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区刺绣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8-09-07 01:07马晨晨
服装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意蕴徽州刺绣

马晨晨

(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池州 247100)

徽绣,是古徽州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在徽州工艺中享有“绝艺”之称,其凭借秀丽的色彩搭配、巧妙的图案构思和变化多端的针法工艺而独具特色,历史上也颇负盛名。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徽州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徽绣传承者逐渐减少,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严竣。因此,探寻徽绣文化意蕴、传承现状以及相应保护措施,对于进一步推动徽绣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徽绣的历史渊源

历史资料中关于徽绣的记载较少,相关的研究也不多见,只能在徽州旧志和徽州文史资料中发现一些有关徽绣发展状况的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徽绣发展不好,它被称为徽州工艺中的“绝艺”也并非凭空臆造。

明中期徽州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很常见,并有谚语:“绒衣没补钉,不见故家人。”而开黄里谢氏认为:“虽见故家人,终嫌有补丁。”于是想出了解决方法。明万历版《歙志》第九卷《艺能》记载:“以本衣裔处褪出绒纱一经一纬,织而补之,初尚一面,既而两面,如一片然,无丝毫痕迹。 亦以此法补绉缔,创始一人,应不遑给,迩来能者众矣。”[1]这里所讲的是徽州一种织补工艺,使所缝衣裳无丝毫修补痕迹。由此可知,万历年间徽州织绣技艺就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明清时期受徽商的影响,徽州工艺独具特色,也因当时文人的大量参与,徽绣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2],并进入繁荣时期。近现代画家黄宾虹曾在《神州日报》中介绍徽绣:“新安刺绣是集聚纺织刺绣诸法昭然大备而工巧者。”[3]20世纪50—6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石谷风先生在徽州地区征集了一些“新安刺绣”,其中绣法多种多样,如打籽、盘金、钉珠等。他认为这些刺绣虽然受到苏绣和顾绣的影响,但它仍然有明显的徽州地方风格特色。鲍义来先生曾说:“如此环境,如此百姓,如此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形之于工艺,岂能不精不妙不翅楚于同行?”[4]徽州地区环境幽美,民风淳朴,造就其工艺特色。同时,他认为历史上的很多刺绣高手多为徽商妇,使得徽绣在情感与工艺上都有与其他绣种明显不同的特色。但是目前徽绣的工艺和传世实物都濒临绝迹,如再不予以重视,其工艺将很快失传,而徽州特色也将无从发现。

2 徽绣内在文化意蕴

古徽州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徽绣作为徽州的特色工艺之一,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更不断吸收了丰富的徽州文化,从而使徽绣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2.1 民俗文化意蕴

徽州自古以来民风质朴,在其众多习俗中,诞生、婚嫁以及丧葬表现的徽绣文化意蕴最为明显。诞生服饰中刺绣图案多为虎纹、万字纹,寓意孩童平安健康成长;婚嫁礼仪中刺绣图案多以祥瑞祈福为主,例如婚服上绣的龙、凤、牡丹、鸳鸯等图案,也寓意爱情美好圆满;丧葬服饰中刺绣图案体现了徽州人死即是生、魂魄不灭的民俗观念,例如在寿鞋鞋底绣“万寿”二字及棺内孝被上绣龙纹、凤纹,不仅是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也是对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祈盼。另外还会在亡人的枕头和鞋子上绣荷花纹样,《阿弥陀经》中载西方极乐世界的“圣湖中每朵开放的荷花被视为一个灵魂的居所”。荷花不仅象征着善与美,同时也代表了徽州民众对民间宗教教义的精神寄托,象征永生、复活,表达保佑生命再生之意[5]。 这些民间习俗虽然充满了浓郁的迷信色彩,但其中的刺绣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并在习俗中起着重要的礼仪性作用。

2.2 徽商文化意蕴

谚语云:“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6]的现象自古便有。徽商对徽州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徽绣也受到徽商文化的影响。因为大多徽商都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使得他们更加欣赏精致素雅的物件,徽绣色彩大多以蓝、白以及中间色系为主,给人清爽干净的感觉;徽绣图案,特别是女子服饰上的图案,线条勾勒圆润、柔和,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富有柔美意境;徽绣题材多选择诗词歌赋、自然风光,以表达高雅品质、情怀。这种工艺与文化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儒商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特质。

2.3 重教文化意蕴

古徽州重视文化教育,“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在人们思想中烙下深刻印记。徽绣刺绣图案中同样折射出浓厚的重教风气,例如求官求仕、文学诗词类题材,这些寄予人们美好期盼的装饰图案展现出当地文化对徽绣的影响。另外古徽州大量科举状元、进士的产生更激发了人们重教思想,他们希望通过发展教育、重视科举,使后代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徽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区,以山水风景为题材进行刺绣装饰的徽绣作品也较常见,通常刺绣图案精美别致,色彩清新脱俗。这些求官求仕、诗词风景类题材在刺绣上的展现,体现了徽绣受文人审美的影响。

3 徽绣的工艺特色

徽绣是在顾绣和苏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受其影响较多。首先,徽绣色彩温厚典雅却又不失清新秀丽,古徽绣作品《寿幛》(选自盛世收藏网)如图1所示。图1中的绣品以红色为底显得喜庆稳重,并通过明亮的金色将填充图案的灰色与底色调和,构图十分有趣。其次,徽绣图案构图上讲究精巧灵活,构成形式多样,徽绣作品《麻姑拜寿》[7]如图2所示。图2场面十分壮观,绣品上的人物、花鸟草虫表现的动静有致,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再次,徽绣材料上多以丝和棉麻为主,注重实用性、装饰性。最后,徽绣的针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错针、齐针、乱针、网绣、锁丝、打籽、盘金、铺绒、平绣、钉珠等。其中,盘金绣在徽州服饰中的应用最为普遍,主要有平金、盘金、钉金3种,这些针法构成了徽绣的工艺特色。

目前,可从徽州民间收集的绣品已是寥寥无几,但是这些仅存的绣片,也能看到徽州绣娘创作出的徽绣作品有着朴实雅致、精巧秀丽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图1 徽绣作品《寿幛》 Fig.1 Ancient Huizhou embroidery works congratula-tory silk scroll for birthday

图2 徽绣作品《麻姑拜寿》 Fig.2 Huizhou embroidery works Magu Baishou

4 徽绣文化保护传承及措施

4.1 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徽绣作为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其仿绣、写真等技艺呈现出的逼真艺术效果名闻天下。但当前徽绣已随着作为其载体的日常生活物品、服装配饰以及民间习俗的改变而逐渐衰落,因此急需各部门努力合作,为徽绣文化创造一个有利的保护环境。

首先,徽绣文化产生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有关徽绣的资料书籍,还是有关安徽境内的刺绣研究都很少,所保留下来的实物更是难寻。 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下,白墙黑瓦早已充满了强烈的现代感,商业气息更是浓厚,这不仅改变了徽州人传统的生活节奏,而且使人们忽视了艺术文化的熏陶作用。其次,徽绣的接受者逐渐减少。现代人追求时尚、流行,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对徽绣失去兴趣,并且随着拥有精湛技艺的老艺人渐渐离去, 新一代人对这门技艺完全陌生, 甚至没有人继承。再次,与徽绣相关的民俗习惯逐渐淡化。徽绣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与徽州的民间习俗有着紧密联系,但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徽绣文化渐渐离开人们的生活,如果再不采取解决措施,那么这被誉为“绝艺”之称的徽绣将面临失传。

4.2 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繁复而艰巨的工作,为确保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有效制定,应有效处理其现阶段中出现的问题。

4.2.1构建完善的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 任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具备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徽绣文化也不例外。为使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有效而长久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承体系;其次,鼓励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其中,并且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也是完善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体制的重要环节。当下,在徽绣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最重要的不是对其产品生产完善,而是对它的历史渊源、文化意蕴以及精湛工艺等进行挖掘、保护、研究。徽州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促进“徽绣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并积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重视传承者在徽绣中创造的价值,为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思路、对策,使徽绣文化能够不断地传承发扬。

4.2.2列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府六县”是徽州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该实验区是在徽州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全面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徽州文化圈涉及的地缘范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更是维持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方式。因此,徽绣加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但能够使徽绣的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可以将徽绣最传统的工艺特色、材料技法以及艺术特色保护起来,对于促进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4.2.3推进徽绣文化的综合创新 对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综合创新,这不仅需要对徽绣技艺的创新,还要对徽绣的产品、文化等多方面创新。随着现代刺绣的发展,徽绣应大胆尝试与各种新绣种结合,运用新的工艺技法,使其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潮流。如今,旅游产业广受欢迎,如果将徽绣与服装首饰、纪念品、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徽绣特色的品牌产品,让前往徽州地区旅游的人们购买、收藏,一定能挖掘出其潜在的市场价值。2015年,安徽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丽,创作的一幅徽绣作品习总书记肖像,荣获“2015北京(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而目前白丽正努力将徽绣和服装业结合,以此推动刺绣手工业发展。

另外还可以借助传统节日或者举办传统艺术专题活动,宣传徽绣文化,使人们可以体会到徽绣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辅助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结语

徽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徽绣文化和工艺特色保护都做了很多努力,使其保护与传承问题也得到重视。徽绣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徽州的丰厚财富,人们应当为徽绣文化构建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得到传承发展。人们可以挖掘其经济价值,让徽绣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展现出活力。

猜你喜欢
意蕴徽州刺绣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徽州绿荫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