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洪学智扶贫工作的现实启示

2018-09-03 03:47王功建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洪学智扶贫脱贫攻坚

王功建

【摘 要】脱贫攻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民生工程,然而脱贫攻坚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它是无数革命先辈披荆斩棘铺道路和后继领导集体、基层干部艰苦奋斗的结果。本文通过探索以洪学智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扶贫经验,力图探索出一些有益于当今脱贫攻坚任务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脱贫攻坚;扶贫;洪学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二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i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6个国家级贫困县集体摘帽,这是我国设定贫困县31年以来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每年平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脱贫攻坚的成绩并非是一朝一夕取得的。它是无数革命先辈披荆斩棘铺道路和后继领导集体、基层干部艰苦奋斗的结果。洪学智将军就是老一辈革命家中的一员,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革命老区的发展情况,竭尽全力改善革命老区的贫困状况,倾尽心血为国家的扶贫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即使洪老将军所做的这些脱贫扶贫工作大都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一心为民的群众情怀仍然能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现实启示。

一、洪学智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标志中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开始,也是以专门的扶贫机构抓扶贫工作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扶贫开发的开始。阶段不同,贫困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回顾洪老将军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工作历程,他在扶贫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对贫困区域的关注上还是针对的扶贫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纵观洪学智的扶贫工作他的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发展到绿色生态扶贫阶段,他的扶贫战略也从开发式扶贫逐步过渡到绿色生态扶贫。

(一)体制改革型扶贫时期(1978年-1985年)

这一时期的体制改革主要是以改变土地经营制度的方式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的目的。同时,为打通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的出路,实施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惠及许多贫困人口,使贫困农民得以脱贫致富,农村极度贫困的现状得以改善。在这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洪学智为了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他的组织和号召下向各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输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派遣医疗队改善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这一阶段是洪学智救济式扶贫理念的体现。

(二)大规模开发促脱贫时期(1986年-1993年)

体制改革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在短期内能够极大调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其缺点却是难以为扶贫工作提供持久有力的动能。农村改革爆发的扶贫效应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递减期,尤其在那些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域,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1986年,全国范围内确立了18个连片贫困区 ii,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一味地向这些连片贫困区实施救济式扶贫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现状。洪学智在他的扶贫工作中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他的扶贫方式也开始了向资源开发式扶贫的转变。他的主要构想是从解决“捧着金饭碗讨饭”问题着手,“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他主张把集中有限的扶贫资金重点放在连片贫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从而使连片贫困区富裕的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其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三)绿色生态扶贫时期(1994年-2000年)

中国的扶贫开发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进入了扶贫新阶段。这个时期贫困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而且多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iii。在全国扶贫工作新形势下,洪学智的扶贫战略也从开发利用资源向保护利用资源转变,他所倡导的扶贫策略也更加绿色化、生态化,绿色发展型扶贫是他扶贫工作的又一新亮点。他在扶贫过程中并不是注重一时的政绩对这些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二是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扶贫工作中。

二、洪学智扶贫工作的具体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让老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解决的。为了老区人民“脱真贫,真脱贫”,洪老将军带领老区人民不懈奋斗,以他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鼓足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韧劲与战天斗地、敢打敢拼的干劲,直面脱贫攻坚中的种种挑战。

(一)医疗扶贫

故乡金寨是洪学智一生牵挂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的出生地,更为重要的这是一块被十多万红军烈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1984年秋,洪学智从来京看望他的金寨县领导那里了解到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地方病十分严重,人民生活困难。金寨县“两地病”(地方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较多,流行严重,洪学智得知十分忧虑,他对家乡的领导说:“一个家庭再富,也经不起一个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时向中央军委反映,经与相关部门协商,军队和地方医疗机构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县医疗卫生工作。洪学智从安徽金寨想到了其他革命老区,他指示总后卫生部向老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卫生建设,为老区人民防病治病。不久,安徽金寨,湖北红安,江西井冈山,山东沂蒙山等红色老区都来了解放军医疗队。医疗队深入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为老区人民医伤治病,抢救病人,收治病人115万人次,做手术四万多例。

(二)经济扶贫

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金寨的經济还十分落后,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让洪学智痛心疾首。为了摆脱贫困,金寨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个口号“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洪学智听了以后,他说这个口号提得挺响亮,但是你这个多栽树,栽什么树,多少年以后才能长成材,才能有收益。以后,也指示应该多栽茶树,桑树,多栽经济作物,还有板栗。金寨县委县政府按照洪学智的要求,号召全县人民在山上大种经济作物。如今,金寨的漫山遍野都是板栗,茶园,桑树,金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和六安瓜片茶叶的主产地。

洪学智关心家乡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宁西铁路初步设计从岳西擦大别山而过,家乡人得知这一消息,六安市领导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义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争取宁西铁路能从六安经过。洪老听后,一拍大腿说:“好啊,孙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别山修铁路的设想嘛,六安早就应该通铁路了!”当即表示同意写信。半个月后,有关方面改变原有设计线路的批文就下来了,六安有史以来第一次通上了铁路。也是在洪学智将军的关心和支持下,金寨县先后修通了双河至铁冲的公路和黄畈至长岭关的战备公路。2003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前往东莞给他老人家祝寿。当谈到家乡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能够途经金寨时,老将军又立即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信,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如今,合武高速公路正在轰轰烈烈建设之中,金寨县也将结束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三)教育扶贫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默默地带动全家资助革命老区的贫困大学生,这在北京大学早已传为佳话。1996年春节,洪学智把八名学生接到家中,亲自给他们讲话鼓励他们给他们好学上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之后,又留他们吃饭,临别,又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如今,这八名大学生,早已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洪学智将军始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每次回来,总是到家乡的学校看望广大师生,询问山区教育教学情况。1997年5月,洪学智看到家乡双河职高教学条件简陋后,积极协调,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敬德先生捐资50万元,省政府拨款20万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筹资35万元,为双河职高建起一个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敬德楼,洪学智将军亲自挥毫题写楼名,并参加了揭牌仪式。全军乡是洪老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战场。到上世纪90年代,全乡中小学仍是土墙瓦顶的危房。老将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联系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天时公司董事长张勋贤先生慷慨捐助350万元,建起了全军乡勋贤中学和勋贤小学,近千名师生从此可以在花园式校园里探求知识。

三、洪学智扶贫工作的现实启示

洪学智的扶贫工作在如今看来其中诸多经验仍未过时,对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有许多的借鉴意义。

(一)脱贫攻坚工作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扶贫主体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均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否则一切再完美的工作计划都是纸上空谈。那么如何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呢?洪学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结合贫困村的地方实际,集合贫困户的创业意愿,把选择权交到贫困群众的手里,选择贫困群众乐意干、见效快的产业项目木;其次,动员贫困群众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培育并发展特色致富产业,真正地把潜在的资源优势逐步向经济优势转化。

(二)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更关乎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长远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洪学智深知地方的真正发展还需注重教育的發展,所以他身体力行地支援着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关乎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和长远。一是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提高农村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二是尽可能多的组织贫困群众参观学习,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逐步转变农民传统陈旧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三是加大对农民特色种养技能的培训力度,是每位农民都尽可能地成为各个行业的行家里手,从而提高农民的脱贫致富本领。

总之,洪学智的扶贫工作实践启示着我们脱贫攻坚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仅要着力于眼前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解决当前的突出难题,还要放眼未来,抓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关键。

注释:

i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ii陈国阶,等. 2003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 〔M〕. 商务印书馆,2004. 250 -253.

iii沈茂英.中国农村扶贫发展历程与扶贫战略的绿色转变研究.党史纵览,2015,125-128

猜你喜欢
洪学智扶贫脱贫攻坚
洪学智心系现代国防
上将洪学智外传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证监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