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产权市场30年的实践反思

2018-09-10 05:10杨晓舫
产权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权标准化资本

1 引言

5月27日是我国创建产权市场30周年,是全国产权市场从业者、建设者心目中约定留下的纪念日。为什么说创建产权市场值得纪念?因为建设产权市场30年的实践证明,产权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流转建立市场化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每一个阶段都充分发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市场效应。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产权非标准化资本市场。

创建产权市场弥补了证券市场的功能性缺失。促进了我国公平准入的市场机制建设,为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缺失的公允机制。企业国有产权流转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地在产权市场进行交易,扩大了职工知情权,促进了企业、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国有资产交易保值增值。运用产权交易机制,产权市场积极创新了其它各种形态的国有资产、非公经济的产权资源非标准化配置服务。从1985年国有企业试点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发展市场经济的2018年,33年实践证明,创新建设的产权市场是具有国情文化的非标准化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市场。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创建产权市场是我国市场体制机制最伟大、最成功的实践创新。其创新意义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载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史册。

30年来,全国产权市场广大从业者、建设者,与创建的产权市场共进退,在建设产权市场法律缺失的环境下,默默无闻地坚持推进产权市场建设。一起经历了产权市场创建起步、低谷中的生存考验、市场建设复苏、交易机制快速发展、全国性产权市场形成等5个阶段的艰辛,为国家市场体制机制创新贡献了智慧,奉献了年华,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创业历史,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

笔者曾在产权市场服务了18年。感受过法律缺失的创新艰难,也感受过产权交易的创新成就感。18年里,笔者与业界朋友坚守产权市场,运用交易机制不断创新案例,通过总结案例与经济社会交流,宣传产权市场,为立法建设产权市场发声。今天,笔者虽已退出了这个市场舞台,但是在创新建设的产权市场迎来3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临之际应《产权导刊》之约,笔者特别梳理了自己参与建设产权市场18年的认识,撰写了《创建产权市场30年的实践反思》,借《产权导刊》与广大新老读者朋友交流。笔者以为,关心、支持产权市场建设,就是关心国家改革发展,就是关心市场体制机制创新。而这个新型的产权资本市场创建30年仍面临的法律缺失现象,值得经济社会关心国家进步的每一个人反思。

2 建设产权市场30年回顾

1987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两年试点转为全面推开。但是,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不配套,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遇上了瓶颈,处置企业闲置资产引发的职工不稳定矛盾。国有资产怎么卖?卖什么价?处置给谁?传统的“一对一”资产处置方式成为了激化企业职工、激化债权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线。这个期间银行为规避信贷风险,对改制企业几乎全面实行了资金“断奶”。地方政府则成为了企业“救命丸”、社会维稳的“中心”。

各地政府为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度,急切盼望国家出台国有产权流转的处置政策。1988年3月国务院在第七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国有企业闲置资产有偿、有序的处置制度[1]。建立國有企业闲置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制度已经上升成为了国家的亟需。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焦急地寻找解困办法时,产权市场犹如一声“惊雷”问世了。5月27日武汉市政府为协调改制企业处置闲置资产、安置职工,协调社会相关各方的还债矛盾,创建了债权兼并市场。通过债权兼并市场公开处置闲置资产,扩大了职工、社会知情权,协调了银行的信用矛盾,在经济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反响。不到半年时间就有四川、成都、乐山、淄博、南京等25个省、市地,仿效债权兼并市场建立了产权交易所。两年间全国130多家产权交易所应需而生。

1992年,原国家体改委、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等4部委局连续两次发出文件,引导改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入产权市场。推动了产权市场发展。全国建立的产权市场达到了240余家,但遗憾的是由于创建的产权市场没有获得国家法律、法规支持,更遗憾的是4部委局两次发布的引导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的文件,执行机制仍然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文件并没有提出与产权市场对接的措施,致使两次文件提出的国有资产处置进场交易的要求执行软化,不但大量国有资产交易游离在场外,还有企业“零”资产转让的案例作为经验交流,更有地方政府倒贴钱,相送国有产权的案例等。上述现象导致了部分地区社会不稳定,也冲击到产权市场的生存。面对机构的生存危机,一些产权市场机构盲目探索产权标准化交易,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1998年国务院对全国产权市场开展严格的清理整顿,关闭了一批不具备条件的产权市场。产权市场进入了低谷的建设考验。

1998年全国清理整顿产权市场以后,4年里人们不断发现各种形态的国有资产场外交易大量流失,深化了产权市场认识。2002年初中纪委部署全国反腐败斗争工作明确要求:建立产权市场等4项资源进场交易制度[2]。同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产权市场要求[3]。建设产权市场进一步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亟需。

2003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产权市场要求,创新性的将国家赋予的企业国有产权监管权,对产权流转的监督权执行机制与产权市场对接,颁布了《企业国有产权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3号〔2003〕(以下简称“3号令”)。建立企业国有产权流转市场化监管制度,推动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推动了企业国有产权流转市场化制度建设,使低谷中的产权市场获得了复苏。建设产权市场获得了“3号令”支撑。从此产权市场通过产权交易机制不断创新服务对象,创新产权交易商品。在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以其交易创新潜在的力量,使产权市场快速成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非标准化交易的重要资本市场。

借助“3号令”的支撑,在建设产权市场的实践中,全国产权市场从业者、建设者,坚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产权市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市场等要求,不断完善产权交易制度,规范产权交易秩序。通过创新建设产权交易信息化机制,使产权转让实现了全国性招商,使分散的区域性产权市场形成了全国性产权交易并购大市场。通过产权交易信息化机制,创新了既有的人工拍卖产权机制、创新了人工监督产权交易机制、建立了协议转让产权进场交易新机制。使人工监督的产权交易机制创新成为市场化监督机制。市场化监督机制使监督更加具有广泛性,使交易更加具有交易公开、透明;交易监督更加简单有效;提高了产权交易一次性成交率、竞价率、增值率;促进了产权交易最大化;提高了产权市场公信力,推动了国有资源、权益性事项市场化配置;推动了非国有产权进入产权市场融资;提高了产权市场的融资规模和比重。

3 产权市场是国情文化的改革产物

1792年5月17日,美国24名经纪人聚集曼哈顿华尔街梧桐树下商讨提高市场融资量方法,创建了虚拟的产权标准化证券(股票)资本市场。200多年来,建设虚拟产权标准化资本市场发展经济成为了各国的选择。然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却选择了一条建设细分产权非标准化、产权标准化的资本市场路径。

1988年我国全面实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亟需建立资本市场为改制企业提供市场融资服务。经济社会一些专家、学者对建设资本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不休。初创两年的产权市场就为非公企业收购国有产权产生了效应。2000年民营经济通过产权市场收购国有产权实现了250宗交易,成交额为8.64亿;2001年实现了1458宗交易,成交额为35.78亿;2002年实现了3435宗交易,成交额为83.09亿;2003年实现了3889宗交易,成交额为114.80亿〔4〕;2004年实施“3号令”,不但推动了企业国有产权流转进场交易,也促进了各种形态的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各地产权市场机构按照李伟副主任“能进则进,进则规范”的指导意见〔5〕。通过产权交易机制促进了市场快速发展。产权市场的服务对象从主要为企业国有产权流转服务,快速的衍生为全社会各种属性、各种形态的非公经济产权交易融资市场。2004年至2007年产权市场为各种非公经济实体实现的产权融资量为794.84亿元,为外资企业融资量为99.86亿元〔6〕。各种形态、各种属性的非标准化产权,通过这个低门槛的产权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发现,获得低成本的交易融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弥补了证券市场功能性单一导致的市场短板。突显了建设产权市场的重要性,突显了产权市场的交易机制具有的创新潜能不可替性。回顾深化产权市场30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产权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卓越表现:

一是把产权市场并购交易比作证券市场IPO。我们看到,在2008年至2011年那场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的金融、经济冲击中,产权市场4年平均融资量为4646亿元〔7〕,证券市场4年IPO平均融资量为2731亿元〔8〕。

二是2002年至2009年《中国产权市场年鉴》、《证券市场年报》披露:8年里,产权市场累计实现并购融资额为22464.50亿元;证券市场累计的融资额计为28895.61亿元〔9〕。

三是2008年上海联交所王龙先生的研究报告: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2004年至2007年产权市场为各种非公经济实体融资794.84亿元; 为外资企业融资99.86亿元〔10〕。

四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产权共同市场论坛披露,央企产权转让项目竞价增值率平均为12%。

五是如果将上述产权市场8年实现的22464.50亿融资量作为基数,仅按0.5%的交易竞价增值率保守估算,2002年至2009年全国产权市场实现的交易竞价增值额不会低于112亿元。年均竞价增值额不会低于8.6亿元。

六是据中国产权交易协会披露的信息:2016年至2017年全行业12类业务两年总交易额近16万亿元。两年来,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产权市场盘活存量资产超5000亿元,平均增值率近20%。

上述,我们看到创新的产权市场在30年实践中,与建设了28年的证券市场对不同形态的资本权益商品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务,扩大了市场资源配置率,提高了直接融资规模的比重,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凸显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形成了具有中国国情文化特征的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对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资本市场理论和市场体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 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创新

2015年8月24号,《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15〕22号)指出: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同属于资本市场。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为产权市场定性,不但结束了经济社会长达27年对产权市场属性的潜在争论,更具有创新建设我国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和市场体系的指导意义。不仅为建设产权资本市场提供了最具权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更为我国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立法建设产权市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为了佐证产权市场的交易机制具有不可替代性,佐证产权市场的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佐证立法建设产权资本市场是国情文化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这里笔者仅引用2016年11月23日新华社发布的通稿加以佐证:产权市场2012年至2015年,包括产股权、实物资产、诉讼资产、金融资产、环境权益、公共资源、技术产权、企业融资服务、文化产权、林权、矿权和农村产权交易在内公有和非公有业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由此可见,产权市场通过并购交易机制为非标准化产權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具有的广泛性。2016年11月24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我国产权交易4年突破10万亿元”这条重要的消息进一步佐证了建设产权市场的重要性;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披露的“我国产权交易最近4年已累计突破10万亿 正成为新型资本市场”进一步佐证了产权市场对非标准化产权的服务功能不可替代性。我国三大权威官媒罕见向经济社会披露产权市场的信息,介绍产权市场最近4年实现的交易成果。无疑是代表国家对创建了30周年的产权市场的宣传和肯定。

理论和实践认为,我国30年建设有形的产权非标准化资本市场,28年建设虚拟的产权标准化资本市场,建设了公平准入的市场机制。促进了我国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形成了我国“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理论创新。这既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建设需要,也是按照既有的国情文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反应。

在理论上,依据制度经济学原理,遵循国情文化建设产权非标准化交易资本市场,国家突破了“国有产权怎么卖、卖给谁、卖什么价以及经济体制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流转面临的桎梏。推动了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运用产权交易理论界定,我们统一了经济社会对产权非标准化、标准化的市场属性认识,即:资本权益不管是产权非标准化和标准化,通过交易获得或失去的都是:投资权、分配权、收益权、处分权的转移。不但为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同属于资本市场的定义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国建设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运用市场理论,建设产权资本市场,建设证券资本市场,弥补了单一建设产权资本市场、单一建设虚拟的证券资本市场存在的市场功能性的短板。弥补了不同形态的产权资源优化配置公允的市场准入机制缺失。还为国际社会不同国情的国家提供了创新资本市场建设理论和市场体系创新的参考。

在实践上,建设产权非标准化、标准化资本市场,推进了公平准入的市场机制建设。最大化的协调了我国企业数量巨大、各种属性、形态的非标准化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需要。建设产权市场还为不改变国家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权,创新权益性政策执行机制,创新国家投资、帮扶政策的执行机制,促进国家政策实现最大化,提供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参考,提供了政策执行机制创新的对接平台。建设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提高了直接融资规模比重,而且还最大化降低了经济社会为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经济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成本,为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 建设产权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实践证明,30年来,我国建设的产权市场虽然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但是,目前仍然存市场建设不协调、不对称等问题。主要是:已经建设了30年的产权市场至今仍然没有获得国家法律支持。产权市场建设还停留在法制层面较为低端的行政法规和相关部委的进场交易的文件要求上。

笔者认为,创建产权市场30年的法律缺失现象,与国家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十六大提出的建设产权市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市场、十八大提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要求极其不对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经济管理思想与体制机制创新潜在的博弈。

5.1 部分国家行政部门在分散监管的国有资产体制中坚持“权力部门化”

部分人既对证券市场功能缺乏全面认识,也对产权市场的作用缺乏认识,更对创新我国资本市场体制机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表现在:

一是这部分人不愿意将自己监管的那部分国有资产权流转事项监管权执行机制与产权市场对接,担心失去既有的权力。

二是有的国家机关虽然制定发行了国有资产流转进场交易的文件,但其文件执行机制没有明确与产权市场对接的监督措施,致使这些文件出现执行软化的现象。

三是更有部门把国务院国资委对接产权市场创新的企业国有产权流转市场化监管机制,认定为国资委是产权市场主管部门。产生了立法建设产权市场的消极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设了30年的产权市场至今没有市场建设的主管部门。

5.2 一些经济专家、学者养成了追捧西方理论的偏好

在封闭的环境中坚持狭义的资本市场建设理论。他们不但缺乏市场实践,更对创新国情文化的资本市场体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面对国际上没有,我们已经建设了30年的产权市场,他们坚持狭隘的事物论看待创新的产权市场,错误的认为产权市场只是为企业国有产权流转服务的市场。由于这部分人所处环境具有特殊性,因而他们对产权市场的偏见,被“权力部门化”思潮拥有者作为“权威依据”。在30年建设产权市场的进程中,对立法建设产权市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建设周期使我国既有的100多万亿经营性存量国有资产需要不断调整产权结构;500万户[11]不能进入证券市场的非国有实体企业,需要有一个优化配置的市场。

面对立法建设产权市场滞后,证券市场短板突出,资本市场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社会就有以高尚全、魏杰、刘继鹏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为建设产权市场积极的鼓与呼。2004年实施“3号令”,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程思危,通过对上海产权市场调查,在《证券时报》撰文,系统阐述了产权市场是我国新型的资本市场观点[12]。2005年6月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全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暨产权市场建设海南会议上提出:能进则进,进则规范、建设开放性产权市场的指导思想;2007年11月“3号令”法规的思想贡献者,著名的产权经济学者邓志雄出席武汉第二次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论坛,再一次提出了:平行建设产权资本市场的理论思想,指出了中国证券资本市场的短板,丰富了他2005年发表文章提出的“求解产权转让难题的6个理论假设观点”;2007年4月学者刘继鹏在《产权导刊》发表的《产权市场应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组成》,文章系统论述了“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建设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股份公司的多层次化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产权市场应该是中国的基础资本市场”观点。

2006年3月,民建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案系統指出: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伴随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建立初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所处的法制建设环境、商务环境尚待改善,加上存在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有所局限的问题,市场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制度安排、法制建设、功能设计、层级布局、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缺陷,致使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存在着结构倒置、层次不清、市场分割与竞争不足并存、市场支持能力薄弱等问题。

30年来,在产权市场从业队伍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产权交易创新,为立法建设产权市场鼓与呼。为建设“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理论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笔者也曾多次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丰富的内涵。资本市场“多层次”应该包括但并不限于:

第一,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多形态”。既包括虚拟的各种标准化交易市场板块,还应该包括各种权益性非标准化交易市场、也应该包括特殊的物权商品交易市场、政府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技术产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和其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市场。

第二,资本市场的“多层次”还需要依据国情文化实际,创新市场交易层级。即:(1)设立以产权市场为主的股权柜台交易市场;(2)柜台交易市场实行备案制,市场实行自动的升降板机制(自动淘汰),替代标准化市场的人工审批机制;(3)产权市场建立的柜台市场与天津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实行链接;为链接自动升降板的主板市场做好准备。

第三,通过立法建设产权市场,将“二元”财政体制的产权市场、技术产权市场统一起来;将目前各地政府分散建立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市场纳入产权市场板块,建立统一的市场机构体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监管机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权资本市场“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体系。

综上,40年改革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面对创新建设了30年的产权市场法律缺失现象,立法建设产权市场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建设我国的多元化、多形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改革创新的任务。这应该是经济社会践行十八大党中央提出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的方向。

(作者为原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总经理)

注释:

[1]见1989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2]见《中纪委2002年全国腐败斗争工作部署》

[3]见十六大《政治报告》

[4]见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年出版发行的杨晓舫著《中国产权经济概论》第48页《国内非金融機构融资情况一览表3》

[5]见2005年6月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海南全国会议的《报告》

[6]见杨晓舫著: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产权经济概论》第48页图表统计

[7]数据来源见《产权市场年鉴》

[8]数据来源见《证券市场年度公报》

[9]包括IPO融资

[10]见杨晓舫著《中国产权经济概论》第48页图表统计

[11]全国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李子彬2012年1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采访对话

[12]见《中国产权市场正在进入新阶段——上海联交所总裁蔡敏勇专访》,《上海国资》2006年02期

猜你喜欢
产权标准化资本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指南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
产权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小产权”为什么“小”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经济效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