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生态思想述评

2018-09-03 03:47刘晋芳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然人性道德

刘晋芳

【摘 要】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卢梭的哲学思想,是跟随时代潮流的要求,更是革新哲学思维方式的迫切需要。卢梭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以此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他认为国家在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时,应该侧重于道德。在阐述教育内容时,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性,同时也要教导人们节制欲望,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缓解具有极高借鉴价值。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性;道德;教育

一、卢梭的生态观念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现在对哲学家生态思想的挖掘也在持续升温。从卢梭阐述人性、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中可以提炼出诸多生态思想,为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人应回归自然

自西方步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步强化,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卢梭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倡导回归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回归大自然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i造物主创造了美好的自然界,人类却自诩为自然的主宰,肆意改造自然。随之而来的生态灾害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已将我们的生存环境改造得面目全非。卢梭进一步控诉人类“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ii自然本是和谐的,人类为了追求利益,不顾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随心所欲地更改环境的自然状态,背离了造物主创造自然的美好初衷。卢梭目睹了人类对自然的肆意践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逐渐疏离,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回归自然就是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自己的实践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类树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2.回归自然本性

卢梭论述的自然,不仅指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天赋。自爱心就是关注自身、追求幸福、自我保护的天然意识。而怜悯心是指看见同类生物遭遇不幸时产生的厌恶之心。两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使人有着美好的道德良知。卢梭认为科学主导下的社会发展,不仅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连同人的天然本性也被异化。人类由自然状态演变到社会状态以后,开始变得人性扭曲、道德沦丧。卢梭认为只有找到自身的善良本性,才能拯救腐败的社会。

卢梭从生态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出人内在的善良本性,以此为根基来改变社会的腐败问题。同时他又关心自然界,希望人类的生产活动顺应自然规律。他从自然生态系统一直研究到个体的内在生态系统,发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道德高于利益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在政治领域的成就,他将道德因素灌输到自己的社会契约论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理论。

1.社会契约原则

卢梭主张“努力把权利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 iii他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契约,构建国家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利益,而利益的合法性也是国家应遵守的重要原则。国家的专制压迫和道德上的正义是相违背的,强权不包含任何道德因素。但是,道德和利益也不是互相分離的。因为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关切自己的生存状态,追求自己的幸福,脱离利益而思考道德诚然也无实际意义。卢梭认为,正因为有道德的存在,人类节制了私欲,社会有了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协调。国家是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道德是维护个人与国家和谐发展的纽带。利益体现国家发展的繁荣程度,道德决定国家政治生命长短。所以,道德显然高于利益。

2.公意原则

经由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需要符合公意原则。公意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而是以公共利益为主。这样国家就不会只是单纯地维护个人利益,它作为道德实体更加注重公意的实现。卢梭借助公意原则充分说明了国家发展需要利益驱动,但更需要道德维护。卢梭在自己的政治哲学中保留了道德这一价值维度,也说明了对社会的发展而言,道德应高于利益。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探究生态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卢梭在政治哲学思想中通过人来研究社会,对人的道德良心、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以及社会契约的公意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看出卢梭道德高于利益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主题相契合。

(三)教育健全人格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有着善良、自由、自爱等本性。但是随着文明社会的演进,不平等、奴役现象就出现了。卢梭认为要拯救堕落的人类,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健全个体的品格,以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

1.顺应天性

卢梭认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天性,他依据不同阶段人性的自然发展进程,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儿童时期应该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顺应天性的自然教育。当成长到一定时期时就对他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使其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同时,他也反对教条式的教育,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人的道德觉悟。此外,他还认为一个人的天性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规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要遵循这条客观规律实施,这样才符合一个人自然本性的生态化发展。而且在经过一系列教育的洗礼,人会拥有完善的人格,最终就会获得幸福。

2.节制欲望

卢梭认为教育的原则就是给予孩子自由,并且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灵的节制。人类在面对种种欲望时要具有一颗相当敏感的心,而且这颗心要相当的冷静,不受那些欲望的刺激。”iv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性自私的基因就开始作祟,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卢梭认为这时就应通过教育使人们学会节制欲望。卢梭提倡“让孩子养成吃普通的和简单的菜肴的习惯,这样他们就会自己调节饮食,不要让孩子过多的食肉,要遵循自然的口味,不要使他们养成爱好厚重味道的习惯。” v贪食是一种自然的欲求,当这种欲求肆意发展下去,就会蔓延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贪欲,这样损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健康,还有人的道德人格。卢梭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节制能力,当欲望过剩时制止人的不当欲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幸福的生活。

当一个人通过教育而获得道德感和幸福感时,他就会拥有健全的人格,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幸福,社会稳定,自然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提升国家的生态效益。

二、简要评价

卢梭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念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不免也会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一)回归自然

卢梭所提倡的回归自然,是让人回到自然的状态,成为自然人。但是这种自然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显然是天方夜谭。人生来就有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vi所以,这种自然状态是有违社会的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人正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实现所谓的自然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卢梭用回归自然这一说法来反抗封建专制的黑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服从公意

卢梭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秉持道德高于利益的原则,而且他希望通过社会契约的公意原则来突显道德的重要性。其实,他“在否定了他人的极权主义的梦想的同时又走向了新极权的倾向,尽管卢梭认为人与人的约定是出于人的自愿的约定,没有强迫的可能性,而实际是卢梭在这里就把人们的共同意志作为所有人的行为标准,在這里明显地为我们的生存制定了一个新的权威。”vii此外,这一原则需要每个人都服从公共意志,从而卢梭也陷入了公意的沼泽,暴露了他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三)节制私欲

顺应天性的教育理论使卢梭在教育史上有所建树,同时节制私欲的教诲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有违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欲望的确应该坚决压制,但是对和谐有益的欲望应该得到激发和赞赏。卢梭似乎没有看到私欲的两重性,过度重视欲望的节制,弥漫着一股禁欲主义的气息,显然有违个体个性的形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卢梭主张回归自然,说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也关注人的自然本性。在分析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时,既没有否认利益的重要性,也突出了道德的高度,并从公意原则论述了道德应该高于利益的观念。此外,他还从教育领域着手,阐明顺应天性并要节制欲望的思想,以此健全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客观分析卢梭的哲学思想,去粗取精,使其在当今社会也能绽放别样的光彩。而从生态的角度剖析卢梭的哲学思想,必然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炼出宝贵的思想资源,引领生态时代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王碧英.论“契约”公正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解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i[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5页

ii同上

iii[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7页

iv[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327页

v[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340页

vi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4页

vii王碧英.论“契约”公正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解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第83页

猜你喜欢
自然人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逼近人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