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明天计划”开展13年 助6000多名残疾孤儿康复

2018-09-10 09:21莫冠婷林褒绵
大社会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勇脑瘫福利院

莫冠婷 林褒绵

自出生起无法正常行走、翻身甚至坐下的孤儿小勇(化名)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走路;从小看任何东西都是歪歪斜斜的孤儿小莹(化名)渴望能清楚地看看这个世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让这些“折翼天使”重新起飞。3年前,小勇经过两次手术及康复训练能利用助行器自行走路,现在基本生活能自理;10年前,手术后的小莹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她也从福利院顺利走入社会,独立工作、自食其力,还组建家庭。

“明天计划”是民政部为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中的残疾孤儿以及社会散居孤儿实施的一项医疗救助行动。据了解,自2004年广东实施“明天计划”以来,累计下拨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2000多万元,6000多名残疾孤儿通过手术康复。2017年,广东为22家福利机构内556名孤弃儿童提供手术筛查服务,同时还开展了66例住院治疗、26例体检、584例矫形康复工作。

据了解,“明天计划”服务项目由原来手术类救治拓展到非手术救治、体检、康复治疗,逐渐形成了以手术矫治、脑瘫康复、远程会诊、大病救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医疗救助体系。“明天计划”采取先办结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报销手续,再由民政部门“全兜底”为孤弃儿童进行免费医疗。

随着项目深入开展,福利机构中病残程度较轻的儿童基本完成了手术治疗和康复,沉淀下来的多是脑瘫和疑难重症儿童。因此,在加大手术治疗力度的同时,广东还建立了广州、深圳、佛山、茂名4个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2017年,由4个基地专家、假肢矫形专家组成队伍先后5次对省内儿童福利机构内的脑瘫、肢残儿童进行筛查,筛查出70名儿童可到基地进行脑瘫康复训练,149名儿童可进行肢体矫形康复训练。

案例一:

为了走这一步,小勇努力了4年

10岁的脑瘫患儿小勇(化名)正在广州市儿童福利院里进行康复训练,他没有想到,原来无法正常行走、坐下和翻身的自己,受惠于“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通过两次免费手术治疗并在院内康复治疗师的悉心帮助下,踏上康复之旅,目前基本生活能自理。

剪刀步、馬蹄足(踮脚尖、脚跟不着地)、四肢僵硬……这些痉挛型脑瘫的典型症状都出现在小勇身上,因此他无法稳定站立,一走路就摔跤,甚至一坐就摔,只能靠着或躺下。每一天,他全身肌肉都在对抗,小小年纪承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

在“明天计划”帮助下,2014年9月,小勇进行了“腰段SPR术”,选择性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手术后,下肢痉挛得到了缓解,走路不再是“剪刀步”,但马蹄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2015年3月,小勇做第二次手术,放松了大腿内收肌及小腿三头肌,摆脱了马蹄足。

对于脑瘫患者而言,手术只是完成了治疗的一部分,剩下的需要康复训练来帮助恢复功能。针对第二次手术后双腿力量不足,康复治疗师首先训练小勇下肢核心肌群的力量,走台阶、踏步、行走训练,大半年后,在助行器的辅助下,小勇成功地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目前,小勇从力量锻炼转向肢体平衡、稳定和协调性训练。5月17日,在福利院康复治疗室内,康复治疗师在旁看护着小勇踩功率自行车,让他感受正常步行时重心在左右腿之间转移的感觉;随后又辅助他沿着平衡杠左右横走,锻炼大腿内收肌,防止肌肉痉挛。

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科主任黄宏亮一直为小勇做康复治疗,在他看来:“小勇比以前更活泼。以前不能生活自理,现在他能自己上厕所,生活基本能自理。在痉挛型脑瘫患者中,他康复的程度比较理想。”

黄宏亮很希望小勇将来能够和小敏(化名)一样康复,拥有新的明天。2010年广州市儿童福利院“明天计划”筛查小组到粤东地区福利院开展脑瘫儿童筛查时,发现2岁多小敏患有痉挛性脑瘫,且符合“明天计划”康复条件,把她接到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做了两期、前后跨度3年的康复训练。从一开始不会走,到会站立、能行走,康复后小敏运动功能接近正常。不久后,她被一个家庭收养,现在能读书,将来还有机会自食其力,黄宏亮和福利院工作人员感到很欣慰。

案例二:

小莹:“我也能挣钱养活自己,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

汕头姑娘小莹(化名)清晰地看到世界的那一刻,或许会永远镌刻在她的脑海里。

小莹自小父母双亡,亲戚无力抚养,5岁时和姐姐一起进入汕头市福利院。小莹患有右足内翻;右眼先天性斜视、双眼弱视,“看东西是歪歪斜斜的,而且仿佛隔着一层彩色雪花屏幕”。2000年,小莹进行了右足内翻的矫正手术。

小莹是一个心地善良、开朗热情、爱说爱笑的孩子,每天主动跟着阿姨照顾福利院的弟弟妹妹,“哦,要乖哦,要不阿姨生气了。”天真可爱的话把护理员阿姨都逗笑了。但是,小莹的视力问题也让福利院工作人员担忧。

2008年,小莹进行了视力矫正手术。“手术后,看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小莹看到自己的外貌比以前好看了,也更有自信。

康复后,小莹主动提出到院外工作。“我一直觉得,身残心不残,正常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自小和姐姐相依为命的小莹看到姐姐一直为自己操心也很心疼姐姐:“毕竟我姐只比我大3岁,长大了我要自己工作挣钱,不希望她操心我一辈子。”福利院负责人经过研究,觉得小莹适合从事中医按摩工作,小莹也感兴趣,于是到残联学习中医推拿按摩技术。

2009年,小莹走出福利院,到一家按摩店独立工作,凭自己的努力,月工资从最初1000多元到后来3000多元,“我也能挣钱养活自己,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工作后,小莹比小时候更开朗活泼,认识了不少同行朋友以及喜欢她按摩手法的顾客。2014年,小莹结婚了,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宝宝。

从一个生活在福利院的孤儿,成为一个顺利融入社会、有同事和好朋友、有技术能帮助他人的独立乐观女孩,再到组建家庭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小莹感恩和珍惜当下,不时回到福利院探望照顾她长大的护理员阿姨,不忘利用自己的技术帮一直辛劳的阿姨们按摩,还心疼地劝她们多休息,“我对阿姨们挺有感情的,毕竟是她们把我从小带大……”小莹动情地说。

猜你喜欢
小勇脑瘫福利院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效果
福利院的孩子
BABY,COME BACK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有一个人是多余的
最高山峰
长春|大爱筑家
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