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带班育人案例分析

2018-09-03 06:05赵志辉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因材施教

赵志辉

摘要:赏识教育不仅能带给孩子自信,还能带给孩子美好的未来。关于赏识教育成功的典例数不胜数,本文以作者亲身经验为例,探讨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展赏识教育以及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赏识教育 适度赞扬 尊重规律 因材施教

《后汉书·许劭传》:“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於世。”众所周知,每个班级都有优等生和后进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费时费力而又可能收效不大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必须要学会赏识,每位孩子都有其自己的优点,我们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发现他的优点,做到适度赞扬。

班主任都是尽心尽力的为班级付出,但是有时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有的老师整天起早贪黑教育孩子并不见成效,不是自己专业技术能力不够,而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是没有爱心,而是不懂得如何表达。下面通过我个人的案例,希望老师们能够真正明白赏识的意义和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们班有个姓李的学生。初一上学期刚进校时,他常常迟交作业,而且完成得很不好,上课情绪低迷,下课狂奔乱跳找不着人影,和同学关系不好,大家都嫌弃他。他偏科严重,喜欢数学,但是态度也不认真,其他科目成绩都很差。我明白这是他小学时候养成的毛病,于是下决心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初出茅庐的我只知道一味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几乎没有进展,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初中月考除了数学,其他都不及格。很多老师向我反映他的上课情况,让我感觉很抱歉,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真的为这孩子着急。

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也跟年级主任谈过他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改变一个人要从了解开始,我必须要想法贴近他、走进他,直至改变他。记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要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多方面地了解学生。”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再找出相应的对策。接待我的是他的爸爸,他跟我详细谈了儿子小学的情况。从与他父亲的交谈中我得知:这孩子自尊心很强,但小学基础很弱,多次努力,多次失败,加上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很少管他。孩子的妈妈是位农村妇女,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得教育方法,只知道给儿子吃饱了穿暖和了,其他什么都不能帮助他,特别是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她根本无从了解。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想好了今后的工作该怎么开展了。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和他爸爸交流,我发现他非常喜爱“数独”游戏。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这不正是自己擅長的吗?这是多好的交流平台啊。于是,我把他叫过来,和他讨论有关数独的一些技巧,并教了很多之前他所不知道的内容,他接受得很快,也很开心,于是他经常吃完饭或是下晚自习之后就来找我交流数独知识。在教他数独的同时也教会了他很多人生哲理、道德方面的做法,他听得很认真,也都一一记下。一段时间下来他起初的一些不良表现渐渐消失了,开始和同学慢慢接触,学生们也慢慢接纳他,有几次他还带了两名同学一起来找我学习数独,明显看得出他眼里的喜悦。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和本学期期中考试他几乎消灭了不及格,语文成绩达到了70分,让老师和同学都很意外,字也变得清楚了很多。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只说:“谢谢赵老师!你是我遇见的最好的老师。”

我明白了他并不是不肯学习,不肯变好,只是我之前没有发现他的优点,没有真正的欣赏他、鼓励他,从他的优点出发,让他从以前的自卑中走出来,让他相信别人能做的他一样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他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就像数独。于是我加强攻势,把他推选为班委干部的候选人,等待同学们考察通过。他非常懂得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方方面面努力表现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上课时有了聚精会神的姿态,课外活动时有了与班长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作业准确工整,书写大方。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行动,劳动课上有他大汗淋滴的样子,校外补习班里有了他的影子,一切的一切证明他正在逐渐改变自己,而且变得越来越棒。有了他自己的不懈努力及我和各科老师的适时激励,同学们对他的认可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委竞聘时他如愿以偿顺利的当上了班级的组织班长,组织本班的一切比赛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的同学对各项比赛的兴趣高涨,都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身手”,在他的号召下,我们班也多次获得“优秀组织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高度信任他并对他刮目相看。

在初二下学期,经过我和全体老师的不断努力,他已改掉一切旧习,遵规守纪,学习成绩步步高升,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学习楷模。实践证明,只有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现他的优点,做到适当鼓励,并从一方面展开工作,让他真正理解老师和家长良苦用心,只有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案例反思与评点

一、赏识教育——尊重生命规律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总结的“花苞心态”调整了无数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心态”,总结的“生命像一条河”“全纳思维”“先骄傲、后成功”等思维方式使许多家庭走向了和谐、幸福、美满。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好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二、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不具体、不定量的赏识或者表扬对孩子有害无益!正确的表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老师对孩子表扬时说的话;第二部分,孩子听了老师表扬后对自己说的话。请老师记住正确的表扬流程:表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这个流程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说话”——让孩子因为老师正确的表扬得出努力被认同、行为被称赞的结论,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和肯定,孩子因此拥有进步的勇气和决心,增强自信。

比如,孩子在学校第一次帮同学值日了,你不能一见面就和孩子说:“你真棒!”孩子可能吓一跳!自己对自己说“我怎么棒了?哦,可能是我扫地了。”孩子非常高兴。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孩子扫地并不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是他的责任,这样的“表扬”会越来越没价值;第二,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很棒”,开始骄傲自满,为日后生活埋下隐患;第三,孩子可能会对“表扬”产生依赖,不表扬就不努力了!看到孩子第一次扫地时,先描述行为“某某同学扫地了”,再说出这个行为造成的结果“扫得这么干净”“这样帮助同学,大家都会很喜欢你”。这样的话,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感觉被认同,他心里和自己说:“老师这么认同我,我付出是应该的,下次还要帮助同学,以后也要多做好事。”

只有真正的表扬才能激励孩子进步,不过尽管如此,表扬也要适度。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学习,表扬多了,一来孩子可能对表扬产生依赖,为表扬而做事,本末倒置;二来,孩子可能觉得被忽悠,觉得表扬“不值钱”,对表扬产生了免疫力。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但有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不屑一顾,甚至是放任不管。如果是一个眼中有情、心中有爱的老师一定会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着想,后进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令人佩服啊: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待在教室听讲;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却是屡败屡战;明知学校期中期末表扬会上听不到他们的名字,却要一直陪坐替别的优等生捧场,他们的坚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多么强大啊!

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他们能够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欣赏,值得你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去爱他们、贴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皮格马利效应告诉我们,教师信任理解学生,对他们怀有较高的期待,学生就会微妙地觉察到教師对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同时也能激发起自信心,产生进步的动力,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目标。李同学的情况主要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情,很少与父母交流,同学对他排斥,从而变得自卑,事事与人作对。但是通过发现他的优点,让他真正明白有人关心他,他便对生活又燃起了希望,得到关注后,他也愿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慢慢变得越来越值得大家尊重。

我相信只要老师肯去发现,每位孩子都有他的亮眼之处,真正了解他的优缺点后,慢慢改变他,并成就他。他得到了赏识,而你也得到了信任。

(责任编辑:方洁)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