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会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2018-09-06 07:24
出版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云边张嘉佳小卖部

记者 | 张 北

一切仿佛回到原点。南京,绝对是张嘉佳的主场。2013年11月24日,张嘉佳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现身南京五台山先锋书店,签售会从下午两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才结束,近万册新书售罄。2018年7月28日下午两点,张嘉佳新书《云边有个小卖部》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举办首发签售会。当天上午就有读者排起了长队,下午正式签售时已是人山人海。据出版方介绍,《云边有个小卖部》预售后,当天就冲上了包括当当在内的各大网站的新书排行榜第一名,其繁体版权及海外版权已经有多家版权方在洽谈中。

五年过去,张嘉佳还是那个张嘉佳,那个“最会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写给心中的山和海

从“全世界”路过到“云边”归来,中间隔了五年。顶着千万级畅销书作家的光环,张嘉佳自己却似乎并不急着出书。“因为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玩着玩着一回头,发现怎么就五年过去了。写自己想写的,这点从来没有变过。写东西本身很快,但我不是一个有许多话要说的人,所以觉得自己不得不写,必须写,不写会死的时候,会等很长一段时间。”《云边有个小卖部》他陆陆续续写了两年,一度情绪崩溃,停笔半年,“群马县看雪,沙坪坝吃火锅,五一街昏睡,林芝捡桃花,终于逃不过去,又认命回来继续写”。

“小说越来越难卖,印刷厂一家一家倒闭,年轻人唱嘻哈,跳街舞,刷手机……”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张嘉佳此次重拾长篇小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实,张嘉佳的写作是从长篇小说开始的,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前就出版了《几乎成了英雄》《情人书》。张嘉佳表示,与短篇相比,他更享受长篇的写作乐趣。“《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我第一次写短篇。短篇比较辛苦,给的空间小,抵达终点的速率要求高,相对容易的地方是表达的核心更简练专一。长篇的写作乐趣多一些,有足够的篇幅去建立小世界。”

《云边有个小卖部》讲述了小镇青年刘十三为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到了表面平静又暗潮涌动的故乡,一连串的相遇离别、悲欢离合随即上演。张嘉佳说,这本书是“写给每个人心中的山和海,写给离开我们的人,写给陪伴我们的人,写给在故乡生活的外婆”。

“满镇开着桔梗,蒲公英飞得比石榴树还高,一直飘进山脚的稻海。在大多数人心中,自己的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外婆说,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在这里,所以叫故乡。”张嘉佳说自己写小说都采人物原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云边有个小卖部》也是,但《云边有个小卖部》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搭建一个“故乡”的概念,“每个人心中的故乡不一样,要拼接、融合、幻化,其实本来打算写20万字左右,删了一部分,收了一部分,觉得现在刚刚好”。过去张嘉佳笔下浓墨重彩的爱情,并非新作中的主打元素,“目光和笔是投向故乡与亲情,有关青春爱情部分只能算虚晃一枪,往传统文学靠拢”,“以主人公的成长为主线,拉开一幅长卷,十几个人的人生核心事件交错,涉及的元素比较复杂”。

相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都市生活背景,新作的小镇场景也更清新自然。新作的名字《云边有个小卖部》颇受好评,有读者评价书名“既接地气,又充满诗意,还很可爱”。在张嘉佳眼里,人和天空有奇特的关联,身处他乡,抬头望见云,会觉得故乡在云边。

这部回归经典之作,受到了包括苏童和张大春在内的多位知名作家的赞赏。张大春认为:“通俗的感情难写,再卖力写都有人说你俗。张嘉佳最有意思的是他的脱俗是往俗情里去体会,再透过别有新意的文字,表达出不俗的结果。”《云边有个小卖部》的图书制作也非常考究,书中的重要场景以手绘插画呈现,还附赠张嘉佳作词的歌曲作为彩蛋。读者阅读后,如同亲临书中现场,聆听书中的主人公唱出歌曲《刘十三》:我有个朋友叫刘十三,他的日子过得很平淡。成绩不好,爱情被埋葬。拼命工作,吃嘛嘛不香。卖卖保险写写书,未来那么长。蝴蝶死在路上,云边藏着念想。有些人刻骨铭心,没几年会遗忘。有些人不论生死,都陪在你身旁……

有阳光的色泽与气味

谁是刘十三?

《云边有个小卖部》里的刘十三是个普通甚至是失败的人,只要到天桥上往下望,满大街都是刘十三,但“生活未完待续一定跟得上”“我的朋友刘十三,你不会就这么完蛋”……故事让人感动,因为,其实讲故事的人就是故事中的人。在张嘉佳眼里,“几个主人公,刘十三、外婆、程霜和球球,就是普通的我们。普通的长辈。普通的相聚别离。普通的爱和善良”。

《云边有个小卖部》中刘十三和外婆的故事让不少读者泪流满面,其中确有张嘉佳对自己外婆感情的投影。张嘉佳表示,“八零后一代,很多人是外婆外公或爷爷奶奶带大的。我的四位老人,三位过世,三次葬礼,依次在我的小学,高中,大学。如今,只剩外婆还在家乡生活。有一次过年,外婆八十多了,做了份酒酿,偷偷把我拉到一边,说,你喜欢吃,吃吃看。那天我急着去打牌,只是匆匆吃了两口,就把这个小搪瓷罐子给忘记了。外婆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后来也没再做过酒酿。有时候回想,心里很难受。愿所有的长辈,都长命百岁”。

2013年7月,张嘉佳开始在微博上讲述充盈着浓浓暖意的“睡前故事”,此系列微博创下了200万次转发、超4亿次点击阅读的惊人纪录。文章集结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后,更是带动了短篇故事集类的图书热,张嘉佳也被奉为治愈系“暖文”派“一代宗师”。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样,《云边有个小卖部》依然延续了张嘉佳以戏谑写真心的风格。在他的笔下,这些大时代里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里都是调侃,是如此的真实、亲切,让人笑中有泪。张嘉佳曾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所有故事里都不经意地透出了一种意念,就是从绝望里看出希望。

而今张嘉佳依然温暖如昔,正如作家苏童对《云边有个小卖部》的评价:“嘉佳用极具时代感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书写了一个充满江南味道的成长故事。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的真诚与坦率,我也相信虚构背后的真实,温柔与善良的底色。在一个轻描淡写的时代里,嘉佳的轻,状如云图,嘉佳的淡,有阳光的色泽与气味。”

写自己想写的普通作家

看着南京首签会上热情如昔的读者,都市放牛“眼睛里偷偷爬出了两条小虫子”。作为与张嘉佳交情甚笃的朋友,“一直在担心的事,终于没有发生。我最怕的是,时隔五年,张嘉佳还有人气吗?”对于张嘉佳笔下的小镇与故乡、刘十三的情与爱,他应该是最能读懂的一位读者吧。拿到书稿时,他在办公室昏暗的灯光下一口气读完,六次泪流满面。“从朋友的角度,我怕他失落,怕他难受,担忧张嘉佳是否还能重续五年前的辉煌。”而今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太过追求完美”,“而他,早就翻过了我所担忧的这道山”。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创造市场奇迹至今,这五年来青春文学类图书市场逐渐由热转冷。张嘉佳此次携新作归来也被各方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张嘉佳自己却一如既往地洒脱:“没什么期待,爱咋咋滴。我很喜欢,也会有很多人喜欢,够了。”他坦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后,同类型的书籍集中面世,看得他自己都厌倦。“下一本能开拓市场的作品谁也无法预测,一定会出现吧,只是短期内比较难。时代更替,写作的核心尽管永恒,可是表达方式、年代元素、内容填充会随时代而变,只有在这个时代生长的作者,才能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所以新的流行,肯定由新的人创造。每个时代有自己的领军人物,舞台一直在,谁上去了,市场就变好。”

有人说他很可能会成为青春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拯救者”,对此,张嘉佳倒很坦然。“我能拯救啥,我的青春过时了,长篇小说反馈周期慢,扩散势能低,反正两头不讨好吧。前辈们给了很高评价,读者也很喜欢,能走到哪一步谁知道。因为我身上乱七八糟标签太多,除了固有读者,路人读之前容易有假设,这本书又写得很收敛,不写金句,也不在爱情上纠缠,最后四分之一完全白描,能有现在成绩已经‘感恩戴德’。”张嘉佳调侃道,“一个东西一旦疯狂流行,必然会有人站在大众审美的对立面进行批判。尤其书这个类型,阅读性强了,就有人从严肃文学角度批判。文学性强了,除非教材推荐,否则索性卖不出去。我能拯救啥,我先救救自己。”

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南京首签会现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爆红,让张嘉佳从“最小众的作家”一下子跨越为“最大众的作家”。 张嘉佳记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后,一百万册销量以内,豆瓣分数9.1。一破百万,豆瓣评分节节下落,到了一千万销量,分数已经惨不忍睹。“这能说明什么,一样的东西,小众期间就是‘逼格’,大众化了就是‘滥俗’。小众分两种,读不懂的和不知名的。大众也分两种,经典的和时代潮流。我又没能力在文学史留下丰碑,也没能力成为一代宗师,我就是个写自己想写的普通作家,不抄袭不胡闹不使坏,能陪千万人度过安静的阅读时光,已经是荣幸。”张嘉佳说。

“他的书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这样,读《云边有个小卖部》依然如此。不少读者表示,在等待新书的五年中,各自的人生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对张嘉佳文字和故事的喜爱是不变的。继南京首签会之后,张嘉佳的全国新书签售系列活动将陆续走过重庆、广州、上海、长沙、西安、沈阳、郑州、杭州等地。张嘉佳表示,“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去安排行程。希望能见到更多的人,因为写这本书的人,和读这本书的人,是在同一个世界里的”。

《云边有个小卖部》里有这样一句话,或许能很好地诠释张嘉佳与读者们这场久违的重逢吧——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遇。

猜你喜欢
云边张嘉佳小卖部
基于SDN的云边协同架构在电力信息系统的应用
吃喝玩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抢生意的馒头
云边协同 构建交通“大脑”与“神经末梢” 交通云平台与边缘计算初探
过草原天路
张嘉佳《摆渡人》定档12.23
张嘉佳
山精的免费小卖部
我偏爱你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