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梁新区

2018-08-30 05:25姚飞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房子棚户区老房子

姚飞

曾经的北梁棚户区是内蒙古面积最大、最典型的城市棚户区,基础设施匮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差、低收入群體和社会底层人员集中、开发改造难度大、多民族聚居……“七沟八梁”的北梁棚户区有90%以上的房屋都是超过50年的土木结构危旧房,改善住房条件是每个北梁人多年来最大的梦想。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实地考察这里,就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一场拆迁13平方公里、安置4.7万户、12.4万居民的棚改工程拉开序幕,包头市举全社会之力,历时3年时间啃下了北梁棚户区改造的“硬骨头”,书写了自治区乃至全国新时代棚改奇迹。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记者走进北梁新区,聆听北梁人讲述他们生活的沧桑巨变。

马明山,北梁居民,1941年生,今年77岁。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马明山说,这是他第一次住进楼房。

马明山是地地道道的北梁人,四代人200多年都在北梁居住,到他这一辈时,一家六口人挤在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家里除了两个柜子就只有两方土炕。马明山告诉记者,按照政策规定,他只花了3.6万元就住进了北梁新区南五区6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房。

马明山的旧房子在北梁真武庙梁,出门就是一处40度左右的陡坡,道路狭窄,两车相会,只能倒车让行。2008年,马明山的老伴儿马秀林右腿发病,不能走路,他前后花了将近一个多小时才把老伴儿送到医院。“10年了,我没有出过门,买了轮椅也用不上,屋里的青砖地坑坑洼洼,屋外边都是土路,沟沟叉叉,又是斜坡,根本不敢出门。”马秀林说:“现在搬进新房子,路平平展展,还有无障碍通道,老伴儿每天都推着我晒太阳、逛公园,心情好了,病也好像好多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北梁人曾经这样形容北梁的路。尤其是到了冬天,路上结的到处是冰,推着自行车都能摔倒。“以前刮风一脸土,现在小区有花有树有草坪,出门就是公园,环境美得很。”马明山说。

张世堂,北梁居民,1939年生,今年79岁。

“我们是去年搬进新房子的,老伴儿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她跟着我操劳了一辈子,从来也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张世堂告诉记者。

张世堂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人,1957年来包头闯荡,凭着自己的勤劳实干,在北梁大水卜洞48号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平房,这次棚改,他分到了4套90多平方米的新房。

“以前的老房子夏天热,冬天冷,很不好住。”张世堂说,“如果是在北梁,现在就是买煤的季节了,因为到了冬天煤价涨起来就不划算了。”老北梁的冬天只能靠烧煤取暖,屋里走风漏气,即使是烧得很旺的炉子,也是前半夜热,后半夜冷,为了能让孩子们暖和一些,张世堂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得起来烧炉子。

“新房子是地暖,冬暖夏凉,再也不用起早打炭烧火了。”张世堂说,“咱北梁的老房子都是土木结构,3年就得抹一次房顶,一到下雨天,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雨停,屋里照下。如果是晚上下雨,全家人基本上就睡不了觉了,拿着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还有脸盆水桶啥的接雨,接满了倒,倒了再接。现在好了,住进了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

马继统,北梁居民,1958年生,今年60岁。

2014年11月,马继统就搬进了北梁新区北五区的新房子,他是北梁新区的第一批安置居民,根据北梁异地安置政策,他属于优先安置对象。在老北梁,他们一家4口两代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极其不方便,房顶因为反复修补,厚重的红泥压断了房梁,马继统没钱整修,便寻了一根原木顶住凹陷断裂的地方勉强居住。东河区的动迁干部了解到马继统家的情况后,仅一个礼拜时间,马继统便领到了只需拎包入住的新房钥匙,他有些哽咽地说:“领到钥匙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我现在的生活。”

“他们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政策规定,工作人员配备了最优的安置方案,给两代人各申请了一套廉租房,老马有脑梗,行动不方便,在分房子的时候,我们也专门把他儿子的房子安排在隔壁,平时也好相互搭照。”北梁新区北一社区服务站副站长马杰告诉记者。

老北梁的厕所是几十户共用的旱厕,每天早上厕所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马继统的老房子离公厕不远,一到夏天,恶臭味不断,蚊子苍蝇到处都是。“真的没办法,关上门热,打开门臭。”马继统对记者说,“现在好了,搬进新房,窗明几净,小区绿化也好,打开窗户,吹进来的风都带着青草的味道。”

刘玉珍,北梁居民,1941年生,今年77岁。

2013年底,刘玉珍搬进了北梁新区井坪苑装修一新的50平方米保障房,她的房子在一楼,南北通透,屋里光线充足,窗外就是绿树草坪,有时还能看到麻雀在草丛中啄食。

“以前的环境和现在没法比,老房子不通风,没下水,光线也不好,熬了一辈子,老了倒是享了清福。我搬进来的时候,房子已经装修好了,又干净又敞亮,每个月只要交50块钱的房租。”刘玉珍说起她的新房难掩心中的喜悦,“这比我之前租的房子还要好得多,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得感谢党的好政策,也得感谢小周。”

刘玉珍口中的小周是周敬东,现在是包头市团委副书记,2013年,他参与了北梁棚改的动迁工作,刘玉珍的老房子就属于他动迁的片区。

按照拆迁政策,孤身一人的刘玉珍领到了12.5万元的补偿款,她花了2万多元给自己买了块墓地,又花了1万多元在附近小区租了间小房子。“刘大娘把所有的手续办完后,一个人推着自行车往回走,看着她孤零零的背影,我心里挺难受的。”周敬东说,“她光租房子一年就1万多,再加上生活和医药开支,十几万元的拆迁款用不了三五年就没了,到时候的生活可咋办。”周敬东和同事商量后,为刘玉珍重新设计了对她最有利的补偿方案,他劝刘玉珍退回拆迁款,退了租住房,申请每月只需50元的保障房。

可刘玉珍的拆迁款已经花了3万多元,实在凑不够退还的钱。“好不容易走到了这一步,得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行,正好我手头还有些积蓄,便和几个同事一起凑凑,就帮着垫付了,这真的没什么。”周敬东轻描淡写地说。

“小周是个好干部,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刘玉珍说,“我没有孩子,在我心里,小周就跟我的孩子一样,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我,待我就和家人一样。”

记者来到刘玉珍家时,她正在忙碌地绣着十字绣。刘玉珍告诉记者,除了退休金,自己再做点手工活,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感谢包头市东河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姚 飞)

猜你喜欢
新房子棚户区老房子
黄鹂太太的新房子
老房子
小狗的新房子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镇上的新房子
老房子
老房子
关于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探讨
棚户区改造方案——PPP模式初探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