了无比烦闷沮丧的心情。在为儿子读《渔夫的故事时》一心二用,边读边想保罗明塔他们走到哪儿了,想要和明塔的父母谈话。想到自己可爱,各有特性的孩子们,却又伤感他们终究会长大,,向生活挥舞她的利剑。在她看来,《渔夫的故事》就像是低音乐器在给一支曲子伴音,经常在人不经意时,这支曲子的旋律会蓦地惊起。

她热爱自然和美的事物。在千变万化的瞬间能够看到和谐一致的东西。她用女性的感性与关爱,使她的孩子,朋友都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拉姆齐夫人联翩的心理活动全方位的描绘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美丽妇人的形象。这也是伍尔夫对自己母亲所留存的美好的回忆。

而拉姆齐先生的心里活动令人觉得僵硬,刻板。在闲暇时,他总会用他聪颖的大脑去理解颇费思量的问题。在小说中,他的一个思考显得十分别致,将思想比喻成钢琴上的键,将其像二十四个字母按顺序排列,他认为自己的大脑会毫不费力地经过一个个字母,但事实证明当他到Q的时候就很难前进到R了。他用自己的意志坚持前行,可以明显的感受他对名声的渴望,他爱着他的妻子,但他同时也爱着他的哲学与成就。但是这样的思考方式使得他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也因此在学术上停滞不前。

两人在心理上的对比可以通过几个小片段直接的体现出来,拉姆齐夫人所喜爱的花,在他的眼里看起来就是一些红色和褐色的东西。这样的想法令人觉得可笑,这是失去了想象力的体现。当妻子极力撮合保罗和明塔时,他也嗤之以鼻,不理解为什么妻子总是希望别人结婚。妻子渴望他说些什么的时候,他却开始思考巴尔扎克和司各特的小说。在第一部分的结尾,拉姆齐夫人放弃了织完袜子,也承认了去不了灯塔。但是这样的放弃却是一次胜利,因为她让拉姆齐先生感受到了她爱他。这样的思想冲突发自于内心,但是两人却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爱着对方的。这也为最后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三、历经磨难与打击后的融合升华

原本平靜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而被打破,拉姆齐夫人溘然长逝,安德鲁死于战争,普鲁难产而死,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再踏上故居时,已经是十年后的时间。作为一个旁观者,拉姆齐先生的变化此时由莉莉的视角来展现。拉姆齐先生变得苍老,但是却学会了感性。在拉姆齐先生向莉莉祈求安抚灵魂时,莉莉对于他皮鞋的赞美没有使他暴跳如雷,而是回应了莉莉的言语。这样的变化使莉莉惊愕,也使我们看到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拉姆齐夫人虽然逝世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融入到了拉姆齐先生的身体中,两者融合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最终当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到达灯塔时,对立冲突结束,这部作品的主题也得以凸显出来。可以说拉姆齐夫人是另一座灯塔,她所代表的感性与美丽指引着人们改变。

此外,两性的冲突与融合也给莉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她明白了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在历经十年之后看到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登岸后,顿时彻悟,完成了她一直无法完成的画作。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在莉莉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她自身性格的变化,进步。

《到灯塔去》被喻为是伍尔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它对文学史的贡献是卓越而深远的。她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的对立描写刻画,以及最终的融合统一,表现了作者对两性和谐统一道路的探索。她对意识流技巧的纯熟运用也展示了她极高的文学创作水平。小说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以情节取胜的惯例,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马爱弄译本。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拉姆齐意识流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