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裕固族家乡研究的经典力作

2018-09-04 09:15魏舒欣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裕固族人类学现代性

摘 要:《學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巴战龙老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一项对自己的家乡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本文对作者的生平及学术经历成功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写作背景,按照章节和本书的逻辑顺序简述文章内容,最后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评价其价值。

关键词: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裕固族

《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巴战龙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的现代性百年历程(1907~2007)》的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的。本书共六章,还包含引论、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共计360000字,于2010年4月有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问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创始主任Y.C.铁穆尔称本书“的确堪称是一部绝妙的家乡‘百科全书。不仅仅是填补了边缘群体地方历史文化空白,更重要的是这是他十多年在祁连山北麓观察和思考的一个结晶”。

一、写作背景

本书是巴战龙做的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著作。对于本书的写作初衷和背景,将分以下三个方面解读:

(一)政治上民族教育政策日益完善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之本,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民族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类型,在“九五”规划时期,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一个独立学科类别,最初只是列于其他学科类别之中,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独立发展,民族教育已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类别。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自2005年以来发展迅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民族教育课题数逐年上升,在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界掀起一股民族教育的研究热潮。

(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带来冲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步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了腾飞状态。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自然不能在这种巨大变革中“独善其身”。

快速腾飞的经济给我国的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击。民族地区传统教育形式及内容都带有本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印刻着一个民族的印记。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主流与少数的碰撞,民族地区的教育正是在这种碰撞和冲击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裕固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性教育的冲击中应该如何取舍?是保留传统还是学习现代,怎样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是裕固族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作者学科学术思想的积淀

裕固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小民族,作者在书中提起,“裕固族研究作为‘民族研究和‘中国学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裕固族繁衍生息的国度确默默无闻,不为人知。”这说明我国的裕固族研究少之又少,空白颇多。巴战龙老师出生在尧熬尔族群的被边缘地带,他自幼对自己的族群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关注和兴趣,凡事谈到自己族群的文化与习俗都能引起他浓郁的兴趣。带着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在学习上的努力,巴战龙老师自读研以来便正式投入到了家乡研究中,在裕固族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在家乡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学者的学术思想积淀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是开展本想研究最好的推动力。

二、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项1907—2007年,历时100年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家乡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明花,也是作者自己的家乡的百年现代性历程中的地方知识和学校教育及其关系进行了探究。本书正文部分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在这里作者介绍了研究的起源、目的及意义,对本研究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叙述结构、研究步骤以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与介绍。第二部分是第一至六章,这一部分按时间的发展顺序记载,将历史研究与教育人类学研究有机结合,分别为我们呈现了明花的地理定位与文化图景、“东方学家”的遗产与尧呼尔人的地方知识教育、“救亡时期”、“激进时期”、“建设时期”的学校教育与西方知识,“我们的现代性”:另一种图景。第三部分是结语,是作者对本项研究的初步结论与反思。

本书以历史研究法的逻辑来写,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按照本书的逻辑顺序和章节顺序,将本书内容分为以下五点来理解:

(一)尧乎尔人与宗教教育

尧乎尔人的地方知识教育主要是以宗教教育和生活生产教育为主。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寺庙教育,尧乎尔人所信奉的宗教为藏传佛教,明花境内的寺庙均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寺院不仅仅承担了徒弟学子的教育,发挥教育的职能,还承担了裕固族社区内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医治疾病等各重大事项。

除了宗教教育以外,家庭中的生产生活教育也是这一时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尧乎尔人的部落中,风俗习惯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而家庭是促进年轻一代身体发育、教授劳动技能、培育道德观念的场所。在本书的第二章的123—128页中,作者详细举例了尧乎尔人日常的家庭习俗教育。大到族群的伦理纲常,祖先崇拜;小到生活中的追踪畜群,饮食礼仪,事无巨细。尧乎尔人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但却将对下一代的教育渗透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将教育和族群传统相结合,用以滋润着新一代的成长。

(二)“救亡时期”从边疆教育到学校教育

在本书的第三章,作者主要记录了在20世纪30—40年代明花地区的教育问题。在这一时期,边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边疆教育的兴起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抗日保国是边疆教育的主题。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国防和抗日的需要才引起注意,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有效措施,以促进边疆民族教育的发展。边疆教育的兴盛带来了学校教育的出现,将寺庙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以抗日救亡为目的,在特殊时期保家卫国的同时,也向现代性靠近了一大步。

學校教育(schooling)是一种正式的社会制度,是指在作为正式的社会机构的学校内,主要发生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群体间及学习者群体内部的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过程。在“救亡时期”出现的学校,主要有莲花寺小学和明海寺小学。学校的兴办带来了现代性的嵌入,“传统”于“现代”的有机结合,无疑给明花社区的初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学校的兴办,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这是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是一场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碰撞。

(三)“激进时期”的教育大跃进

本书的第四章记录的是明花社区“激进时期”的教育情况。进入“新社会”,明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裕固族”也正式定名,从“撒里维吾尔族”改为“裕固族”;同时,也将“祁连撒里维吾尔族自治区”改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区”。裕固族真正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教育方面,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在这一时期,在裕固族牧民之间开展的“扫盲”运动非常成功。他们以村为单位,几家为一组,成立识字班,由教员在劳作间隙教授识字。“扫盲”运动给明花社区的裕固族人民带来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明花社区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明花社区以后教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社会文化基础。经过“大跃进”后的调整与巩固,明花社区的学校教育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带有泛政治化的特点,虽经波折,但仍在曲折中进步发展。

(四)“建设时期”家长教育意识的觉醒

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大变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政治教育的繁荣建设时期。在本书的第五章,作者记录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明花社区教育重振和发展,以及明花社区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教育上的“奔小康”。

这一时期明花社区的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花社区的家长对孩子上学的事情热情高涨,他们认为上学是孩子的一条好的出路,要送孩子从小学开始,读初中,读高中,考大学。正是家长意识的提高,“学生房”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产物。学生房是学生家长在学校附近修建的,专门为子女上学提供食素和学习方便的简易房舍。学生房的出现说明明花社区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孩子上学远、来回不方便等食宿问题,主动为孩子建造房舍以解决问题。

(五)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现代性思考

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人类学概念。它是组织和表述地方文化的一种知识体系,在人类学历史功能论的视野中,乡村社区的历史本身就是地方知识体系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即在于学校教育系统是如此强大,是国家的“基础工程”,以至于足以将“普世知识”及其信念传播开来和传承下去,而“地方知识”及其信念更多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小部分人中,在社会公众中缺乏影响力,更遑论进入国家的政策或体制层面,成为学校教育的“钦定知识”(即官方知识)。

三、相关评价

对于本书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理论价值、方法价值和实践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价值

在本书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到了本项研究的理论范式。本书所运用的理论范式是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并融合马凌诺斯基和费孝通的观点,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在家乡明花进行田野工作。在文化观上,作者秉持“整体的观点”,对明花社区在经济、社会组织、宗教、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开展研究,小到裕固族女孩课堂里充满自豪感的童谣,通过牲口的脚印来寻找牲口的生活经验教育,大到操持各种重大事件的宗教寺庙,事无巨细,都做了描述与记载,并从一个整体的高度来理解这些方面如何做微一个文化的整体来满足人类及其群体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强调“文化是有历史的”。所以,作者的此项研究在时间的跨度上很大,挖掘出明花社区100年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二)方法价值

本项研究是一项教育民族志研究,采用文化唯物主义的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主位和客位两种视角出发,研究能够获取更真实的信息资料,更加系统全面。

裕固族是一个小民族,作者能在博物馆、史料馆里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历史资料需要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在田野工作中一点点收集。而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不是将已经载入史册的资料搬到自己的研究中来,而是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在收集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作者在书中透露自己不会说裕固族的语言,但是有很多资料特别是早期在宗教寺庙教育方面都是用民族语言记载的,这就给作者的田野工作加大了难度。这些都可以作为此项研究的创新之处,越是在有限的资料中做出的创新性研究,其价值是越大的。

因此,本项研究的方法无论是从时间上、难度上和创新上都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三)实践价值

本书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我的理解中,地方知识是指一个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气候、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总结出的生活经验知识。这些知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里部落户族的生产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本书的122—128页,作者详细记述了尧乎尔人的生产生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和地域还有生产方式有关,并且他们认为“风俗习惯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在我看来,地方知识是一种本土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它并不是正式课程,但一直存在。它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当中,孩子们一生下来便不知不觉地在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国家应试教育里的规定必考科目,但它对正式的学校课程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也许我们经常会忽视这种隐性课程,但它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存在,对维护学校教育秩序和正常运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教育实践上要做到的是本土教育与课程大纲相结合,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所以我将其定位为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 海路.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精品——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3] Y.C.铁穆尔.读《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有感[J].河西学院报,2017,(1).

[4] 姚霖.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发凡——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 [J].河西学院学报,2012,(4).

[5] 王锐.裕固族学者杜曼·叶尔江和巴战龙的诗歌创作[J].河西学院报,2012,(1)

作者简介

魏舒欣(1993.2—),女,山东省枣庄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裕固族人类学现代性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茶内无盐水一般
重构现代性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快乐民族行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