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守望相助奋发有为

2018-08-30 05:25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普法体育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体育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足球改革发展为突破口,统一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深入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竞技体育集约化、体育产业市场化、体育文化多样化,体育已逐渐成为引领内蒙古健康生活的风向标。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工作以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为目标,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团网络不断扩大,群众科学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全区体育场地数达3987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平方米,超过2020年全国预期人均水平。旗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90%的苏木乡镇建有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3.5%的嘎查村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82%的城市社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点。农村牧区“123”老年人体育工程稳步推进。建成3条国家级登山和草原健身步道、5个草原全民健身示范基地、7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3个智能化體育公园、12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7个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1450个健身气功站点。全区现有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站点8437个,每万人拥有健身活动站点3.4个。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万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科学健身草原行”“健康快车进社区”“全民健身大讲堂”将科学健身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嘎查村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活动、推出一套适合人群和地域特点健身方法”的目标任务,遍及城乡的一大批健身广场、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等设施投入使用,“10分钟健身圈”正在形成,为草原百姓增加了生活的厚重和内涵,也为健康内蒙古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民族体育特色呈现。积极开展那达慕、蒙古族“男儿三艺”等活动,大力推广马术、搏克、射箭、曲棍球、驼球、布鲁、安代健身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取得参加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最好成绩,一等奖总数、奖牌总数列全国首位,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举办两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营造了欢乐祥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喜庆氛围,充分展示了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草原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深厚文化魅力。

竞技体育实现突破。目前已建立起一支拥有30个运动项目、近1000名运动员的优秀运动队伍,逐渐形成以马术、射击、竞走、马拉松、柔道、拳击、曲棍球等为重点的优势项目,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运动人才,不断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近五年来,全区运动员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400余枚。李倩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1枚铜牌,创造了我区运动员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第13届全国冬运会上,我区运动员取得3金、1银、3铜、破1项全国纪录、超1项世界纪录的好成绩。2017年,我区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得冠军130个。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上,我区有3名运动员参赛,参赛人数和比赛成绩均取得历史性突破。李靳宇夺得短道速滑1500米银牌,为中国短道速滑队拿下本届冬奥会的首枚奖牌,实现内蒙古参加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体育产业稳步推进。健身休闲产业蓬勃发展。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内蒙古国际马术节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马主题赛事。打造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初步形成、体育旅游业充满生机,初步形成职业联赛、商业比赛、单项竞赛和综合性比赛组成的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彩票业为体育产业发展汇聚了有生力量,以年均近24.4%的速度递增,累计销售182亿元。2017年我区体育彩票销售47.4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全区体育系统年平均对外交流近90批次、1000余人次。在官员互访、训练、竞赛、学术、沿边地区体育交流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体育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工作机制,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形成惯例,创办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并形成惯例。加强了与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与德国足协、德国勒沃库森足球俱乐部、英国利物浦俱乐部等签署谅解备忘录、达成合作意向。2017年,圆满举办第二届中蒙博览会中蒙俄自行车邀请赛暨中蒙俄友谊骑行活动,积极参加中俄蒙国际青少年运动会和中俄蒙国际老年人运动会,促进了“一带一路”区域内的体育文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在扩大对外交流中,体育已成为展示我区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区体育战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为内蒙古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表演文艺节目,还为他们打水井、修电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60多年来,队员们栉风沐雨,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党的关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目前,自治区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队伍,演职人员3000余人,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乌兰牧骑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7年在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盛赞乌兰牧骑精神 ,殷切期望“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启动仪式结束后,一场特殊的文艺演出拉开帷幕。这场文艺演出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场演出充分融合了“法治”和“乌兰牧骑”。演出共有12个节目,其中有8个节目都是当地普法志愿者的原创,内容充满了法治元素,而且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既有轻快有趣的竹板舞、表演唱,也有老曲新词的戏曲联唱。精心创作的节目让观众们在艺术欣赏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法律知识,达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目的。

与启动仪式同时进行的活动还有原创普法广场舞展演;10名执业律师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法律问题,办理法律服务事项;法治广场LED显示屏播放普法宣传片和普法微电影;现场展示“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公共法律服务内容。

毕力夫厅长在活动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开展“法治乌兰牧骑”活动,是适应基层群众不断增长的法律需求,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惠民工程,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法治内蒙古的重要举措。

毕力夫强调,“法治乌兰牧骑”建设,一要打造品牌,提高认识;二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三要强化队伍,健全机制;四要加大力度,全面覆盖。毕力夫指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品牌,是适应新时代普法工作需要,把法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交给群众的最佳途径,是自治区“七五”普法最重要的创新之举。面对群众对法律的迫切需求和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我们要从今天的启动仪式开始,充分发挥30年普法工作优势,弘扬乌兰牧骑光荣传统,以奋发进取的拼搏、无私奉献的热忱,走出一条法治为民、文艺惠民之路。

据悉,“法治乌兰牧骑”普法活动正在全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涌现出如“法治文艺说唱团”“法治文化大院”“普法进军营”等形式各样的普法活动。自治区在全国首创的“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让农牧民轻点电视遥控器就可以向最优秀的律师轻松学习和咨询法律知识,是“法治乌兰牧骑”新时代、新发展的集中体现。目前,“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已经进入全区46万户农牧民家庭。

自治区“法治乌兰牧骑”启动仪式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自治区法治文化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供稿)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普法体育产业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