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曣”释文因文字竖排致讹辨正

2018-09-10 15:46王珏
三峡论坛 2018年4期

王珏?

摘 要:《说文》“曣”释文为“星无云也”。其中“星”清代一些学者认为是“夝”的通假字。根据传世文献异文以及“曣”相关文字的释义,“星”当为“日生”。这是由于古代文献中的文字竖排而导致的讹误。

关键词:曣;《说文》;竖排;讹误;辨正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67-03

一、清代学者对“曣”的解释

《说文》:“曣,星无云也。从日燕声。”“曣”释为“星无云也”让人费解。清代学者试图给出合理解释。钱坫《说文解字斠诠》:“星当作夝。《封禅书》‘曣?,《郊祀志》作‘晏温。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二字同用。”“星”通“夝”。《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郑玄笺:“星,雨止星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星者,夝之假借。古晴字正作夝。”姚鼐《惜抱轩笔记·诗》:“‘星言夙驾,古晴字本作甠,甠也可作星。”“甠”为“夝”的俗字。《龙龛手鉴》:“甠,俗;夝,正。音情。雨夜晴见星也。”《字汇·生部》:“甠,同夝。”“夝”是“晴”的本字,“晴”为后出字。《说文》:“夝,雨而夜除,星见也。从夕,生声。”徐锴《说文篆韵谱》:“夝,雨而夜除,星见也。今俗作晴,非。”钱氏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按照他的观点,“曣”当理解为“晴朗无云”。但清代张文虎根据徐锴《说文系传》对此提出疑义。《舒艺室随笔》:“曣,星无云也。《斠诠》云:‘星当作夝。姚氏姬传说同。楚金本作‘星无云,暂见也。则又不以为‘夝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同了姚鼐“星”通“夝”的观点并进行了补充,同时也对“曣”释为“星无云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段氏云:“曣,星无云也。姚氏鼐曰:‘星即夝字。按:日闲雨除亦曰夝。无云谓晴而无云也。晴容有有云者。其字亦作曣。……一说‘星无云谓‘星而无云,如雨部云‘风雨土谓‘风而雨土也。”

《说文》“曣”释文为“星无云”,其中“无云”清代学者均无疑义,主要是在“星”的理解上产生分歧。上面提到的钱坫、张文虎、段玉裁仅就“星”而论,未免有些狭隘。清代也有一些学者另辟蹊径,提出独到见解。《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广韵》:“‘曣字注‘星,无云。案:《玉篇》:‘曣,日出也。《史记·封禅书》‘曣?,《汉书·郊祀志》作‘晏温。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曣。今字典引《说文》正作‘日出无云也,则此‘星字当是‘日出二字之误。”其中的“字典”指《康熙字典》。 王太岳等人根据《康熙字典》提出“星”是“日出”之讹,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许慎释“曣”没错,错的是后人把“日生”当成“星”了。桂馥提出了这一看法。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星无云也者,‘星当为‘日生二字。《增韵》引作‘日生无云也,《洪武正韵》同。《玉篇》:‘曣,日出也。”而王筠则批评了《增韵》引作“日生”的做法。《说文句读》:“星字,《增韵》引作‘日生二字。此不知‘星即‘晴者妄改也。晏、曣继晛之后盖同。出《角弓诗》。特各本字不同。故许君分收之,而其说解则相似也。晏即荀卿所引,曣即韩诗之曣。”那么孰是孰非呢?让我们立足文献加以辨正。

二、古代工具书引《说文》“曣”释文

目前我们所见引《说文》的古代工具书中的“曣”字释文,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星无云”,第二种是“日生无云”,第三种是“日出无云”。“曣”释文引作“星无云”的有:

《类篇》:“曣,轻甸切。《说文》:‘星无云也。”

《广韵》:“曣,星无云。出《说文》。”

《集韵》:“曣,《说文》:‘星无云也。”

《五音集韵》:“曣,星无云。出《说文》。”

“曣”释文引作“日生无云”的有:

《洪武正韵》:“曣,《说文》:‘日生无云。《玉篇》:‘日出也。”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曣,《说文》:‘日生无云。《玉篇》:‘日出也。重增。”

“曣”释文引作“日出无云”的有:

《字汇》:“伊殿切。音宴。日出无云。曣同上。”

《正字通》:“曣,伊殿切。音宴。《说文》:‘日出无云也。又与晏通。”

《钦定音韵述微》:“曣,日出无云也。一曰暖也。通作曣。”

《古今通韵》:“曣,日出无云也。”

《康熙字典》:“曣,《广韵》于甸切,《集韵》《正韵》伊甸切,并音晏。《说文》:‘日出无云也。”

根据上列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献多引作“日生无云”或“日出无云”。“日出无云”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引用,是对“日生无云”的解释。“生”有“出”义。《广雅》:“生,出也。”明代《字汇》《正字通》以及清代《钦定音韵述微》《古今通韵》《康熙字典》释“曣”引《说文》均作“日出无云”,我们虽不知所据版本,毋庸赘言,它们释“曣”的意思与“日生无云”是一样的。

三、“曣”相关文字在文献中的释义

如果我们把《说文》释“曣”理解为“日生无云”,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开“星无云”这一让人费解的问题,而且也会发现“日生无云”与“曣”相关文字在文献中的释义是一致的。

“曣”“曣”为一组异体字。《康熙字典》:“曣,《正字通》同曣。”《类篇》《集韵》《五音集韵》两字皆收。三者释“曣”均为“日出清济曰曣”。“济”通“霁”。《广韵· 霁韵》:“济,止也。”《诗·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毛传:“济,止也。” 《尔雅·释天》:“淫谓之霖,济谓之霁。”郭璞注:“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 “日出清济”与“日生无云”意思相同,均为“太阳出来,天气晴朗”,二者应该是意义相同而表述相异。

“曣”与“晏”通。《说文解字注》:“晏、曣古通用。”从“晏”的文献注解,我们也可以證明“曣”当释为“日生无云”。《说文》:“晏,天清也。”《史记 ·孝武本纪》:“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 《淮南子·缪称》:“晖目知晏,阴谐知雨。”高诱注:“晖目,鸠鸟也,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汉书·扬雄传上》: “于是天清日晏,逢蒙列管,弈氏控弦。” 颜师古注:“晏,无云也。”

从“曣”“曣”“晏”的古文献释文,我们可以推知《说文》“曣”释当为“日生无云”。这样三者的古文献释文才能统一起来。如果把《说文》“日生”当成“星”,理解为“夝”的通假字,勉强可以解释得通,但间接引用“日出无云”,就不好解释了。

四、《说文》中“星”的使用情况

此外,从《说文》“夝”与“星”的使用情况,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曣”释当为“日生无云”而不是“星无云”。《说文》中有“夝”,按理说许慎释“曣”应当用本字,而不应该用通假字“星”。《说文》在解释“晵”时就用了“夝”字。《说文》:“晵,雨而昼夝也。”“星”在《说文》中除了“曣”释文外,共出现24次,4次出现在《说文》构形说解中,这4次与“星”的义项无关;其他20次,有19次指星,1次作喻体,可以说均与星有关。《说文》出现的这24次“星”没有一次作“夝”的通假字。《说文》表示晴天的字有本字“夝”,如果许慎舍而不用本字,而用不好理解的通假字“星”,似乎于理不通。

五、《说文》“曣”释文被误解的时间

至于《说文》释“曣”由“日生无云”被误为“星无云”的具体时代,据目前文献不好作出精准判断,大概宋代就已被误。我们现在常见的徐铉《说文解字》版本有清初毛氏汲古阁重刻北宋本、清乾隆三十八年朱筠在汲古阁本基础上的仿宋重刊本、清嘉庆十二年重刊宋本(藤花谢本)、清嘉庆十四年孙星衍重刊仿宋本(平津馆本)、清陈昌治重刻平津馆本、民国影宋刊本(王昶传本),这些版本释“曣”均为“星无云”。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道光十九年祁寯藻刻仿宋本、四部备要本(据小学汇函本校刊)、四部丛刊本(述古堂影宋写本)、龙威秘书本均作“星无云,暂见也”。

《类篇》毛氏汲古阁本、姚氏咫进斋本,《广韵》黎庶昌刻《古逸丛书》覆宋本、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张氏重刻宋本、宋干道五年黄三八郎本、曹氏刻楝亭五种本,《集韵》南宋初年明州本、南宋潭州刻本、南宋金州军刻本,《五音集韵》明正德乙亥重刻本、万历己丑重刊本在释“曣”时均引《说文》作“星无云”。

景元至正十五年日新书堂刊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明刘以节刊本《洪武正韵》释“曣”引《说文》作“日生无云”。明刘以节刊本《洪武正韵》“日”与“生”不在同一竖行,绝无引起误解的可能。虽然我们不知道《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洪武正韵》所据《说文》是何版本,但至少可以知道在这两本韵书编撰之时所据《说文》还没有把“日生”当成“星”。

《说文》释“曣”宋以后主要语言学文献均有引用,宋之前文献除《<晋书>音义》外,还没发现其他文献引用。《<晋书>音义》是唐人何超为《晋书》字词注音、释义而编撰一部著作。《<晋书>音义》释“曣晛”云:“上一见反。《说文》:‘曣,日生无云,暂见也。下乃见反。《诗》云:‘见晛曰消。”由此可知,《说文》释“曣”在唐代还是正确的,“日生”没有被误解为“星”。根據目前所见传世文献,我们可以推知大约在宋代《说文》“曣”释文中的“日生”被误解为“星”字。

六、《说文》“曣”释文被误解的原因

许慎《说文》“曣”释文中的“日生”被误为“星”,这是因为古代文献竖排,以及抄手文化水平不高,把“日生”当成了“星”。这本来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事情,清代学者除了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极力附会这个错误,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曣”字相对冷僻,使用频率较少,不能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二,因为“曣”是一个描绘天象的词,虽然《说文》释文中的“日生”被误解为“星”,但星也与天象有关,因此人们不会过多地怀疑“星”是错误的,尽管把“日生”当成“星”让人难以理解。其三,与清代推崇《说文》有关。有清一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推崇《说文》的时代。清人王鸣盛曾说:“文字当以许书为宗,然必先穷文字,后通训诂,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1]149清人推崇《说文》备至,一些学者对于《说文》中的错误有时会守讹传误,甚至穿凿附会维护许说。《说文》“曣”释文“日生无云”,其实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太阳出来,天空没有云彩。我们不必把“星”当成“夝”来理解,清人把“星”当成“夝”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结语

今人蒋人杰在《说文解字集注》中指出“今本‘星字乃‘日生二字误并”[2]1397,但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当今校订《说文》的著作要么继续沿袭“星无云”的讹误,要么采用钱坫的观点。《说文》成书至今已近两千年,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抄错、刻错、删改、脱漏、增衍的现象。读者在阅读时一定要持审慎的态度,不仅善于发现错误,还要甄别前人研究成果的正误,去非存是,还原《说文》之本真。

注 释:

[1] 谢启昆:《小学考》(卷十),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2] 蒋人杰:《说文解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赵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