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五德终始说及其来源

2018-08-30 20:16宋宝宁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五德左传中华书局

众说周知,五德终始说是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一个学说的提出必然有其出现的条件,本文就要简述五德终始说及其来源。

五行观念与阴阳的概念在西周末即已产生,春秋时前已经出现将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的端倪,有了五行相生、相胜的观念,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哀公九年记载史墨有“火胜金”、“水胜火”1的说法,而且初步以阴阳、五行的消长变化比附人事。这些,都给阴阳家学说准备了条件。真正将之发扬光大成系统学说者,是齐国人邹衍。邹衍系统的提出了“五德终始”学说,在诸多历史典籍当中《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篇较为完整的记载了“五德终始”学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2

就“五德终始说”的具体内容而言,“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每一德都有与自身相对应政权,如:金德与殷商相对应、火德与周相对应。“五德”之间是按照五行相胜的顺序进行转移的,不仅如此,“五德”之间的迁衍还是循环往复的,即水德结束以后,五德又将从土德幵始进行新一轮的循环。五德之说认为,当新朝代将兴之时,上天必然会显现出某德兴胜的景象,这种现象就叫做“符应”。如:黄帝之时出现了 “土气胜”的符应。“符应”现象在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五德终始说”还根据某一朝代由某一种德支配的原则,制定出了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政令和服饰制度。如:黄帝之时,其事则土,即制定了与土德相契合的政令制度;禹之时,其事则木,即制定了与木德相契合的政令制度。

那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五行观念与阴阳观念先前铺垫

五行观念与阴阳的概念在西周末年即已出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将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的端倪,有了五行相胜、相生的观念。3“五行” 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夏启)曰‘嗟!……有虞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4此处的五行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同“金、木、水、火、土”之说。

此外在《左传》中也有对五行的介绍:夏四月,陈灾。郑裨杜曰:“五年,陈将复封。”……子产问其故。对曰:“陈,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逐楚而建陈也。”此处的“火,水妃也”,即是说火是水的配偶。因为水与火的相合,所以陈国可以复国。5由此可以看出,五行的思想确实出现的较早。

关于“阴阳”的记载出现也较早《庄子·人间世》记载“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6此处“阴阳”指的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阴阳二气如果失调,就会导致病患的发生。

由上可以看出“五行”观念和“阴阳”的概念在很早的时候就已提出,邹衍应当是借鉴和吸收了其中的部分思想。

二、各个学派学说交流与碰撞

笔者认为当时的社会,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邹衍对当时的学派的思想是有所吸收和借鉴的。钱穆先生认为邹衍“有汗漫兼容之势,森罗并蓄之象”7。

1.与儒家的联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五行循环这一点体现,邹衍吸收了儒家的循环理论。孟子的循环论中既有历史的循环,又有人生的循环。就历史的循环而言,《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语,即是说历史发展以五百年为一大循环。而《孟子·尽心下》中也有“由亮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又“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又“五百有余岁”之语。这里同样认为,历史是以五百年为一大循环的。就人生的循环而言,《孟子·离娄下》中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之语。即是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润泽都是以五世为一断限的。王梦鸦就认为,“孟子此种一五一十的说法,已经具备了五德终始说的意义。8

2.与道家的联系。邹衍是齐国人,距离海距离较近,邹衍认为取代周王朝的下一“德”为水德,笔者认为也许当初他也希望,齐国可以统一六国,齐国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水德,道家的确对“水”比较重视,《老子》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9

3.与墨家的关系。《墨经》中也有“五行毋常胜”的记载,《墨子·经说下》对此进行了解释“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银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10这种五行相胜的思想,与邹衍的五行相胜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以上就是笔者对邹衍五德终始说的见解。

作者简介:宋宝宁(1993-),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参考文献:

[1]战国.《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402.

[2]许维通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三,《应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4页.

[3]张国忠,乔志忠:《中国学术史》,东方出版中心,第106页.

[4]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今文尚书考证》,《甘誓》,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3-195页.

[5]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卷十六,《左传·昭公九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9页.

[6]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一,《人间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页.

[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自序》,载罗根泽主编《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8]王梦踏著《郎衍遗说考》,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55年版,第8页.

[9]朱谦之撰《老子校释》,《第八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10]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估》卷十,《经说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77-378页.

猜你喜欢
五德左传中华书局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建筑史话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