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伏邪”论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

2018-09-10 00:10王家伟王雪凯侯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恶性肿瘤

王家伟 王雪凯 侯炜

〔摘要〕 恶性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困扰着众多临床肿瘤学家的一大难题,也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直接原因,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尚无较为可靠的应对手段。中医伏邪理论对于正邪交争的阐述与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的机制极为相似,本文通过对古籍的梳理,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伏邪理论与恶性肿瘤复发转移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中医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伏邪理论;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

〔中图分类号〕R22;R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5.007

Discussion on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Tumor with "The Latent Pathogens" Theory

WANG Jiawei, WANG Xuekai, HOU Wei*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tumor was a major problem plaguing many clinical oncologists, most cancer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failure and the direct cause of death, at presen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re was no reliable means to deal with. The mechanisms of elaboration of "Zhengxie Jiaozheng" in TCM theory of latent pathogens (Fuxie) between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tumor were very similar.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way for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 the correlation of Fuxie theory with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malignant tumors was discussed by searching the ancient books and the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Keywords〕 the latent pathogens theory; malignant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復发与转移作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之一,是困扰着诸多临床医家的一大难题,大多数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原因就是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孙燕院士[1]曾指出,肿瘤复发后的广泛浸润和转移,所引起的多脏器损伤和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这类问题尚无较为可靠的应对手段,但中医在其辨证论治体系指导下,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肯定的成果。伏邪理论是温病学说中的一大重要理论,伏邪二字最早是由明代吴又可总结并提出的,它是对伏气温病学说的一个高度总结,它的中心思想是正虚而邪未去,加之七情与戾气作祟,合而发病。这一特性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殊途同归,故笔者希望通过对一些古籍的梳理,结合现代医学,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能为中医攻克此类疾患提供新思路。

《黄帝内经》作为奠定中医理论体系之著作,也是伏邪理论的源头之所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热论》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等。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伏邪学说,随着历史的前进,对其表述也在不断地变化。晋·王叔和于《伤寒论》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对伏邪理论加以引申,首创“伏气”之说。《伤寒论》第85条中以“伏寒”表示伏邪概念的外延,用于指称冬时感受寒邪,留而未发,至春发为温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明清时期,是伏气温病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末吴又可首次用“伏邪”二字表示伏邪概念;《温病通论》指出:“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对伏气温病有详细的阐述;王孟英强调辨治当分新感与伏邪,认为“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由血分,而后达于气分”;其中叶天士的专著《三时伏气外感篇》更是系统论述了不同季节因伏气所致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此时伏气理论已经推广到了温病以外的外感疾病,扩大了伏气理论的范围。历代医家对伏邪学说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及现代应用奠定了基础。近现代的《中医大辞典》将伏邪定义为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因此,可以将伏邪理论分为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上伏邪指伏气温病之说,广义上指外感六淫潜伏于体内,遇机而发的一个过程。现代一些中医学家[2-12]经过对古籍的探索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伏邪不仅局限于外感六淫范畴,也是内伤杂病的先决因素之一,并将内伤伏邪进行了分类:一是,经治疗后病情控制或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病邪未除,导致邪气潜伏;二是,先天遗传父母邪气内毒,后天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邪气内生。此外,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肿瘤在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代谢废物亦属于伏邪。

恶性肿瘤的转移属于中医学中疾病传变的范畴。早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就存在着对肿瘤转移的论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这是对肿瘤由局部向全身遠端转移机制的阐释与说明。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病因病机的研究,一直是中医临床肿瘤学家的重点之一。目前,较为成熟的观点总结起来,认为是由于内因(正气不足)与外因(癌毒、痰湿)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干预下交相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而邪实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患者由于癌毒损伤机体,正气耗散,气血运行失衡,导致痰湿瘀血聚于体内。李中梓就曾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指出肿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内的邪毒与正气相争,正气被消耗,使得气血津液受到耗损,脏腑失于荣养,致使癌毒在体内肆虐,从而导致转移的发生与发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对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显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13-18]。肿瘤的复发转移与循环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着相关性[19-21],当肿瘤细胞进入外周循环时,外周血中各种细胞因子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决定着这些肿瘤细胞能否存活,进而影响着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正是调控这一过程的主要机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屏障之一,当其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时,则会导致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因此,从现代医学研究的角度,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恶性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与循环肿瘤细胞、肿瘤休眠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息息相关。当人体因为年龄增长或者免疫监控缺失时,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使得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休眠细胞得不到应有的监控与处理,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随体内循环系统进行播散,进而导致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提出免疫功能与中医中“正气”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2]。

通过对古籍的梳理以及现代医学对于肿瘤复发转移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与伏邪理论的相似之处,伏邪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邪盛而正衰,“毒自内生,深伏血道,内藏脏腑,流注全身,伺机为患,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说明藏匿于内的病邪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作用于正气虚衰的机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恶性肿瘤患者因病邪的长期作用,致使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影响了正气卫护周身的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上来说恶性肿瘤使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能紊乱,而此时,藏于体内的癌毒(循环肿瘤细胞、肿瘤休眠细胞)借外界环境的作用,邪盛而正虚,发为疾病。伏邪理论用之于临床,从本质上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正虚邪盛。肿瘤患者又恰恰是二者兼有的一种状态,一方面由于疾病的消耗,正气亏损;另一方面,癌毒亢盛,其与正气的交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为临床对于肿瘤复发转移的治疗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肿瘤治疗应以固元培本为主,佐以解毒抗癌,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复发转移这一临床问题。

讨论恶性肿瘤的传变(复发转移)就是讨论脏腑之间的传变,而中医脏腑概念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概念是一种互有关联而又区别甚远的关系。现代医学构建于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和形态学基础之上,而传统医学重视的则是其生理功能,在范围上超越了形态学的范畴。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应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整体层面上看待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规律。伏邪理论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基于疾病发生的总则,结合各脏腑生理功能和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了一条治疗准则,也为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参考文献:

[1] 孙 燕.临床肿瘤学的现状与展望[J].癌症进展,2003,1(1):1-4.

[2] 王柳青.古代伏邪理论的发展史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5-6.

[3]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4] 张 云,李淑萍.从“伏邪”论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2):100-102,113.

[5] 文 赟,肖 冲,祝 捷,等.以邪伏膜原理论为依据的肺癌辨治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8-21.

[6] 侯天将,由凤鸣,祝 捷.基于“伏毒”学说论治放射性肺损伤[J].吉林中医药,2016,36(1):13-16.

[7] 陈华圣.以“痰”为中心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理论及临床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12):36-38.

[8] 叶乃菁,刘 宣,李 琦.癌毒转移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3):185-188.

[9] 王淙悦.中医治疗肿瘤转移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2):81-83.

[10] 魏吉红,吴 昊,郑 瑾,等.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肿瘤转移的机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2):137-138.

[11] 阙祖俊,罗 斌,周之毅.“扶助正气、清透伏毒”预防肺癌转移的细胞学机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8):70-74.

[12] 王淙悦.肿瘤转移临床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13] 田建辉,罗 斌,刘嘉湘.从1例异时多原发癌探讨机体内环境紊乱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3):3520-3521.

[14] 田建辉.“正虚伏毒”为肺癌发病的核心病机[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12):10-14.

[15] 曹春莉.miRNA-21在伊马替尼敏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通过B淋巴细胞瘤-2基位点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6] 叶敏婷.miR-495调控TSPAN12在小细胞肺癌耐药和增殖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17] 刘 笛.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小细胞食管癌基因表达谱及拷贝数变异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18] 田建辉,罗 斌,刘嘉湘.肺癌“正虚伏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基于免疫紊乱之肺癌“正虚”探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

52(1):1-4.

[19] 柯龙珠,罗 莉,王定雪,等.浅谈治未病理论中“瘥后防复”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指导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2):1-5.

[20] 靳骏腾,金 风.循环肿瘤细胞在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中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7,41(11):1202-1204.

[21] 申珊珊,黄 浩,罗成林,等.循环肿瘤细胞在监测肿瘤转移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杂志,2015,30(5):486-490.

[22] 陈腾飞,刘清泉.浅述中医“正气”理论[J].环球中医药,2016,9(11):1332-1335.

猜你喜欢
恶性肿瘤
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
DSA下中晚期肺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术的临床观察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如何切除司法体制中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
2007—2011年嘉定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