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证中发展

2018-09-10 16:18桑大鹏王晓蕾
三峡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境时代

桑大鹏 王晓蕾?

摘 要:以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提出的文学三要素来观照阎刚小说文本,会发现其小说一方面有力印证了丹纳理论,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丹纳三要素的启发,从有意味的“自然”;政治时代的内蕴;文化价值观促成的观念与行为三个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剖析阎刚小说中与丹纳三要素不谋而合的互文性,进而揭示出阎刚小说中蕴含的深刻意味。

关键词:文学三要素;人物命运;时代;环境;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79-05

湖北作家阎刚“河口系列”小说一方面是对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提出的文学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的有力印证,丹纳理论为读者系统分析阎刚小说提供了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作者在具体叙事进程中又显示了自己的文本策略:小说的“时代”叙事中有效引入了“文化价值观”的因素,如此而对小说人物性格、举动云为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与说明。表明作家动态的创作实践正在对静态的理论做出丰富、充实与发展。

一、有意味的“自然”

丹纳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围绕着他,人类围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1]180此“环境”既指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又指向政治的和社会条件。阎刚的河口系列小说无意遵循丹纳的指引却有力的印证了丹纳之道。

(一)回应“奋斗”

在长篇《河口纪事》中,作家叙述了生活在河口这个地方的三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河口地处清江与长江的交汇地,河水充足,自上游带下来丰富的饵料,使得鱼虾肥美。因其地势低洼,汛期到的时候,种植的作物皆被淹没,生活不保,因此人们都是靠一条船、一张网和十几挂滚钩在河水里讨生活的主。三个家族中的祖辈沈老七和刘十子是打鱼的好手,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兄弟。在一个时期,沈老七运气奇好,每次下河都能打到大黄鱼,而刘十子偏偏在这时是最不幸的。不久沈老七被大黄鱼算计险些丧命,他决心在这片水淹地上刨营生,从阎府上买了最靠近河脚子的500担地,盘下那块水淹地,刘十子把他骂了一顿。但后来的事,刘十子不得不佩服沈老七。出事那天是谁也没想到的,水一直上涨,直到全部淹没了沈老七的地长达十来天。洪水来的时候毫无征兆,不带怜悯,顷刻间就可以让人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大自然就是这么霸道,不留余地,让你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环境,不得不安于生存。但总有些人不安于现状,反倒被现实激发出不懈的斗志,正如前面所说,地理环境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描述的地点,更在于形成了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下的人们的独特个体和自然性格,从而在人物命运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几年,沈老七一直与这片土地做着抗争,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却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琢磨出了一套生存下去的方法。沈老七开始挑土做堤垸,留住了下江讨饭的壮劳力一起帮忙筑堤,并利用送宅基地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老河口人也参与围堤种田的大计划中来。越来越多的人定居在河口,也从此改变了水浪客的生存方式。沈老七更是一跃成为河口的大地主,手里掌握着河口上万亩肥沃的黑土地。从一开始的顺从水靠水为生,到后来的与水抗争与土地抗争,直到最后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获得胜利,这个过程不得不说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演进,从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演变为相互对抗,人与自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人与自然对抗的消除、真正和谐的实现有赖于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即人在努力提高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和过程中努力协调自身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片土地带给了沈老七以及河口安稳的生活甚至是额外的财富;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正是沈老七的围堤造田才让这片杂草丛生的水泽地变成了万亩良田,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的价值。可以看出,河口与沈老七正在发生着互动:河口积极回应了沈老七的奋斗,用“丰收”奖赏了沈老七的艰苦努力。以此而言,人类的每一行动、性格养成、思想情感都与社会生活、奋斗目标密不可分,而直接影响其社会生活、奋斗目标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自然环境。

(二)惩戒“贪婪”

沈老七不安于靠水吃水的不安定感,轉向能给人带来安稳的黑土地,从而获得了物质上和精神上极大的满足。在与环境与黑土地的斗争中,激发了他性格中之前不曾有过的坚韧,对于生存的渴望促进了他无限的潜力。正是这片恶劣的环境促使了他成为了人生赢家,充分发挥出了他潜在的价值。但同时正是巨大成功的背后,在物质利益面前,使得他性格的丑陋部分成长的更为迅速。笔者一直认为人性中的贪婪、狡诈、自私等恶劣的方面不仅会在极度贫穷的状况下会显现的极致,在巨大的财富利益面前更是会发展的肆意盎然,令人发指。围垸造田给沈老七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往往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利益而想要的更多。为了获得本钱买下更多的地,沈老七害死了革命党人和自己的老友刘十子,并且为了防止刘十子的老婆泄密,强娶了刘十子的老婆,最终导致刘十子老婆的死亡。成功诱发了沈老七的贪欲,随着土地的扩大,人的欲望愈发的膨胀,沈老七要的是整个河口的黑土地,但正如刘十子所说:人的运气真的是此一时彼一时,红到极处就要败了。新中国的土地革命时期,沈老七因一望无际的良田和强占人妻被“革命”而死于非命:土地最终压垮了沈老七,所谓物极必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沈老七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背信弃义,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沈老七的命运经历了大起大落,因土地而辉煌,也因土地而败落。观此种种皆是因为环境改变了人的心态,改变了人的性格所致。人可以改变环境,但人类也会因为最原始的欲念而臣服于环境,让环境凌驾于自己之上,掌控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这时人类的命运就会受制于环境,被环境所左右。以河口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居然与人共舞,回应着人的精神指向,作出奖赏或惩戒,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自然。

二、政治:时代的内蕴

根据丹纳的观点,环境因素中的另一个方面指的是政治社会环境。如果说地理环境更多的是塑造了文学中人物独特的个体,促成人物性格的养成,那么政治社会环境则更多是让人性适应于这种特殊的环境而异化发展。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阿谀狡诈凸显出来的人生百态,更多地折射出了人性中的弱点或者阴暗面,而正是这种弱点或者阴暗面才最终导致了人物命运的走向。

(一)校长:业绩还是权力

河口系列中的官场叙事是阎刚小说的另一重要主题。因为亲身经历过官场的尔虞我诈,见识过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体验过官场上独特的一份待人处事的模式,所以官场系列小说以极其真实沉重的叙事指陈时弊,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人性深处,以冷峻犀利的语言来叙说官场上人物的命运。从阎刚的官场叙事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命运不仅会受制于地理环境,也会被政治环境这只无形的大手玩弄于股掌之中。《清明上河图》是官场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中的周林、孙立望、蒋自力、李其才、任莉莉这些人物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各自的命运无一不是在政治这只大手的笼罩下产生纠葛,最终不得不在政治的安排下走向各自命运的轨道。

身为县一中的老师周林为人义气,血气方刚。因为帮同事孙立望出气而引起了分管县一中的李副书记的注意,并且间接导致了校长调离。为此能力强,有魄力的周林成为下一任校长呼声最高的老师。周林任课题攻关小组的组长,带领老师们打了一场高考翻身仗,这更是让他声望倍增。然而他所谓的丰功伟绩在政治权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原以为信心在握的校长职位被同乡蒋自力所取代。一个因水平有限经常在讲台上下不来台的数学老师当上了县一中的校长成为了极大的讽刺,而他当上校长的这个过程也正是把政治权力下的黑暗体现的淋漓尽致。任莉莉利用宣传部长的位子首先很快就帮蒋自力在教育局谋了一个人事科长的职位。但是蒋自力并不满足与此,瞬时的成功,轻而易举就到手的权力让他兴奋不已。他敏锐的觉察到任莉莉作为一个大龄女性一直单身的问题所在,并且能够一直坐到今天的位子一定是付出了不可想象的代价。任莉莉从一个不谙世故的清纯女孩走到今天的高位,正是经历了我们能够预料到的今天所说的“潜规则”,甚至是自己的父亲亲手把她推入了深渊。家人乐于见到女孩当上干部给家里带来的荣耀,但是女孩的面容愈发的苍白,她知道自己能不能够回去已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了,她关乎一个群体的名誉,自己只能在一个自身卷起的暴风骤雨中随波逐流,纵使污泥满身,她也只能往前走了。这个故事中的始作俑者正是时常坐在主席台声如洪钟作报告的李副书记,发现这件事情的蒋自力很快就从中嗅到了可以利用的气息,他似乎找到了一个上升的契机。蒋自力通过捏住任莉莉和李副书记私通的把柄,通过李副书记从人事科调到了县一中当校长,挤下了呼声最高的周林,也正是通过这个把柄在事业上如鱼得水。

(二)人微言轻

然而就任县一中校长之后,大费苦心修建学生公寓的这件事情,让所有人的命运都画上了一个句点。修建学生公寓的地址选在河上,这让身为地理老师的孙立望觉察到一旦这里持续下暴雨便会淹没河两岸所有建筑的隐患。身为县人大常委的周林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与孙立望联手捧出了警示现世的“清明上河图”,但是却没有引起县委的重视,只因为所有人都关注到这个地方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李副书记迫于蒋自力的威胁只能对他的利欲熏心视而不见。周林与孙立望因为对施工工程的万般阻挠而被送入牢房受尽折磨,自己的妻子也受蒋自力的诱惑而与周林离婚。周林在任莉莉的帮助下出狱之后不得不在蒋自力主张新建的那栋楼里谋生计,这对他来说似乎成了一个天大的讽刺,自己当初所极力反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工程现在成了自己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尾,这种权力与利益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必然会引起极大的隐患,人们对权力的极大推崇和对利益的过度追捧最终都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最终大自然无情嘲讽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先见之明”。一场持续的暴雨淹没了所有,并且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而一手操作这项工程的蒋自力和承包商早已跑的不见人。

(三)异化与本真

不得不说蒋自力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异化典型,他和任莉莉的结合是他遂行自己权利意识的起点,他从底层艰难的环境里走出来,精于计算,不择手段,这个人物的意义在于为我们呈现了底层权力的阴暗面和出身于底层人们所共有的性格丑陋面。蒋自力这个人物形象如果没有身后的背景,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根本站不住脚。他仰仗于一个对他有着特殊情感的女人宣传部长任莉莉以及忌惮他所捏住的把柄的李副书记。不得不说他对于现实的把握,对于官场的敏感度,对于自己想要的权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领悟力,才会让他能及时抓住特殊时期的关键机会。但正是这种过人的头脑让他栽了跟头,如若不趟官场这趟浑水,他很可能可以安稳的当一个老师。

如若不是任莉莉和李副书记对他的推波助澜,不是自己深谙官场这套潜规则,也不至于让自己深陷泥淖中无法自拔。正如任莉莉所说:“这个该救赎的人正是我自己一手放纵起来的。”[2]34任莉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上了公社干部,她无力反抗这种规则只能接受,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她才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住户的那个男孩送进大学,让他到另一个天地里去实现梦想。她真的不图别的,她只图爱和仁慈。”[2]18但是这种爱和仁慈放在了权力与利益中杀伤力有多大是她自己也没有料想到的,她没有预料到一个贫穷出身的人在获得了权力和利益之后,道德的浅薄,眼光的短浅会让他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肆意狂妄的欲望。

在政治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可以讓你一瞬间体会到权力所带给你的快感。权力与权利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对这两者的使用发生异化时,产生的后果足以毁灭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再说周林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在政治的操控下所走向的轨迹。本很有希望大展手脚成为校长的有力竞争者,却被蒋自力这个“关系户”轻松地挤下了台,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如一个下不了讲台的数学老师,这让年轻气盛的周林心生嫉恨。努力当上了县人大代表,却在代表大会上说不上话,并因此进了牢房受尽侮辱,出狱后的他本应该在出事之后恢复身份,甚至得到补偿,却剧情一转又被送进了监狱。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政治所操控的人,种种的努力和反抗都犹如以卵击石,不屈服于权力的他只能败倒在这种规则下,成为政治权力扭曲下的牺牲者。

这篇文章中,无论是获得了权力的蒋自力,还是在权力面前手无缚鸡之力的周林,都体现了一旦踏入了政治这个环境中,个人的命运无法任由自己掌控的事实,政治权力自然会推着你往前走,至于是走向好的还是坏的方向,则取决于你自己对于权力与利益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运用,取决于是选择让自己掌握政治的方向还是让政治控制你。

三、文化价值观促成的观念与行为

阎刚的“河口系列”是以宜昌土家族居住的地理位置为主,主要描写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在土家族这个大的民族背景下,阎刚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会呈现一些土家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在丹纳看来,“民族”这一因素属于“内部主源”,是一个民族先天固有的东西。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他周围的群众,都会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我们所谓的民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3]236

(一)奇异的“梦占”

在《河口纪事》这篇文章中,张满春解救卢玉儿,并与之结为夫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令人费解的情节,则是土家族人所特有的一种灵异现象。张满春带着卢玉儿回到三江城,走进家门口的时候,卢玉儿眼前突然晃亮起来,看到了远在上河口的老宅院和她娘向她招手;卢玉儿治病的时候,梦到了她爹答应把她许给张满春,并且知道了为这事张满春给了她爹两块大洋。对于卢玉儿过于真实的幻觉和梦境,张满春一直纠结着,害怕有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他们。张满春和卢玉儿回到上河口的时候,卢玉儿的母亲像是提前知晓一般在家里布置上了女儿出嫁后回门的宴席,在吃饭期间,得知卢玉儿的母亲能看见远在三江城生活的夫妻俩,这让张满春更加的心惊。夫妻二人吃完饭回家后,母亲便在家里上吊自杀了,紧接着卢家大院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不禁映衬了张满春的那个猜想,在土家族有一种说法,只有走了魂将要死的人才隔山隔水让人看见的。无论是卢玉儿看见的自己家的宅院,还是母亲和父亲,都无一例外地逝去了。这正是土家族所特有的灵异现象缘梦求实。卢玉儿的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女儿,导致与女儿产生了心心相通,能在千里之外看见自己女儿的现状,当看到自己的女儿安全无恙时,便放心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卢玉儿的幻觉与梦境也预示着家人的结局。这种事实与梦境互相映衬的现象在土家族广为流传,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民俗。

(二)青梅竹马的“丫鬟”

丹纳认为除了种族和环境这两者外,还有一个“后天的动量”在影响着文学艺术,这就是时代因素。丹纳指出:“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3]236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人显得极其渺小,思想不可抑制地受到束缚,毫无还手之力,冥冥之中,人的命运被时代推着前进。在阎刚的小说中并不缺乏反映这类因素的作品,《村上的将军》便是这一类作品中的典型。

将军在抗战之前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家里的小丫鬟,两人从小时候的青梅竹马发展成后来的互相爱慕。在那个时代人有高低贵贱之分,门当户对是理所当然的择偶标准,大户人家的少爷喜欢上家里卑贱的丫鬟被发现之后结果只能是活生生的被拆散,故事在这里并不算完。更为离谱的是老太爷把丫鬟送给了老爷,直接成为了少爷的五娘。看到這里不禁觉得心寒,年轻气盛的少爷敌不过传统迂腐的时代势力;为了阻止出身悬殊的两情相悦父亲把儿子心爱的姑娘纳为自己的小妾;丫鬟作为一个人却被迫地成为了一个物品,毫无反抗之力。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满嘴义正言辞地维护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徜徉的是荒唐肮脏、迂腐可笑的臭水沟。

无论是爱情、亲情亦或是人情都会被淹没在这条臭水沟里,连声响都来不及发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少爷带着一身伤回来了,并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将军。曾经的大家族早就在土改时期被打倒,老太爷老爷相继去世,只剩下五姨太。将军在村子里拥有极高的声望,上阵杀敌的亲身故事犹如传奇,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丰功伟绩的将军对于久经动荡、生活不宁的村里人犹如一颗定心丸。他再也不是当年毫无反抗之力的少年,反而因为他的威望可以让心上人在大集体的时代享受一些特权。时代的变迁,地位的变化,没有了旧时代的阻隔,曾经的恋人破镜重圆指日可待,但如若就此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我们也就未免太小瞧了时代这个因素的杀伤力。将军在村子里的试验田搞的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了自己的上位,赵秘书让将军把实验成果让给李全,并且树成了典型。对此将军是愿意的,毕竟李全对他和五姨太多有照顾,并且有意识的撮合他和五姨太。将军最终选择回来,自然是为了曾经的爱人。克服了心里的重重障碍,打破了世俗的观念,五姨太最终愿意跟将军在一起。两人的婚事像风一样的传遍了河口,同样传到了公社那方青砖围成的大院里,第一个发急的是赵秘书。为了不让将军的风头盖过自己,他企图推翻将军所有的抗战事迹,并且给他戴上了一顶帽子,为此,将军一怒之下对赵秘书动了手。为了不让将军再跟赵秘书发生冲突,五姨太被迫地说出了赵秘书其实是两人孩子的秘密。

事情发展到这里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提干,将军自动地承认是有罪之人,他的人格就像一堆瓦砾轰然坍塌了。将军被自己的儿子像拉着牲畜一样的拉着上街游行,李全是第一个站出来揭发将军的人,最终将军选择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赵秘书却因此遭到了报应,落下了遗尿的毛病,四处求医无效,最终被调入农场打杂。李全凭借着将军的书稿,顺利地成为了一名脱产干部,五姨太却失踪了,无人知晓。如果说年轻时的二人无法在一起是因为旧时代的封建腐朽,那么中年后的两人则是新时代的牺牲品。正如丹纳所说:“时代因素对人有着更直接的塑造功能。”[1]181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人民。新时代的人们固然没有了高低贵贱,没有了封建观念,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自有一些可怕的东西会出现。将军本是声誉很高的人,为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甘愿放弃自己的成果,成全他人。但即便如此,总有一些人要踩着你不辞手段地上位。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极易发生改变,分辨能力相对单纯,最初的信赖与敬仰一夜之间可以变成羞辱和打骂,可以一下子把你从高处踩在脚底,最最讽刺的莫过于幕后最大的推手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苦于被时代的肆意玩弄,伤痕累累的将军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谓生不逢时大概不过如此。

结语

无论是地理环境、政治环境或是时代因素的影响,作者阎刚以平静的叙事,一任云出云没,静观芸芸众生的丑陋百相,揭示了人被物欲与权欲所奴役的社会现状。地理环境无疑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会为你打上当地的烙印,但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则是在于自己。在与环境相磨合的过程中,是环境控制了你,纵容自己受环境影响任由自己的欲望疯长乃至泯灭了自己的底线,还是你可以抵制环境,合理利用,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利益最大化?政治无疑是社会关系中权力的象征,阎刚笔下无论是掌权人或是被权力倾轧着的人,皆是被权力所控制的人,人在权力控制下变得畸形与丑陋,人性、良知与道义在权力的执行中荡然无存。在这个过程中人已将自身命运交于权力,任由权力的支配,这便是穷尽权力之后带来的后果。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自己没得选择,当时代压迫与自己的利益底线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我们改变不了整个时代,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去捍卫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阎刚在歌舞升平的时代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告诉读者在任何龌龊混乱的时代都必须持守良知底线,不要任由心底的欲望控制了自己,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一个人如果对抗不过自己的命运,这便是悲剧产生的契机。

注 释:

[1]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阎刚:《清明上河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3] [法]丹纳:《英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赵 颖

猜你喜欢
环境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环境清洁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