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圈疗传承人刘应凯调治肿瘤的思路

2018-09-10 05:45张璐刘应凯
世界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肿瘤

张璐 刘应凯

摘要 刘氏圈疗传承人刘应凯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其父名老中医刘俊岑的中医药生物圈疗法,并不断实践探索,在肿瘤调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血聚成痞谓之瘤,痞老开花谓之癌。刘应凯认为,肿瘤的病机以气血瘀滞、体质失衡为本,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根本大法在扶正袪邪,调理气血,调阴升阳,平衡体质。其辨治要点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病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袪邪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行气与活血相结合。圈疗主要通过圈药对经络穴位、漩涡通道和皮肤毛孔的作用进行围病圈剿,达到驱除体内的病邪与毒素,增强后天之本和平阴秘阳的整体调治作用。另外,通过圈疗的好转反应还可进一步辨病。在圈疗基础上,进一步配合梅花香灸疗法和平消康福膏贴敷疗法进行综合调治,起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止痛散寒、功效叠加之效。

关键词 肿瘤;气血瘀滞;刘氏圈疗;内病外治

Abstract Liu Yingkai, the inheritor of Liu′s circle therapy,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packing up his father – distinguished senior TCM doctor Liu Juncen′s Chinese medicine biosphere therapy, and continually explores and practices.He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umor modulation.The blood gathers into the lump, and the lump generates into cancer.According to Liu Yingkai, 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 is rooted in qi and blood stasis and imbalance of body constitution, which is mostly root deficiency and branch excess.The treatment of fundamental law is in the process of reinforcing healthy qi to dispel pathogen, regulating qi and blood, adjusting the Yin and Yang, and balancing the constitution.The key points of treatment ar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diagnosis,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disease and external treat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ening healthy qi and removing evil, combination with local and whole body, combination with qi movement and activating blood.Circle therapy uses circle drug in meridian acupoints, vortex channel and the role of the pores of the skin to circle and suppress diseas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and toxin,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and the state of yin is calm and yang is sound.In addition, it can be further diagnos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circle therapy.In the circle of healing, based on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with the plum flower sweet peace moxibustion therapy and Pingxiao Kangfu paste therapy for modulation, so as to achieve unblocking 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softening hardness and dissipating masses, relieving pain and dissipating cold.

Key Words Tumor; Qi and blood stasis; Liu′s circle therapy; Internal disease with external treatment

中圖分类号:R242;R730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9.039

刘氏圈疗传承人刘应凯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是中医药生物圈疗法的创始人名老中医刘俊岑。自小耳濡目染,常随父出诊,得其亲传。刘俊岑临终前手书“孝”字和“发展圈疗事业”条幅赠予刘应凯。近20年来,作为刘氏圈疗传承人,刘应凯一直致力挖掘整理其父名老中医刘俊岑的中医药生物圈疗法,并不断实践探索,在肿瘤调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症经验。现将刘应凯调治肿瘤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肿瘤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难治性疾病,由于其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手段,且因病死率高、脏腑功能衰竭明显、后期癌痛程度加剧等诸多因素,给患者心理、生理、家庭均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以致于人们谈癌色变。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慢性内伤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基因失衡(增殖基因与凋亡基因之间的失衡)引起的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从中医角度来讲,基因之间、细胞之间失衡的本质是气机升降失衡导致的病理结果。由于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质,并维持着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因而调理气机升降的失衡状态可能是恢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癌细胞与非癌细胞之间平衡的根本方法。可以说,调理气机升降是解决肿瘤与机体本质性失衡这一矛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手段[1]。

1 肿瘤病因

瘤病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很少单独论述,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瘤者,留滞不去之意。又名瘤赘,是瘀血、痰浊日久凝滞结聚于皮里膜外、皮肉之间,甚者皮肉之下的结块,因其与瘿病临床均表现为机体组织体表的肿块,所以古代医籍中将两病合称为瘿瘤[2]。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刘应凯先生认为肿瘤与古籍中所记载的“瘿、瘤、疽癌、痼、瘰”等疾病名称类似[3]。本病多与其他疾病一同有着复杂的病因,是内外多因素、多阶段、長时间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触冒外邪而久蕴成积、饮食所伤致津液停聚成积、内伤情志郁滞成积、多病因复合成积等方面[4]。

2 肿瘤病机

刘应凯先生根据《诸病源候论》“留结不散,谓之为瘤”和《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的论述,认为本病总的病机是气机失调导致血瘀,血瘀又会阻滞气机运行,最终形成血瘀、气滞的恶性循环;血瘀日久化热,又致热(癌)毒蕴结;癌毒、瘀滞贯穿于癌瘤的全病程,是癌瘤的最主要病理变化[5]。

刘应凯先生认为,肿瘤其形成病因甚多,但追溯其源,大凡肿瘤,多因气血瘀滞、体质失衡引发。在传承整理其父刘俊岑的圈疗理论时发现,刘老对于肿瘤的病机阐述得十分精辟。

气血瘀滞形成积聚,血聚成痞谓之瘤,痞老开花谓之癌。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得气而周流循环,气得血以荣阳化生,相助于循环,相辅而化生,灌之五脏六腑,助之经络百骸以供养人体各部,维持机体活动的正常功能,气血充盛,则机体强健。若外因天感或内伤七情,“气分”阻滞,便会有非常之感,气阻血则滞,脏腑肢骸则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渲养,机能便会发生种种障碍,疾病丛生,犹如鱼病不能游于水中而漂浮在水面。由此可得出结论,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健,气贫则痞,气郁则滞。

何谓血?血者来源于水谷之精微,通过脾、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所以能周流全身,全赖气的气化推动作用,气行血自畅,气滞血亦滞,故言“气为血帅”。而气之所以能维持血液的正常功能,亦在于血之营养,故言“血为气母”,血盛气也盛,血贫气也败,血滞气也阻,血枯气也竭,气属阳,血属阴,相互共荣,助离同亡,相随于循环,相助以化生,共同担负滋养机体的任务。

表皮感觉疼痛的肿瘤,最根本的是气不通畅,气滞血也滞,久而久之,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久之气血亏损,浊气转而盛,血败而腐,凝于腹则气上逆,阴虚口干舌燥。枯结于上为上段癌,结在中为中段癌,结于下为胃癌。结于乳部,两侧有硬块者,经潮前后剧胀剧痛,经潮过后则痛减,气血行之有滞,此谓乳腺增生;结于单乳者,初患如黄豆大,不痛不痒,七八年如卵石,谓之癌,破则难治,凡结于乳部之痞块,随气而消随气而胀。颌下结聚如黄豆大痞块者,引起腰痛腿软,视力减退,四肢无力,全身皮肤如遇物触,呈紫块者,此乃败血症之预兆也。

总之,痞块凝于全身任何部位,久则必烂,是谓“痞老开花”;发生在人体任何组织,均会使该组织的功能改变和受到破坏,或干枯内腐,癌瘤可浸润、扩散、转移,不断损气伤血,致使正气更虚,以致堵塞破坏周围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此即“新生物”也。若再遇天感,空气污染,或内伤七情,或饮食某种霉烂食物及误服药物,均会导致病变更速。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则发生质变,久则而腐,恶化为癌,肿瘤病因可知矣。但观其种类繁多,部位各异,且治病之道,皆在知其病因,据病论治,又在辨证。统观肿瘤和癌的发展过程,大凡肿瘤按其生长和发展都有其“良性”和“恶性”2个阶段,良性肿瘤发展慢,病程长,恶性肿瘤发展较为迅速,病程较短。如果肿瘤长期无明显发展而在短期内突然发展增快,应考虑为良性肿瘤发生了恶变,即良性是恶性的量变前期,恶性是良性的质变后期。

3 辨治要点

3.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从肿瘤的中医辨病而言,古来即已有之,如乳岩、肠覃、石瘕、瘕积、石瘿等都是针对不同病位及病理性质所提出的病名,是与西医病名对应结合的基础,应予以挖掘整理,以供临床双重诊断及科学研究之用;辨证则是中医的理论特色、临床优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缓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应用现代辨病诊断知识,可以测知病情的演变发展转归,但不能指导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此必须辨病辨证双轨并行,特别是对辨病诊断疑似难定,原发病灶遍查难明,不能贸然采用化疗放疗者,更需有赖于辨证治疗。由此可知,辨病与辨证理当互补,主次则当因病、因证、因人而异[6]。总而言之,通过采用中药来治疗肿瘤,充满了正反阴阳的辨证法[7]。

利用刘氏圈疗体系外治法辨证时,须判三焦,即以上、中、下三焦作为分治提纲,头至胸为上焦;胸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三者皆以气为贯,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居之。

医上焦之病,大凡将药研细末,取嚏法、涂顶、复额、罨眉心、点眼、塞耳、擦顶、擦肩、扎指、握掌、敷手腕、涂手臂等法,余辨证运用药物圈疗法,分内外圈药,涂于患者头顶、耳部、鼻部、肩部、胸部、背部等要穴。在所取腧穴中,以膻中、背部为上焦要穴。这里须指出,余尤重用背部穴道,因为脏腑12俞均分布于背部,其穴也是病邪易侵入之地,故脏腑病得治。医中焦之病,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治霍乱用炒盐布包置脐,填脐法及布包轮熨等法。余辨证运用药物圈疗法,在患者腹部涂成内外大圈,在背部亦画成内外大圈,兼治脾俞、胃俞或贴膏。医下焦之病,有坐法、摩腰法、暖腰法、兜肚法等,余辨证运用药物圈疗法,在患者小腹、大腿内外两侧、膝关节、后承山、内外踝、足心等处画圈。三焦分治时,还须注意结合脏腑病机病因,具体辨证施圈。

3.2 内病与外治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表与体内,经络与俞穴,官窍与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独特的“内病外治”法——圈疗法正是根据人体这一辨证关系而进行论治的。中医药圈疗法,又称“生物药圈疗法”,是指在人体特定体表穴位上涂以中药液,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而达到驱除疾病的一种治病方法。其理論依据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内病外治”的基本原则,依据刘氏丰富的家传经验,结合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在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将各种不同配方(家传秘方)的中药汁涂于患者体表的不同病理反应区,通过平面圈、立体圈、螺旋圈、圈接圈、圈套圈、圈对圈、圈应圈、药入圈的不同形式,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渗透吸收,进入体内,从而发挥其独特的中药治疗作用。在药方药汁调配好之后,医生涂药的手法和技巧就显得至为重要,绝不是毫无章法的乱搽一通。对此,刘氏俊岑先生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悉心总结出了“五圈涂药法”:一围、二聚、三截、四剿、五灭,层层包围,一举而歼,求得速愈。此种疗法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精选数十味地道中草药,经过如法炮制加工,并用米醋凋合成中药药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分别用毛刷将药汁涂于不同的体表反应区,其形状如圈,故称为中医药圈疗法,内外两圈间隔约1 cm宽,内圈攻伐、外圈包剿,通过每天涂药5遍,10 d为1个疗程的圈疗,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渗透于体内,由经络传入而发挥其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综合中医圈疗这一治疗方法的总体功能,当为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祛寒止痛、化瘀软坚。临床主要适用于癌瘤类疾病。例如,脑瘤、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淋巴癌等,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癌性疼痛;同时还对其他有关疑难杂病也具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香薰疗法简称“香疗”,它是对中医药圈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平面圈疗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立体药圈疗法.除具有后者的治疗作用外。尚具有火性温督通经、壮阳散寒之功[8]。

3.3 扶正与袪邪相结合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身体的健康与否与体内正邪是否平衡有关,正邪力量均衡时,身体健康;邪气侵入时,正气受损,正邪失衡则身体抱恙。《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其实已明确指出积聚的产生就是正不压邪所致。而中医认为肿瘤患者本标虚实,《灵枢》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肿瘤病的本质在于“正虚”,其形成和发展是因机体正气不足,邪气聚集而成,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多种病理产物互相搏结,蕴结体内,日久积渐而成有形之肿块,属正虚邪实之证[9]。扶正与祛邪在治疗肿瘤时的主次问题刘教授始终主张扶正是根本。扶正可为祛邪创造条件,祛邪是目的[10]。因此,在肿瘤的调治中,扶正是必然的。与此同时,不论是良性的瘤还是恶性的癌,不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引发肿瘤产生的“病邪”依然存在。所以,调治中袪邪也成为必然。作为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体,临床中扶正与攻邪是治疗肿瘤的基本方法[11]。正与邪只有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保持体质的平衡,因此,扶正与袪邪必须贯穿在肿瘤调治的始终。

3.4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将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局部与整体分割。在具体的调治中,利用生物圈疗法的一拔、二截和三剿的特殊功效,可使气阻血凝病灶拔之则病出,犹如将病毒从井底提出井口而歼之;凡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病邪自断,犹如兵家伐交,断去敌方与周围的联系,聚邪攻之;凡病灶突兀部位围而剿之,使病邪逃不圈药的“魔掌”。拔、截、剿三者齐下,利用圈药特有的药性渗入体内,扶正袪邪,协调阴阳,升清降浊,调和五脏之气,修复脏腑机能,具有清热凉血、柔肝散瘀、益气健脾、益气养阴、温阳通络、利湿清热、补正攻毒、活血化瘀、通络行痹、养血平肝、袪寒除湿、豁痰透窍等功能,最终使局部的症状在整体的调治过程中得以消除。

3.5 行气与活血相结合 人体以气、血、筋三者调和为顺。气推动血液循经脉周流全身为健康之躯,一旦气滞血瘀,疾病作矣!肿瘤的调治重点应放在行气与活血上。由刘氏圈疗+梅花香灸+膏药贴敷组成的刘氏圈疗体系三步治疗法,首先,充分利用圈药对经络穴位、漩涡通道和皮肤毛孔的作用,吸引脏腑经脉之毒出于肌表,使毒去血清,经脉通畅,肾经原气通行脏腑经脉,恢复肾阳推动脏腑运行的机能,使气血生化有主,阴阳平衡,则诸症自消;其二,在圈疗的基础上,针对身体反应和痛点,进行梅花香灸,软坚的同时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最后,再用膏药的散结和收敛功效,强化疗效,进一步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促进气血运行。三者的综合调治,有功效叠加之效,且一步紧扣一步,环环相扣,彻底解除体内的瘀、滞、堵,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濡养脏腑与经络。

4 用药精华

圈疗药物中,包括红芽大戟和香附子等成分,有利水消肿止痛和软坚散结之效,能够调理治疗肿瘤、哮喘和前列腺等病症。圈疗法具有清热凉血、柔肝散瘀、益气健脾、养阴补阳、活血化瘀、补正散毒、通络运脾、泻肺消痰、养血平肝、袪寒除湿、豁痰透窍等功能。具体来讲,圈疗药物的作用分为3大类。

部分药力将内脏器官内潜伏的癌细胞和其他病毒通过毛孔拔出皮肤之外。因此,圈疗到一定时间,会出现部分皮肤粗糙、糜烂,患者还有如感冒、疲乏无力、没精打彩等症状,这正是药物发挥效力的结果,继续圈疗数日,一切将恢复正常。

部分药力将内脏器官内潜伏的癌细胞和其他病毒经大小便排出体外。圈疗1~2 d后可能出现玉茎、睾袋、阴门肿烂,更有甚者会出现血脓外渗、剧烈疼痛等症状,此乃药力将病毒由里向外推的正常现象。

部分药力进入内脏调和五脏之气。袪邪扶正,使病体逐步恢复健康。

5 病案举隅

某,女,50岁,韩国人。2016年8月30日就诊。主诉:乳腺癌术后右侧上肢无力,右侧乳房胀痛伴腋下牵拉痛。病史:患者2016年7月发现右侧乳房有莫名肿块,伴有轻度疼痛不适,遂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经检查确诊为:乳腺癌。2016年8月,在韩国某院施以乳腺癌剥离手术及腋淋巴剥离手术,术后病理活检的结果为三阴癌,无淋巴转移。右侧乳腺癌。术后出院时其主治大夫告知患者:三阴乳腺癌虽被除,目前暂无淋巴及其他部位转移,但由于此类癌瘤的恶性程度极高,是癌症中最易急速转移的一种类型,必须放化疗及时控制。尽管对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有所抗拒,但为了让癌细胞得到及时控制,患者在得知有刘氏圈疗这么一种调治癌症的传统中医药的方法后,便于不术后不久专程乘机从韩国到中国陕西刘氏圈疗推广中心寻求一种绿色安全的中医药调治方法。术后一直感右侧上肢无力,右侧乳房胀痛伴腋下牵拉痛。就诊时患者精神焦虑,纳寐正常,二便调。行专科揉术体查:双侧乳头乳晕正常,呈健康的粉红色。右侧乳房下1/3处有明显的手术瘢痕,周边呈瘀紫状。触摸时右乳及右侧腋下有结节,伴触痛。进行刘氏圈疗体系三步法治疗,不断观察个体反应,并根据个人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由于肿瘤为本虚标实之症,该患者虽行手术治疗但余毒仍在,因此,治疗必须从扶正和袪邪两方面入手。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初期的调治以扶正为主,调治方案为刘氏圈疗三步调理法:刘氏圈疗揉术+刘氏圈疗梅花香灸+刘氏圈疗平消康福膏贴敷,连做6次,起到固本培元之效。第2次调治方案为扶正与袪邪相结合,调治方案为刘氏圈疗三步治疗法:刘氏圈疗疗法+刘氏圈疗梅花香灸+刘氏圈疗平消康福膏贴敷,连做6次后,患者精神好,纳寐好,右侧乳房结节变软变小,右臂可抬起适度活动。因患者状态持续好转,故从第3次调治开始进行正规的刘氏圈疗疗法+刘氏圈疗梅花香灸+刘氏圈疗平消康福膏贴敷的刘氏圈疗三步治疗法,连续4个疗程共38 d后,患者末梢循环改善,手脚转暖,右侧乳房结节持续变软变小,右臂活动范围增大,腋下牵拉痛消失。因到年底,患者思乡情切,已不能安心配合治疗,遂在沟通后安排其回家探亲小聚。2016年12月5日返回西安继续接受调治,开始转为作用温和的刘氏圈疗三步调理法,即刘氏圈疗揉术+刘氏圈疗梅花香灸+刘氏圈疗平消康福膏贴敷,持续软坚散结,行气活血,调阴升阳,平衡体质。共连续调治18次后,身体反应平和,精神好,情绪平稳,心情愉快。乳房内肿块消失,手感柔软。右侧胳膊活动恢复正常。2017年2月患者回国后在当地肿瘤医院体检,各项指标全部正常。目前患者已重返工作岗位,家庭生活幸福,无不适感。

按语:《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不仅指明了气血之于人体的重要性,还提出气是病之根,血是病之本;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清·王清任谓:“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提示气通血和可以袪除各种致病因子。元·滑寿《难经本义》中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可见气血是同源的。气可行血,血能载气。气不足,则生血、摄血功能失常,以致血虚、失血。若失血太多,气也将随之脱逸。因此气血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维系,互相依存,不可须臾分离。正是充分认识到了气血理论的重要性,刘应凯先生在肿瘤的临床调治中才将行气活血作为调治的关键。在具体的调治中,不再是单一地应用一种方法进行治疗,而是创新性地将刘氏家传绝学的刘氏圈疗法与梅花香灸、平消康福膏贴敷等2种独家的外治方法配伍组合,形成了综合调治肿瘤的中医外治方法——刘氏圈疗体系三步治疗法,不仅可以利用圈药对经络穴位、漩涡通道和皮肤毛孔的作用,袪除体内的病邪与毒素,还具有增强后天之本,平阴秘阳的整体调治作用。另外,通过圈疗的好轉反应还可进一步辨病,为梅花香灸提供准确的调治依据。此外,梅花香灸独有的药气和热敏反应在激发经络的同时,热量循经走行,疏经通络,软坚散结,调和气血,温热散寒,调阴升阳,濡养经脉。临床研究中,灸法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辅助疗法进行使用,究竟是灸法本身可对肿瘤及其并发症产生治疗作用还是患者接受灸法后可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另外研究已经明确了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而香灸时热量的渗入还可以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让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对于正常细胞则没有影响。

通过一圈二灸的综合调治后,行气活血的同时,体质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为了控制病情的发展,巩固疗效,则需要做好最后一道工序:刘氏平消康福膏贴敷。膏药贴敷通过局部渗透和经络敷部作用,散结止痛,直达病所,疏通经络[12]。其良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可便药气直达病灶,使血药浓度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峰值,起效快,疗效好,持续时间长,可进一步起到活血化瘀、散结解痛和巩固疗效的作用。

一圈二灸三贴,奇妙的配伍组合、独到的调治效果、特色的技术操作,另僻蹊径的调理治疗思路,展示了该疗法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刘氏圈疗体系外治疗法重大创新[13]。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功效叠加,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病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袪邪相结合,局部与整体调治相结合、行气与活血相结合,最终使癌瘤无处遁形,视个人情况达到症除病愈或症缓痛解、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的临症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瑞,花宝金,侯炜.从气机升降学说论肿瘤治则[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802-804.

[2]朱飞腾,柳越冬.明清及之前中医瘤病的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6):496-498.

[3]张一鸣,张青,杨国旺,等.宋代部分医籍对肿瘤的记述与认识[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4):365.

[4]陆青媛.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54-155.

[5]李小江,孟醒,孔凡铭,等.解毒祛瘀法防治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11):1729-1732.

[6]周仲瑛,程海波,周学平,等.中医药辨治肿瘤若干理念问题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01-104.

[7]赵彩霞.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3):41-43.

[8]周竞峥,刘勇,付玲.罗玲从阴虚血瘀辨治晚期恶性肿瘤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6,32(4):4-6.

[9]毕蕾,陈卫平.扶正培本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6,48(9):68-69.

[10]顾军花,刘嘉湘.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理论核心及运用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4):495-499.

[11]刘浩,林洪生.中医肿瘤平衡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7):1006-1007.

[12]楼亭.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痛7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2):117.

[13]刘应凯.中医药外治探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45.

(2017-08-14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猜你喜欢
肿瘤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1年总目次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切除“面积”中的“肿瘤”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滚蛋吧!肿瘤君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7年总目次
ceRNA与肿瘤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