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户产万斤粮经久不衰

2018-09-10 19:59杨登平姜瑞荣
档案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金湖县售粮大包干

杨登平 姜瑞荣

为了丰富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江苏省金湖县档案局决定面向全县离退休干部征集相关档案资料。其中,原县委报道组杨登平、姜瑞荣捐赠的“江苏改革开放五大成就——金湖户产万斤粮”相关资料,共计10页进馆收藏,成为见证金湖县改革开放历程的珍贵资料。

金湖县是一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是1959年从宝应县、高邮县偏僻地区划出建立的新县。就是这样一个苏北小县、新县,在4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曾经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1984年初,为纪念改革开放5周年,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各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的“五大成就”。“金湖县户产万斤粮”就名列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中。

《半月谈》杂志1984年第3期是这样登载的:“金湖县粮食总产6.5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5亿斤,全县平均每户生产粮食10500斤,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1300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作为当时县委报道组的人员,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给金湖农村带来的变化,亲手撰写相关新闻稿件,也亲眼所见、亲耳聆听“金湖户产万斤粮”的报道内容。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心潮难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三面为湖泊所环抱,可谓头顶洪泽湖,脚踩高邮湖,腰挂宝应湖、白马湖,素有“淮水走廊”之称。特别是横贯全县的三河入高邮湖一段,由于河道弯曲,泥沙淤塞,经常泛滥成灾。翻开当地史籍,“七月决堤,无分河海”之类的记载连篇累牍,触目惊心。1938年7月,黄河夺淮,两水齐下,金湖境内圩倒屋破,一片汪洋,地势最洼的德兴圩一带就淹死200多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芦柴笆子芦柴墙,芦柴捆子做大梁,洪水一冲精大光,拖儿带女去逃荒。”这是当时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69年来自全省的20多万民工云集金湖,艰苦奋战两个冬春,顺利完成淮河入江水道主体工程建设。所开挖的土方如果按一米见方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雄伟的三河拦河大坝,把淮河旧道拦腰斩断;由三河闸奔腾而来的滔滔淮水到了大坝下就低头改道南行,在淮河入江水道大堤的夹护下,直接注入高邮湖进入长江。延绵30多里的大汕子隔堤,宛如一把倚天长剑,把高邮湖一劈两半,昔日险象环生的宝应湖成了一个平静的天然水库。拦河大坝北侧的石港翻水站240台水泵像一条条白龙,吞饮着涝水,不断渲泄入江。摆脱了水患的金湖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加紧社会主义建设。到1970年代,实现了亩产超过800斤,达到了《纲要》指标,金湖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尽力多交售商品粮,为国家多做贡献。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最贫穷、最落后、最偏僻的农村拉开序幕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签字画押,悄悄分田到户搞大包干,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传响,相距不远的金湖县也引起很大的震动。

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四楼会议室经常灯火通明,在金湖农村要不要实行“大包干”,争论十分激烈。有人说,大包干只适合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在金湖不适合。也有人说,金湖水利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年年增,可以不搞大包干。但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动员全县党员干部远看小岗村的新变化,近破“金湖特殊论”,认真排查金湖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上工如拉纤(慢),下工如穿箭(快),“大呼隆、磨洋工,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探挖群众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本质,毅然决然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在全县农村推行“大包干”。改革的春风在金湖大地上吹拂,金湖农民的积极性在“大包干”中得到迸发,金湖农村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3亿斤,户均售粮超过1吨。当年,我们以《今日快讯》的形式发往《新华日报》。1981年11月25日,《新华日报》破格在头版头条用黑体字发布了这一消息。由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金湖作为人口小县在粮食生产方面作出了大贡献,其中新闻报道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在关注、积累、期盼中,终于有了结果。1983年11月,新华社驻江苏记者站记者周振丰慕名来到金湖,就金湖县粮食生产进行专题采访。我们与周振丰一起,请县委、县政府领导谈工作思路,走访种粮大户,到乡村、粮食部门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购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江苏省金湖县平均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售粮超千斤》为题,撰写了新闻报道稿。

这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1983年11月11日,灿烂的阳光洒满了金湖大地,上午6:30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新华社通稿:江苏省金湖县按农户和农业人口计算,今年平均每户生产粮食达10500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可达1300斤,成为全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

当全国各地的报纸送达金湖县城时,我们看到当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金湖县平均户产万斤粮》为题,全文刊发了新华社通稿。全国各大报纸也摘要刊登了新华社通稿的主要内容。更让人可喜的是,1984年《半月谈》第3期,“金湖县户产万斤粮”被评为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一。时任县委副书记刘学东(曾任江苏省宿迁市市长、淮安市政协主席)还特意赋诗一首:“爱家爱国爱军,人均售粮千斤,谁有如此贡献,唯我金湖人民。”

1984年10月1日,是建国35周年大庆,也是纪念改革开放5周年的日子,江苏电视台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特地把创造江蘇改革开放“五大成就”的单位也邀请到位。当时的县委书记杨天培、县委宣传部长杨少峰及撰写新闻报道的人员等应邀到南京,在金陵饭店参加座谈会,到五台山体育馆现场观看文艺演出,分享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也感受金湖人民创造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欢欣。

在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上,金湖县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1987年3月31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发《金湖县农民增加投入增产粮食》的新华社供该报专稿,并且配发《政策稳,投入增》的短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遵照习近平“我们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应当主要装中国粮”的要求,金湖县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投入作为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始终把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粮食增产的根本保证,始终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作为粮食增产的永恒动力。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10亿斤,是1959年建县时的10倍。我们以此专门写了《金湖县户产万斤粮经久不衰的启示》一文,获得了江苏省“兴农之路”有奖征文二等奖。县委主要领导还作出批示,要求全县继续重视粮食生产,更有作为地种好“金湖责任田”。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民为国基,谷为民本。”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金湖县要保持粮食生产优势,就必须做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坚持质量兴农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具体做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皆碑的金湖粮食“金字招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金湖县售粮大包干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我国中央储备粮实现“两个98%”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内蒙古:多管齐下 确保农民售粮顺畅
人民群众是开启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金湖县树种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利用建议
欢度“六一”儿童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以“双满意”为标尺
上塘公社推行“大包干”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