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材料 重塑想象

2018-09-03 02:48黄聪丽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添画回形针图形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以悉尼歌剧院导入,同时展现了诸如建筑设计、招贴设计等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突出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教材的另一版面以平面设计的图例为主,展示了一系列利用添加的设计手法使之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图形。笔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突破平面图形联想的形式,尝试在教学中加入废旧材料等真实物件,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联想、创造,完成具有创意性与情境性的作品。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图形设计的方法,提高联想与添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初步掌握变形、夸张、局部替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废旧物的联想及创意表现,提高物尽其用的意识,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对废旧物进行观察和联想,并将联想后的图形添画出来。

2、难点:通过联想,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新图形。

(三)教学过程

1、桔子皮的启示

(1)教师请学生在投影仪下观察桔子皮,并进行联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联想,在投影下演示添画过程。

(3)揭示课题——《图形的联想》

2、奇思妙想的艺术家

(1)Javier Perez的创意简笔:两瓣桔子,你猜猜他联想到了什么?

(2)回形针小练习:用回形针进行创意联想。

(3)教师挑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并提出修改意见。

3、探究聯想的方法

(1)PPT出示勺子的外形图片:大家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

(2)还可以根据什么来联想呢?依旧是这把勺子,我们变换观察角度,再仔细看,你又能想到什么?

4、联想风暴

(1)欣赏微课《勺子历险记》。

(2)创意表现:用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联想。

(3)作业形式:正方形卡纸,分为黄、白两种颜色,根据所选物品来选择背景纸。

5、创意大比拼

(1)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展板上。

(2)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创意图形,为什么?请你说一说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实录及分析

(一)“因迹生象”——生活细节引发探究

【教学片断1】

师:桔子皮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1:用来泡茶。

师:这是从食物的角度想到的,我们能不能从美术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2:桔子皮可以做一个小人。

师:非常棒,我就根据你的联想对这片桔子皮进行再创造,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在投影仪下演示将桔子皮变成小人的过程:准备背景纸,用记号笔添加身体和四肢。)

师:老师根据同学的想象把桔子皮变成了一个人,你们知道我用了什么方法?

生:画!

师:准确地说是添画的方法。

【教学评析】教师用生活中不起眼的桔子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皮的外形,并由此产生联想。教师迅速地根据学生的联想进行即时演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形创意的方法——添画。再由桔子的果肉与艺术家的作品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展示艺术家的完整作品,而是通过图像分解的方法逐步展示艺术家的作品。欣赏环节,很多美术教师急于展现完整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视觉形象。而用图像分解的方法则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于设计课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迟钝之人对生活万象毫无知觉,聪敏之人能从一滴水感悟水滴石穿的道理。美术学科应着力培养儿童对于生活现象的敏感性,美术课堂应引导儿童对视觉形象的知觉与体悟,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桔子皮,也能由艺术的思维变换出大千世界。徐复观先生曾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艺术创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应“为生活而艺术”。同样的,图形创意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因生活而想象——这便是“因迹生象”的美术教学观念的真谛。

(二)“应物象形”——图形设计创意无限

【教学片断2】

师(PPT呈现作品):这是什么?

生:易拉罐拉环。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蜜蜂。

师:艺术家跟你的想法差不多。艺术家根据生活用品的外形进行联想。(板书“外形”)我们再来看一件作品,他把什么变成了什么?

生:把回形针变成了小号!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替换”。回形针替换了小号的局部,还能变成什么?

生:变成汽车、变成雨伞……

师:想不想试一试?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回形针,把它们贴在背景纸上,再用记号笔进行添画。时间2分钟。

(学生利用回形针进行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评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这一度是品评画作的重要标准。其中“应物象形” 是六法之一,指绘画者在观察对象时应深入研究、观察,由这个物体形象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换而言之,“应物”不仅是适应事物的表象进行艺术创作,还是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深入观察而产生新的形象。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是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而达成的成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用品的外形,联想到汽车、飞机等较为常见的事物。但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之后,逐渐了解替换、变形等设计方法,联想到的事物逐渐增多。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予绘画的礼物”,更要“创造能见的眼睛,能听从的手,能感觉的灵魂。”即,不仅要引导儿童绘画表现的技巧,更要让他们学会去“看”、去思考,不仅关注事物的外在形象,更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改造形象,创造新的视觉形象。无疑,学生的作品为本课的核心理念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三) “由象入境”——情境联想再创新意

【教学片断3】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欣赏《勺子历险记》,看看它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欣赏微课)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视频中的塑料勺子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生:勺子变成了很多东西,先变成了烟斗,然后变成了一个棒棒糖,被小朋友拿走了;后来又变成了分针,挂在墙上。

师:跟我们刚才画的回形针相比,画面更……

生:更丰富了!

师:怎样让你的画面变得更丰富呢?

生1:可以添画背景。

师:还有什么建议?

生2:可以画一个主人公,发生有趣的故事。

师:非常棒,同学们再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根据画面效果,添画相应的背景,或者联想到的故事。请同学们从文件袋里拿出不同的废旧材料,进行联想、创意。

(学生创作,完成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学评析】在微课的启发下,学生作品呈现多样化,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创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微课展示的是“情境中的图形创意”,例如勺子变成棒棒糖之后,出现了一个小朋友,拿走了棒棒糖,“动起来”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画面的故事性与情境化。他们在创作时,展开更为丰富有趣的联想,让作品更具完整性与创新性。与单纯的平面图形相比,半立体的创意作品更能体现儿童的想象力具有无限可能的特点。这种作品由单一的创意图象走向具有情境的具体画面的过程,达成了“由象入境”的教学目标。

(四) “境生象外”——立体表现趣味无穷

【教学片断4】

在最后的作业展示环节,有两件作品无法上墙,原因是他们的作品由多种材料构成的立体作品,很难竖着粘贴。一件作品用水管创作潜水艇,另一件作品则用多种材料展示了“战争”。这两件作品的作者是两位平时上课纪律不佳但思维较为活跃的男孩子,当教师关注到他们的作品时,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急切想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学评析】半立体作品与平面图形设计带给儿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立体作品冲破常规教学中“画框”的束缚,与观赏者产生了空间上的“互动”。儿童成为不拘一格、不受约束的“装置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也已经超越画纸上的图形,具有立体空间意义。

在材料的刺激下,儿童自发的探究表现形式具有多种可能性。与第一次回形针练习不同,最终作品融入了儿童对材料的“情意”,即他们对各种各样材料的喜爱。创作时,有的孩子只用一种材料进行创作,有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还有的孩子则是尽可能采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孩子们不仅享受触摸、感知材料所带来的快乐;材料也由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焕发生命。英国学者赫伯·里德曾这样强调合适的材料即艺术媒介对儿童的重要性“任何儿童所使用的技巧或材料,必须要适合他们特殊表现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儿童才能体验到他们所使用的媒介物。”而他认为好的材料就是“顺应儿童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反思

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素养所蕴含的意义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从整体上来说,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达成了初步的目标,利用废旧材料大胆进行创意。但是在细节上,仍有进步的空间。例如,本课仍有部分学生因构图上出现问题而导致作业效果不佳,最终没有体现材料运用的优越性。因此,在“设计·应用”课型中如何让学生的创意通过美术手段更完整、准确地进行表现,是今后教學中仍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露.浅谈“应物象形”[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第17页。

[2]徐观复.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2页。

[3]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第117页。

[4]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第23页。

[5]尹少淳.“摇头摆尾”——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17年第1期,第4页。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

姜冰洁点评:

黄聪丽老师的这篇课例既分享了操作流程,又进行了实录分析,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是一篇有趣味、有创意、有底蕴的好文章。

首先,从课的设计来看,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构,突破图形设计的平面形式,利用桔子皮、回形针、勺子等随手可得的废旧材料展开联想与创意表现,让课堂更立体、更有趣,更富生活气息。其次,从作业的设计来看,黄老师采用的递进式作业,先通过小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创意方法,再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情境中的图形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开启学生的创意思维,使课堂更有层次、更有效率,更富创新精神。再次,从关注学生的生长点来看,黄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从实物出发,观察、体悟视觉形象,从“看”促动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不仅关注事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改造形象,创造形象,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最后,从黄老师对本课的实录分析来看,“因迹生象”、“应物象形”、“由象入境”、“境生象外”是课堂生发的理论基础,是课堂延伸的支撑点,也是一位有思考、有情怀、有追求的青年教师不断探索的成长足迹。

(杭州市西湖区中小学美术教研员)

猜你喜欢
添画回形针图形
漂浮的回形针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