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大提琴演奏技法的进程研究

2018-08-30 10:49张坤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奏鸣曲大提琴拇指

张坤

摘要:古典主义音乐文化强调的是形式优雅和风格的美,如宫殿花园的宽敞、规整、均衡、精致,这些特征细节无一不构成当时制度下的艺术背景。18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也深刻影响着所有艺术的发展,音乐在世俗生活市民阶层中空前繁荣,提琴家族飞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制造业应运而生,演奏实践和审美要求进入新的阶段。民族的审美趣味、学派的传承建立在此时表现出激烈的“碰撞与较量”促进了古典时期弦乐的大发展——既要顺应时代又要创造出新的感受与变化。本文详尽论述了贝多芬著名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之二《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演奏技法。

关键词:贝多芬 《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大提琴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23-03

受启蒙主义思想光芒照射的贝多芬在早期创作中以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为基础,音乐中表现出平稳安静的前进。进入维也纳艺术生活以及随后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激发出贝多芬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热情高涨的实现人生理想,充斥着革新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人并不是那些鄙俗的人,那些人太人间气味了,要理想的人,艺术高于人”①这是他的理想主义,即浪漫主义,所以贝多芬一生的音乐美学思想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

贝多芬《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其五首奏鸣曲中的早期作品。他8岁开始接受钢琴与弦乐的演奏,虽然精通钢琴艺术,但对弦乐艺术的发展同样创造出了非凡的贡献。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曲、3首变奏曲及多部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在写《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时,大提琴演奏技巧已与小提琴相抗衡作为独奏乐器开始屹立于舞台上。贝多芬充分了解并挖掘这件拥有持续表达歌唱性旋律的乐器,采用庞大的引子作为开始——持续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可把这部分与下乐章结合为一个乐章。这是一首古典时期较早的室内乐作品,从性能方面说此时的钢琴在音量、持续力等方面的保持远不如现代的钢琴,因此现代钢琴演奏家要适应没有改变的大提琴而尽量避免使用更多的踏板。在演奏慢速度引子时,贝多芬尽可能避免暴露钢琴短音与大提琴交相呼应紧密交织在一起,时而伴奏时而独奏共同完成一部作品,突出强调二者合作的重要性!

大提琴如人声般的旋律时而神秘厚重,时而刚毅果敢与钢琴复杂丰满、立体纵向的和声织体相结合迸发出大气磅礴之感,音乐感染力与创造力非同一般。

一、节奏与右手演奏技巧

复杂的节奏型、多变的节奏组合,突如其来、反差极大的力度频繁转换促进大提琴弓法演变,对右手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之前的作品节奏简单质朴,弓法以分弓、连断弓为主,平稳规整变化很少,其中第一、二大提琴奏鸣曲还是存在海顿、莫扎特的创作手法的痕迹。贝多芬以其独特的个性及创作风格大大突破大提琴传统演奏手法,表现为:

(一)sf、sfp、fp等力度表现记号的出现。在乐句中持续爆发并灵活转换:ff-sf-fp sf-p-sf-p-pp、ff-pp、p-fp。

1.爆发力:意识提前、落弓触弦时音头集中发力(谱例1)。

谱例 1:

2.持续爆发、强中的爆发:右臂运弓力量的保持和放松、音符时值要满,连续下半弓的音头重音(谱例2)。

谱例 2:

不规则休止、弱拍重音带来听觉反差,不规则节奏型引起不规则弓法。

3.长乐句中的渐强渐弱与突强突弱:根据乐句线条起伏合理分配好弓段及弓速的使用与控制,表达出音乐的起伏和意境。大提琴惯用的平稳运弓已经无法应对这种大力度、突如其来的音响变化。为了更精准的表达其中暗含在这首作品深处的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动机,在演奏时我们对右手的演奏技法,如弓速、弓压、弓段的运用,右臂右手持弓、运弓中力量的自然松弛和集中紧张等演奏法都要思考研究、反复读谱。

(二)节奏与运弓的严谨、规整(谱例3)

谱例 3:

带跳音的各种时值音符大量出现,根据速度要精确表达各音符时值,弓压弓段分配严谨,不可相同表达。

二、左手演奏技巧及拇指把位应用

这首属于18世纪末期的大提琴与钢琴室内乐作品,左手技巧从把位上已拓宽演奏领域迅速发展,达到拇指的运用。纵观这首乐曲的两个乐章,整体以1-4把位居多,拇指把位偏少,但对于练习、树立正确的拇指概念及姿势还是至关主要的。

(一)手指移动和伸张(谱例4)

谱例4:

18世纪末期,半音演奏时左手指法常用于一个手指移动和伸张,即第一至第四把位,当音程关系由小三度转到大三度时,惯用于2指伸张指法;当以模进为发展手段时,常采用1指移动的小把位。

(二)音区较低、音域跨度不大

在实际演奏中,为了更好地诠释贝多芬奏鸣曲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尽可能突出表达悬殊巨大的力度对比。在指法应用上低把位音符要选择同音的较高把位及快慢速相结合的揉弦强调与表现,避免空弦的使用。

(三)装饰音及拇指把位出现应用

古典主义早期装饰音依然以巴洛克时期的演奏方法为主,如海顿、莫扎特作品较常见。《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属于贝多芬早期作品,装饰音较少运用且不占用本音符的节奏时值,出现在拍子之前,速度很快,这里的运用有点像回转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提琴作品的体裁题材不断扩大,作曲家及演奏家开始探究更高音域的音色音质及演奏方法,展示大提琴独特的魅力。当第四把位音域已无法满足演奏者对声音的探索和渴望时,左手拇指从琴颈后方转移到琴弦上方做移动的琴枕,起到固定把位的作用,和1.2.3指共同完成高音域演奏,并与3指产生一个八度指距(谱例5)。

谱例5:

拇指把位的开发促使次中音谱号、高音谱号的产生,使大提琴乐谱中大量的同时出现三种谱号,读谱增加难度,非常考量演奏者视奏反应能力。拇指在大提琴指法体系中的标记是。 与其他手指相比,拇指按压琴弦上的手型及发力点是与众不同的。首先,要双弦按压。利用拇指外侧肌肉与骨骼的力量共同发力,左臂肩部打开、肘部不要下垂用以支撑起手腕手掌辅助大拇指压实双弦。初学拇指把位要有很大的信心和忍受疼痛的恒心,因为在练习过程中,拇指侧面的皮肤紧紧实实的与坚硬的金属琴弦摩擦、上下移动,容易引起红肿起泡甚至甲沟炎的发生。所以,需要耐心慢慢磨练拇指的承受力,待长出厚厚茧子疼痛感自会消失,与其他手指一样驰骋在长长琴弦上了。拇指把位的4指,即小指的运用存在很多争论,有的演奏家惯用有的学派不建议使用。客观的说,根据作品需要适当使用小指锻炼其耐力和爆发力是有必要的。因为又短又细的小指决定了它的使用频率(特别是骨骼瘦小的女性演奏家),欧洲男性演奏家身材高大,演奏的生理条件偏好,经常在拇指把位上应用小指。拇指在指板上的任何把位都可充当琴枕,重点是固定此把位。在一段宽阔音域范围内,当左手整体移动到下一个拇指把位前,以水平方向在四根弦内可演奏更多音符。即相同的音符用不同的指法不同的琴弦演奏,避免频繁纵向换把,加强音准的精确度、音符的速度和清晰度,同时增强对三四弦拇指把位的认知和熟悉。“简单朴素、音调平稳的旋律特点,形成古典时期大提琴作品在拇指把位的创作风格”。②而此时,许多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如杜波特、博科利尼、多曹尔等人已经尝试规整一套系统完善的指法体系,用于方便准确有效的把握音准。

(四)力度与表情术语

早期古典主义音乐曲谱上是没有详细的力度和音乐表情术语的。18世纪后期,这些注释更加丰富明确,尤其在贝多芬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从头至尾都标有速度、节拍、较弹性的节奏、力度变化等详细的语言要求。通过这些描述性词汇使演奏者在演奏每个乐章和段落前洞察到乐曲的基调和大概脉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提琴演奏技法也在悄无声息、不停地向前发展着。

注释:

①韩里:《欧洲弦乐艺术史》,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②吴秀云:《大提琴技法的演进与训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参考文献:

[1]吴秀云.大提琴技法的演进与训练[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美]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M].马思琚,汪家宝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夏宏.20世紀弦乐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奏鸣曲大提琴拇指
手机上的奏鸣曲
大提琴之味
降落伞(翻绳)
月光奏鸣曲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拇指西瓜”
饥饿奏鸣曲
有趣的拇偶
呼噜奏鸣曲
杜普蕾和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