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8-09-03 03:47孙静静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

孙静静

【摘 要】柯尔施清晰地向我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哲学基拙及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重温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时代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出发点,在17. 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和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和推进,创建了既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又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其主要内容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唯物主义批判以及所谓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而这些理论研究所服从的伟大目的则是实际地参与历史运动。

马克思之研究政治经济学是《莱茵报》时期的社会经历所导致的对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结果。柯尔施强调的是:在思想史上,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置于切实确证的基础之上,但他把国家置于市民社会之上以期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而达到与现实的“和解”,这样就使自己成了现存制度及其在当时范围狭小的普鲁士国家内温和进步的颂扬者;与此相对,马克思以黑格尔所提供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出发点,但从黑格尔的模式中抹掉了国家的观念,而代之以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达到所谓“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因此而成为理论上批判的和实践上革命的科学。[1]

(二)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社会革命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它们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那么,它们必然就像在社会政治实践领域里,作为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处于联系中。柯尔施指出,当我们把上述四种不同趋势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四种要素来把握的时候,“便使我们能够理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新科学的真正本质,这一科学构成了无产阶级独立的革命运动的一般表现形式”[2]。

柯尔施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表现了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他指出,社会民主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所理解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统一的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理论变成了没有任何革命结果的纯粹的理论批判。他说,像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1875年)和《爱尔福特纲领》(1891年)这样一些文件,就是只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提出全面的改良主义要求,而“没有包含哪怕一点真正唯物主义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原则”。[3]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卡尔·马克思》在论及李嘉图的思想史位置时候曾经顺便指出过,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都是处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分界点上。《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只把这种哲学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为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内容,但由此出发,柯尔施既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又论证了它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从而成就了一种迄至今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平实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密切联系在一起,并由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科学的真正本质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理论形式,但它毫无疑问是从最先进的革命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体系即黑格尔体系中产生出来的。

柯尔施指出,对哲学的克服和消除不能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次思想上的行动而一劳永逸地完成,要达到废除哲学的最终目的必须同时废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的国家等等;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克服与消除不单纯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全体无产阶级说的,而是对全体人类说的;而且,它还是一个非常漫长和非常艰巨的、要经过诸多完全不同的阶段而展开的革命过程,而只要这一过程并未达到它的最终目的,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就依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实践哲学思想视野下的意识形态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柯尔施認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意识形态表现并未退场,而是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学,这种科学以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表现而出现在观念的历史上。这就是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40年代发现和系统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柯尔施看来,哲学的根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统一的原则。“依据这一总体性原则,哲学不仅可以存在于纯粹的观念体系之中,更可以存活于具体理论和社会实践之中,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的本质精神。

柯尔施认为:“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可能不认为哲学意识形态,或者一般的意识形态是一般的社会—历史现实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即一个必须在唯物主义理论中把握住并由唯物主义实践消灭的现实部分。因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社会的一切关系和观念,毫无例外地从它们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特殊的、表明这个时代特性的社会形式的现实联系中去理解”;同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也意识到“自身是作为历史的产物,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的社会阶级有着现实的联系”。[4]

三、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

在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急进讨伐中,柯尔施把矛头直指第二国际领袖们的所谓正统观点亦即一种“反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的观点”。当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试图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方面时,他又诉诸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的本质重要性或决定意义,诉诸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直接衔撬并以此来拒斥费尔巴哈在基础阐释中的优先地位。问题的核心表现为:是革命的辩证法,还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是实践批判的行动,还是纯粹客观的观察?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还是实证中立的知性科学?

柯尔施以一种尖锐的方式指出:那种十足的费尔巴哈式的方法在于把全部意识形态表象归结为它们的物质的和世俗的核心;但若满足于这一点,则这种方法就是抽象的和非辩证法的。不仅如此,更加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这种理论方法是抽象的和非辩证法热所以真正说来,它还完全是“非唯物主义的”和“非科学的”—在马克思所确定的原则立场上是非唯物主义的和非科学的。柯尔施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立场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并使之对立于“抽象的唯物主义”方法而后者正是“费尔巴哈式的”并在庸俗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突出表现的基本立场。

【参考文献】

[1]王福生.重温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J].社会科学研究,2014(1):2.

[2][3]卡尔·柯尔施.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13-14,28.

[4]张秀琴. 哲学“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与政治“实践”—葛兰西、柯尔施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3.

猜你喜欢
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