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09-04 09:26潘胜莲王庆来郑士立邹晓静
新中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天柱颈源头痛

潘胜莲,王庆来,郑士立,邹晓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反复的头部疼痛,同时多伴有的耳鸣、眩晕、眼部胀痛、头颈上肢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该病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见。随着现代社会人群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源性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以往国内文献报道显示颈源性头痛患病率约占头痛人群的17.8%,而近些年的一项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发现,颈源性头痛所占比例高达89.1%[1]。因此探索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及最佳治疗途径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笔者应用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骨伤科2015年7月—2017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43.00±8.24)岁;病程7~50天,平均(13.00±5.57)天。常规针刺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3~58岁,平均(46.00±10.17)岁;病程9~54天,平均(16.00±4.49)天。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1)颈部症状和体征:根据对诊断的重要程度,将诊断标准按顺序从A项到C项,诊断颈源性头痛时一定要有其中一项或多项。符合A项即可确诊,而仅符合B项或C项则不足以诊断,同时符合B项和C项则可明确诊断,若3项同时符合则诊断确定无疑。A:以下情况,头痛症状加重:①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异常体位时;②按压头痛侧的上颈部或枕部时。B:颈部活动范围受限。C: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肢根性痛。(2)诊断性麻醉阻滞可明确诊断。(3)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②年龄30~50岁;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大于50岁或小于30岁者;②脊柱结核、肿瘤(包括转移性)、脊髓炎等原因所致的头痛患者;③合并偏头痛患者以及其他病因所致的头痛患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患者有其他原因如晕针、酒精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能行针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滞针提插法治疗。取穴:项三穴(天柱、风池、天牖)。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健侧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0mm×40mm不锈钢针灸针,天柱、天牖穴直刺30mm左右,风池穴针尖向对侧下颌角方向直刺约30 mm,得气后行单向捻转至滞针状态时,行快速大幅度提插,提插幅度约10mm,频率约为120次/分,针感向头顶、眼眶周围放散为佳,行针约1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在出针时,行加强刺激,即针在滞针状态下,迅速拔出,针身带出若干肌纤维组织。

2.2 常规针刺组 予常规针刺方法[3]。取穴:大椎、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百会、太阳。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直刺30mm左右,得气后行提插平补平泻法,行针约1min,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

2组治疗均每天1次,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2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采用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该表包括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AS)评分和现有痛强度(PPI)3项。②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晨起空腹取肘静脉血3~5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以3 000 r/min离心10min,然后于-20℃下冰箱保存待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代谢物NO2和NO3的含量来间接显示NO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试剂盒说明统一专人操作。③安全性及依从性评定:以问卷形式了解、记录各组病人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反应,中途退出的原因等情况,对2种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进行分析。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拟定。痊愈:疼痛症状消失,感觉障碍恢复,PRI、VAS、PPI积分值为0;显效:疼痛症状基本缓解,PRI、VAS、PPI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70%以上;好转:疼痛减轻,仍有轻微感觉障碍及压痛,PRI、VAS、PPI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30%,<70%;无效:症状稍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PRI、VAS、PPI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30%。

4.2 2组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2组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总分及PRI、VAS、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P<0.01)。

表1 2组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n治疗组40常规针刺组40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I 5.45±1.34 2.25±1.07①②5.13±1.44 3.13±1.14①VAS 6.28±1.32 2.23±1.11①②5.95±1.41 3.63±1.19①PPI 2.93±0.80 1.08±0.47①②3.20±0.76 1.93±0.76①总分14.68±3.38 5.25±2.58①②14.28±3.38 8.78±2.81①

4.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NO及TNF-α水平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血清IL-6、NO及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P<0.01)。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NO及TNF-α水平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NO及TNF-α水平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n治疗组40常规针刺组40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L-6(pg/mL)85.67±22.15 40.22±19.21①②86.25±18.36 55.46±23.11①NO(μmol/mL)43.28±8.72 19.63±5.32①②41.25±3.88 28.01±8.54①TNF-α(ng/mL)33.18±6.25 11.91±5.14①②32.47±9.16 17.34±6.62①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常规针刺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颈源性头痛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颈椎结构改变和颈部软组织损伤有关[5]。而现代医学治疗颈源性头痛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使用激素、抗炎药或其它机械性刺激消除颈部的炎症因子,如BiondiDM等[6]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肌肉松弛药等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药物治疗应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另一方面是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或外科手术的方法阻断受到炎症刺激的传入神经纤维,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临床上常用C2横突、C3横突、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痛点阻滞来治疗颈源性头痛[7]。对于一些顽固的颈源性头痛病人,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治疗效果确切[8]。除此之外,还有连续硬膜外给药[9]、射频疗法[10]、微创介入法[11]等,诸法纷繁。总而言之,不管是神经阻滞还是药物口服、手术等,虽短期疗效明显,但长期疗效欠稳定,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且安全性尚不能保证。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中医学认为,颈源性头痛归属于头痛、偏正头风、头风等病范畴。现代诸多中医学者认为本病多由外伤、劳损导致颈部筋脉结聚、气血痹阻、筋肌失养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颈项经筋损伤,不通则痛;外感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于头部,而致头痛。故治疗多运用针刺、艾灸、中药、推拿、穴位注射和小针刀等多种方法通其头颈部的经脉,使气血通畅来减轻疼痛。针刺以其操作简捷、疗效显著等优势,逐渐成为颈源性头痛研究的主要方向[12]。

滞针提插法是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心得体会,总结出的有效止痛之法。以往认为它对顽固性软组织疼痛有较好的效果,而笔者的前期研究也证明其对枕神经痛有良好疗效[13]。

因为颈源性头痛发病部位,多位于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脉所过之处,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上多循经取穴。故本次治疗主穴取项三穴,即风池穴、天牖穴及天柱穴。临床观察发现,针刺项三穴具有疏肝理气、通达气血、通络止痛等作用。风池为足少阳经穴,多经交会穴,可使阳经之气得到激发,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天牖为手少阳经穴,具有祛风止痛功效,针刺该穴可疏通胆经及三焦经经气,经脉通则气血畅,气血上行灌注于脑,使髓海充养。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还出于项部的唯一腧穴,是沟通头部与颈部的气血重要通道。《类经图翼》云:“天柱主治头旋脑痛,鼻塞泪出,项强肩背痛,足不任身,目暝不欲视。”《金针梅花诗钞》曰:“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天牖穴下布有枕小神经本干;风池穴为枕大神经出筋膜处,同时为椎动脉易受压迫之处,刺激该穴可缓解神经血管压迫所致疼痛;天柱穴在项部斜方肌起始部,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在治疗头痛方面历来受到重视。

本研究主要观察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血清IL-6、TNF-α、NO水平的影响。TNF-α 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细胞因子,是参与多种生理和免疫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它同其它细胞因子一起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生理过程,同时又介导感染、创伤及免疫应答反应。IL-6为一种多效应的细胞因子,可刺激炎性细胞聚集、激活炎性递质的释放,促进炎症过程[14]。NO是一种具有复杂生物效应的活性氮介质,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根据其存在部位及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内源型、神经元型和诱导型,NO作为生物活性分子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5]。IL-6、TNF-α、NO在头痛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头痛者体内单核细胞和多型核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受损,细菌、真菌和病毒成分不易清除,在体内产生较多的细菌脂多糖,从而诱导IL-6、TNF-α 的过量释放。头痛还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5-羟色胺受体,使NO生成增加,形成恶性循环[16]。头痛者血清IL-6、TNF-α、NO含量多有升高,因此,监测这三项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治疗后2组患者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及血清IL-6、TNF-α、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较常规针刺组疗效更佳,提示滞针提插项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天柱颈源头痛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秦天柱:艺术需要慢慢“养”
秦天柱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