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

2018-09-03 03:47郑建军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郑建军

【摘 要】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因近年来中国再次出现的重新评价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既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国际大环境有关,也与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挫折有关;既与民主社会主义的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有关。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改良资本主义思潮。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只能借鉴,而决不能照抄照搬。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内当前阶段正在经历经济、社会转变的新趋势,不同的思想形态层出不穷,各种价值导向共同发展。最近几年来,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接连地挑战,民主社会注意常常借助各类途径进行呈现。甚至部分人员强烈提倡以该项主义思潮来实现中国的“救赎”。对此,我们务必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正确面对该现象,在第一时间内抓住解决问题的关卡,制定对应的策略。

一、民主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状况

从源头上来探究,民主社会主义是以社会民主主义为基础诞生出的一种理论主张。在1850年左右,马克思思想倡议者便将社会民主主义视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代名词。而到了19世纪尾期,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又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修改,灌注了更多修正色彩的主张,以历史环境演变为噱头,不承认科学社会主义的宏观原理。由于这一修正主义普遍推行,加之第二国际不再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1919年国产国际形成后,社会民主主义一度被视作是修正主义。十月革命结束时,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推广的土壤,得到极大的发展,而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却受到阻碍。1920年后,资本市场过渡到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社会民主主义又迎来了它的春天。不过到了1929年时,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经济危机,让这一主义再度岌岌可危,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1933年。资本发达的一些国家,在二战后注重经济重建,导致社会民主主义死灰复燃。1951年,社会党国际以会议的方式宣告建成,借助法兰克福宣言强调了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标准。至此,社会民主主义已经被偷梁换柱为“民主社会主义”,只不过对当时社会未构成较大的影响。而在六十年代后,迅速崛起的资本世界以及持续低迷的社会主义世界间产生了鲜明对比,冲突之下资本主义的优势反而得到彰显,社会主义的弊端显露,让民主社会主义获得了极佳的发展机遇。这种势头在苏东剧变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呈现疲态,不断下滑。所幸社会党按照当时情况所需,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反馈与探索,及时更新了策略,使得整个主义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再次迎来光明。更多国家采纳了这一主义作为执政纲领。这段反复波折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民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态势间的必然联系:一旦资本主义面临瓶颈期,共产主义运动兴头正旺,民主社会主义就会面临阻碍;而假如共产运动持续萎蔫,资本主义一派大好,民主社会主义又会极其迅速地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大范围拓展应用。

二、民主社会主义自身的特点

在为数众多的西方思潮中, 民主社会主义能够在我国再次兴起, 与其自身特点也有极大关系。

1.民主社会主义的名称

根据字面所要表达的内涵分析,民主社会主义一词又可以拆分成两大板块内容:民主及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它在社会主义基调的前提下,还更加重视民主性建設,因此它在一方面可以满足现阶段群体对民主导向的向往,十分符合群众对对抗剥削压迫情况的期许,更又可能赢得人民的欢迎。另一方面,民主并不排除阶级特性,它仅仅作为国家形态存在,因此民主只服务于统治阶级,国家政权的实际支配者,其所属的阶层便是民主的设计者。从古至今,都未能产生脱离阶级、不具象化的、服务于全体人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样不是纯粹唯一的产物,而只是模糊类别的统称。在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不只有一种定义,仅当它代表的是科学社会主义时,才能反映出最真实的社会规律,为社会建设提供最正确的指引。民主已经包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范畴之中,然而这里的“民主”一词也必须同国内国情相匹配,不属于西方风格的民主内容。

2.民主社会主义的原则主张

这一主张给社会主义带来了不同以往的释义。同科学社会主义作参照,关于社会主义的含义,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解显然发生了变化。这些理解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简单化社会主义方面。举例来讲,伦理社会主义以两个词汇来解释社会主义:民主、公平。这一解释显然没有将社会主义全面地概括出来。福利社会主义则以社会福利定位社会主义,这种理解也略显幼稚。生产力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乃是生产力提升的产物,这一观点并非不妥,但也算不上完全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坚称,社会主义的达成并不需依借暴力推翻的手段,无需通过政权更迭进行实现,认为资本主义能够循序渐进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状态。马克思主义则持有如下观点:评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属性,重点在于区分生产资料持有者、政权持有者。资本世界当中,私有制度得到法律认可,资产阶级掌握相关资料及权力。所以其国家性质不可能是社会的。法兰克福宣称应以多元化的原则看待人群、政权、经济等。社会党人可能以马克思主张作为自身观点的依据,但也可能采纳其他主张体系作为自身观点发展的基础;还可能按照宗教、人道等不同原则出发提出倡议。然而不管怎样,他们仍然本着一致的目标努力,期望可以构建出更公正、自由、和平的制度框架。在后期,社会党按照形势的分歧,对政策的倾向性也开始不同,不过各国社会党依旧没有违背多元化这一标尺要求。这种多元化通过思想、经济及政治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在政治上,他们强调多党制以及三权分立的权力设置;在经济上,他们不认同公有制作为主体,而希望围绕私有制这一主体形成混合所有制;在思想领域,他们没有秉承马克思思想指导,而强调不同主张间的平等处理,对指导思想的筛选也充满多元色彩。这一观点之所以在国内领域发挥了显著作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国内所有制更加多元,与此同时,在阶级、利益集群、价值导向等领域也都受到影响而变得多元。不过国内领域依旧将公有制视作是经济主体,这一特征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会被动摇,不存在多种指导思想并存的情形。唯有如此,国内领域的和谐建设构想才有可供发挥的空间和土壤。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被社会党所推崇,为国际、各国社会党共同信仰的思想指导内容。其中各国社会党又包含了社会民主党、工党两大党派。依据其理论路径和实务经验,我们能够发现,它在称谓(同社会民主主义间的变迁)、含义(由左翼思潮向新自由主义转变)、范畴界定(不再局限于西、北欧,而开始发展到国际其他领域)等方面都并非一成不变,不过,它一直以来都没有摆脱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影响,其實质并非社会主义,而是资本改良主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借助抽象提炼的方式汇聚成核心内容,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首要的规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然而对于这一核心要求,民主社会主义显然没有遵循,也就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中脱离出来。细致分析两者差异,可以从以下五点来讲述:

一是关于立场、依靠力量方面存有不同。马克思主义坚定人民视角分析问题,认同无产阶级在历史推进中的巨大作用,认为这一阶层能够提供足够的先进性与革命性,在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必定会推动全人类解放。它相对而言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权益。但民主社会主义不看好这一阶层的力量,认为无产阶级不具备历史推进的关键价值。他们更加信赖中产阶级提供的支持,并期望借助多个阶层的联合,在协调矛盾分歧的前提下,共同推进变革。社会党在这一假设下,其实已经被纳入到管理资产阶级体制内问题的角色中来。

二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宏观规律,通过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加以佐证,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推广有其实务支撑。但民主社会主义更倾向于以实用主义的视角评判事物,不追究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也不在意唯神论同唯理论的区分,认为自身的存在会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医治”的作用,坚定地将自身存亡同资本社会捆绑在一起。他们还主张以伦理道德界定社会主义,未能发掘其中的历史规律因素,没能认清其中的必然性。

三是关于目标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在社会向良性方向推进的过程中,终究以共产主义社会的面貌示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于建成共产社会,推崇个体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全面发展权利。民主社会主义却不认同这种历史演变的必然性,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就借助《哥德斯堡纲领》一文表述了这一观点。他们表示,社会主义仅仅是达成自由、公正等理想状态的某个长期路径,并不代表其和共产主义间产生共性。他们曲解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主张,表示以军队、官僚等的威胁性实现统治的方式是共产主义的实行特征。

四是关于社会变革手段的倾向性不同。马克思主义侧重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实现统治,其手段可以是和平的,也不排除使用暴力手段的可能。它所推举的政权类别为无产阶级专政。民主社会主义由于绑定了资本主义,便天然携带改良属性,不敢采取革命等激进的方式,而希望能够借助内部议会民主制度解决矛盾与不足,渐次改进机制,而且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便是一党专政,为社会主义打上了“独裁、封闭、人治大于法制”等标签。

五是关于政党定位的分歧。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在阶级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和领军作用,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保持先进性及纯洁性,强调跟从其科学指引完成革命,才是组织和政治得到建设的大前提。民主社会主义依托社会党来建设社会,将这一党派视作是改良环节的“得力助手”,声称代表人民全体的应当是社会党,高举“开放共享”的大旗,认为多党政权更符合民主制度的初衷,如此才能够借助轮流执政的途径实现政治领域的自由及民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流行于国内,一方面是国际共产运动相对萎蔫所致,另一方面,抛却外部因素,国内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所显露的弊端、不足也是一大诱发因素。一方面同该项主义属性特征不无关联,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它的应用成效带来的辐射影响力。然而,不管何种因素促成,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仍围绕资产阶级运作,因此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优势经验予以认可和吸收,却无法全盘接纳该思想潮流,以防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8):20-30.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8):10-12.

[3] 曹思源.政治改革关键在于党自身的改革[J].中国国情国力,2015(5):10-12 .

[4] 邢贲思.当代世界思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08):20-30.

[5] 托玛斯·迈尔,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8):90-91.

[6] 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7]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勃兰特等,丁东红等译.社会民主与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9]李宏.另一种选择: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