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德标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8-09-06 17:55陈平左强徐锦佳普海娇黄松靖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德国职业

陈平 左强 徐锦佳 普海娇 黄松靖

[摘 要] 德国德标有完善的职业职教管理体系,整个培养体系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按照Basic system到Next syetem再到Master system的层次进行职业教育设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更重视关键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借鉴其经验,我国的卫生职教工作者应高度关注校企合作、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整合、教学组织方式等问题。

[关 键 词]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领域;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92-02

一、德国德标职业教育特点

(一)有完善的职业职教管理体系

德国德标职业教育职教管理体系是一套特色鲜明、符合逻辑、结合行业、符合国情、内容丰富、相互衔接、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它结合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特点,同时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制定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职教管理体系。而国家和地方对怎样发展职业教育缺少一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科学发展观,在职业学校设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目标盲目、布局不当、结构失调、超减失衡、资源不足或浪费等问题,职业学校招生和就业市场混乱。体制性障碍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很多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压缩版的本科教学模式的套路里,并未真正结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客观要求进行教学。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技能的提升是企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起点,是企业实现技术革新的关键,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效互补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对培训者进行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的技术技能教学,为企业的未来储备了人才。另外,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单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推动企业技术的革新,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反过来又能推动生产方式的升级。还有完善的立法支持与社会保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力,其显著特征就是把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纳入国家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之中,从宏观层面的法律规范到微观层面的制约,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健全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环境。

(三)德国德标职业教育,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更重视关键能力和学习方法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在培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这种培养采取了以实施项目教学为主要特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做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为用而学,有兴趣,学得快。课堂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8人)的集体学习,即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来锻炼学生分析和综合、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交往与合作、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诚实的品质等多方面能力。这几年我國职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重点主要在实践技能培养上,忽视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在教学中的贯彻和体现。由于班型大(50人左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习的设备和环境,大多数学校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落后,学生难以精益求精地学习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职业教育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学校不能给予学生明确的职业目标定向。

(四)德国德标职业教育强大的后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办法

德标依托德国牙科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撑,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行业的领先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德标的教学设备、耗材等是自主生产,这就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同时德标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有着自己的逻辑体系,对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问题,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建设与评价等把握独特和准确。德标的整个人才培养师资采用德国师资培养中国教师,学生毕业考核阶段再由德国教师进行考核,保证了教学质量。这些所有的特质都是德标有别于国内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

二、几点思考

(一)关于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完成任务的基本路径。虽然我国政府极力强调校企合作,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驱动企业参与并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始终停留在表面,难以实质性推进。在无法推动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中国职业教育只有走学校制教育的道路,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当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配置与企业生产基本同步的专业教学设备,使之具有比较真实的生产现场环境,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关于培养目标

德国德标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行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岗位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认,面向职业岗位还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德国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国家确定的职业培训一致,首先满足学生当前某一职业岗位的就业需要,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就能达到相应工种规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就能直接上岗操作。而我们的目标定位是职业岗位“群”,试图培养能够同时从事全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过大、过多。课程体系设置五花八门,初衷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但实际却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使学生失去方向。导致培养目标越多,成才率越低。

(三)关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大体可分为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学科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来串联知识结构的知识体系;行动体系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典型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未能形成最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仍然按学科体系编排,尤其是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基本是本科教学的压缩版,未遵循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未按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去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整个的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相对滞后,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没有真正体现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标的核心设计思想。

(四)关于课程整合

近几年学校纷纷搞课程综合改革,但表现为课程间相关教学内容的剪刀式删节拼接,不能和职业活动趋向一致,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整合的核心在于从专业建设的高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角度重新审视宏观课程体系的组成,同时在中观层面能够真正把相似性较强的课程进行重组,在微观层面把具有共性、操作性的课程进行融合,真正做到重构以实践为主导的行动体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2(3):37.

[3]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54-55.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55-57.

[6]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69-70.

[7]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校企合作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2).

[8]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德国职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