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角下农转非社区居民与二元人格结构

2018-09-04 14:08张瀚予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城市化

张瀚予

摘 要:随着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转非安置社区成为典型的城市化方式之一。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代表性。笔者调研发现北碚区农转非社区及居民存在一系列行为、态度;现象与问题。一方面,社会结构制约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的嬗变和社会行为的更新又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引入二元人格结构模型,对农转非社区居民在社会转型中行为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二元人格的冲突与不断整合。

关键词:城市化;农转非;二元人格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农转非”是指起源于80年代初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和规划把本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以划拨部分土地和商业网点建设和各种保障政策作为安置。此为国家给予这部分人员生活和生产等各方面的政策性保障。

当前中国正加速城镇化进程以推动现代化城市发展。重庆市作为直辖市亦是西部门户,加快推进城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2010年重庆市城镇化率将达50%,2020年将达到65%左右,届时将进入全国现代化城市行列。在城镇化提速的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转非”社区问题。当地政府或者开发商为开发征地,整村农民“一夜”之间失地成为农转非居民而集中入住城郊小区生活[1]。这种以农转非居民积聚一块形成的城市或城镇社区,是重庆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研究很少对其进行探讨,而其中目前反映出的居民素质以及社区管理等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

关于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三元溪这个典型的农转非安置社区,笔者与其组员进行了2017年1月、2018年5月前后两次实地调查。据了解,除了农转非后社区居民一些物质上的基础保障缺位、社区相关管理的缺位之外,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文明素养不足,保留了许多农村的陋习;居住场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农转非”居民的不适应,使得“农转非”社区中存在农村与城市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观念。

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也难免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农转非社区居民个人的人格及行为方式也影响着社会变迁的进程。因此,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当下,除了农转非社区居民表面存在的居住方式改变的问题之外,更应该看到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存在于农转非居民身上的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的冲突与整合。

二、二元人格结构理论

(一)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4] 本文是从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划分人格结构的标准界定为人格特质中的现代因素的含量。“现代”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Inkeles)在《人的现代化》等论述中阐明这样的观点:所谓“现代的”不仅仅理解为一种经济或政治制度的形式,而且也是精神现象或者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过程“看做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并且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心理转变过程就是“人们从具有传统的人格转变为具有现代人格的过程”。[5]

刘祖云在对于二元人格的定义中有两个重要假设:第一,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是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人格特质。第二,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形成是与变迁是与社会转型密切联系的。[3]

(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模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有关个人现代性的实证研究,并对个人现代性的特征做出了各自论述。心理学家迪格曼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五个主要维度主要是建立在人格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人格结构划分。而本文所论述的人格是一个生物和社会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因此我们尝试着将社会因素引入刘祖云的二元人格结构模型。(图1-1)[3]

如图,将个人的人格结构划分成五个构成要素:行为动机、个人才智、情绪控制、互动关系和社会适应。根据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在这五个构成要素方面的不同表现,分别用十种类型人格类来对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进行内容上个的划分,并阐明内涵。

从整体上看,由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的整个过程就是人的现代化过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人都可能处于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上。在现代化过程完成之前,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特质同时存在。二元人格在内容上似乎相互冲突,但在形式上却又融杂并存。

三、农转非社区概况(以三元溪社区为例)

(一)概况

本次调查地点为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三元溪社区,调查对象为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周边环境等。据悉,社区概况如下:一、大多数居民多为“农转非”群体,少部分为商品房业主。二、社区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14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及家庭妇女居多。三、政府承诺下发房产证,但至今仍未落实,社区内“农转非”群体多数无固定房产。四、物管承包五年,现已撤离,社区暂无物业管理。

(二)社区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社区关于物业费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内无路灯,电梯无维修,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2、社区的部分城市社会保障无法落實。该社区征地赔款后续落实情况很差,矛盾尖锐;农转非社区是城市社区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国关于农转非社区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引起居民不满。(如城市“低保”、医保等)

3、社区专业管理水平低。该小区制定有完整的社区物业管理制度,但主要是“门面工程”给参观者看的。居民和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紧张。

(三)居民相关的问题

1、“农转非”居民小农观念浓厚。居民在小区周围空地开垦种地,在社区中摆摊卖菜;楼道中存放大量农具;生活娱乐方式仍保留农村生活的状态。此外,小农意识的作用使居民在新的人际社交中生怕自己吃亏,邻里关系变得微妙紧张;浓厚的小农观念还严重影响社区管理人员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对社区治安、管理、教育等工作的看法多呈负面,认为社区保安“坐着便有得吃”,自己“坐着却没得吃”并十分不满,居民往往把管理人员视为自己的对立面。

2、居民社区意识缺乏。社区与居民之间矛盾突出,居民的积怨心理较重,由于房产证未落实和征收物业管理费用等问题导致了居民与政府、社区的矛盾加大,居民与社区、物业等關系恶劣;部分居民素质较低,打架斗殴时常出现;社区环境差。高层居民存在高空坠物现象,安全隐患巨大。该社区居民多数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与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四、农转非社区居民二元人格的冲突与整合

(一)冲突与整合

在中国社会转型高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不妨将对二元人格模型的思考作用于具体的环节之中,将农转非社区居民表现出的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冲突与融杂的现象在类型上进行一定的比较与分析。

从行为动机上,可以明显地从该农转非社区的居民身上看到价值型人格与工具型人格并存且冲突的现象。该社区的居民因保有很强烈的小农思想的观念,表现出的行为是在开发商的空地上“垦地种菜”,并且提及土地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数认为 “我们是被这这片土地养育的,不能让它闲置,我们这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个人行动是取决于对某种特定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是价值型人格的表现。相对应的,在部分外出打工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想通过外出打工摆脱传统农民的命运,这是一种现代人格主导的动机,能看到价值型人格与工具型人格的冲突与转变。

在个人才智上,农转非社区居民在职业的选择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能看到经验型人格与创造型人格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农业文化、生产的重复性使得经验变成智慧的象征,他们会倾向于用这种他们熟悉的方式谋生,在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上也会倾向经验使然。相反,他们中也存在部分个体愿意外出务工,通过打工、个体户经营、个人创业等方式打破传统农民身份的束缚。

从情绪控制上,能看到农转非社区居民呈现一种宿命的、对命运感到无力控制的人格,他们对社区管理、社区治安工作的看法多呈负面,认为社区保安“坐着便有得吃”,自己“坐着却没得吃”并十分不满,居民往往把管理人员视为自己的对立面

从社会适应上,其中的多数妇女仍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中、单一的生活方式与互动方式;另一小部分居民对社区棋牌室、健身器具等公共娱乐设施及场地十分关注,并认为这些可以给他们生活增加乐趣、认识新的朋友。能看到一种传统的保守型人格与现代的开放性人格并存,相互冲击、调试的过程。

(二)反思与总结

1、农转非后居民的职业变化:价值型、经验型择业与工具性、创造性择业并存。在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被动改变时。大部分居民的职业选择被迫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之前以务农为生的居民,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职业选择。这个过程中价值型人格与工具型人格并存,经验型人格与创造型人格并存。从信息来源获取单一、到新兴的、多元的择业方式。

2、农转非居民对待社区治理问题:消极型应对方式与积极型应对方式并存。在社区的治理上,农转非社区居民呈现出消极的、宿命的、无力掌控命运的敌对、仇视管理人员态度,加剧了矛盾的激化;但在长达一年多的转变后,也了解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及的合法权益所选择看展业主会议,开始引入自主物业等,这样一些理性的、积极的应对姿态。对此方面居民二元人格的理解,有助于农转非社区治理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

3、农转非居民对待个人身份及后代教育问题:保守型应对与开放型应对并存。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农转非社区居民采用消极且保守的态度回应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城市化进程的转变中,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的冲突中,他们并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与农转非群体的自身优势与价值。然而,提及后代及隔代的教育问题,他们更加的理性、开放,认为孙辈和他们不一样,有更好的城市教育环境、更佳的教育条件与机会,因此对此的回应上,相反更加积极与开放。

参考文献:

[1] 吴绍琪. 薛育余.《重庆城郊农转非社区问题及对策——石桥镇柳背桥小区个案分析》重庆大学贸易行政学院. 2004.6

[2] 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3]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人格结构研究之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4]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5] 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第9页.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医保制度完善策略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农村可以走就地城市化新路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测度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