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建工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对策研究

2018-09-10 17:46李兴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策

李兴平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會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被誉为21世纪国际社会最了不起的创举,将进一步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一带一路”建设被写入党章,其战略地位再次得以彰显。文章所称西部地区建工集团(简称西部建工,包括新更名为建投集团的企业集团),主要指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宁夏、广西、山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省属建工集团,这些省份位置重要,“走出去”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发展历程相近、所处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大部分仍然保留了国有独资身份。因此,研究该类企业对于中国建筑业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拓展海外市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部建工;一带一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6-0189-04

1 西部建工“走出去”发展历史阶段

西部建工中,宁夏建工集团成立最晚,于2000年成立。重庆建工集团次之,成立于1998年,其他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60年的风雨洗礼,现在均为所在省、市、区建筑业龙头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建工“走出去”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

在此阶段,西部各省建工局、建筑总公司(西部建工的前身)或者以中建某省公司等名义积极承担海外经援任务,在亚洲、非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承担了一大批公共建筑、民生项目等建设任务,为中国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1.2 摸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建筑业不断市场化,西部建工总公司一方面纷纷进行市场化、股份制改革,一方面在经援国积累了一定的施工管理、对外交流等经验,开始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也承接了一些项目,但影响不大、盈利不多,不少项目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汇率等方面的原因处于亏损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建工“走出去”的积极性。

1.3 成长阶段(2000—2012年)

这一阶段,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空前,同时建筑业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等,导致大量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利润降低。一方面,西部建工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有利时机积极抢占省内市场、加快布局省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得到提升,实现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机会增多、对外工程承包限制减少等,借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东风,不少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重大挑战,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等。

1.4 蓬勃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建筑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进入“走出去”的活跃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受到沿线国家普遍欢迎,西部建工均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巨大商机,均把融入“一带一路”和实施“走出去”列入企业发展战略,“走出去”的动力不断增强,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海外收入均实现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一阶段,从“借船出海”开始向“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并重、辅以“造船出海”发展。目前,品牌竞争力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有“广西建工”“云南建投”(原“云南建工”)、甘肃建投(原“甘肃建工”)等。

2 西部建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概况

2.1 概况

目前,西部建工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西部建工在承接“一带一路”项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总体来看,西部建工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为边疆省份,其中部分省份位居“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与周边国家地理位置接近,具有人文、历史、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加上西部建工此前在中东、非洲等传统地区对外经援和承包工程积累下来的资源、经验等的影响,更加容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市场。

二是西部建工普遍重视海外市场。近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部建工大都高度重视海外市场拓展,从发展战略、组织机构、市场布局和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大对海外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支持力度,成为所在省市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骨干企业。目前,西部建工中,大部分在海外开拓有市场,设立了分公司、代表处等境外分支机构,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广西建工集团近年来形成以东盟为中心、以非洲为重点、以欧美国家为延伸的区域发展格局,特别是糖业安装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截至目前,承接的EPC等模式糖业项目合同额接近70亿元人民币。“云南建投”成立了海外投资公司,“甘肃建投”以“中甘国际”为主打造海外发展平台,加强了对海外业务的拓展。“陕西建工”在“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海外合同额105.7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5倍。其中,2017年完成合同签约额64.02亿元,同比增长20.7%;营业收入为22.03亿元,同比增长10.0%,计划“十三五”期末实现海外收入超过100亿元。“贵州建投”在柬埔寨、安哥拉等国承接了一些工程项目。“山西建投”2017年海外施工31个项目,完成合同额共16.63亿元。

三是海外市场布局相对集中。由于建筑业自身的特点,全球建筑业市场相对分散,传统上将国际工程承包分为亚洲、中东、非洲、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加勒比七大区域市场。由于欧美市场进入门槛高、技术要求高、适用标准要求严格,加上市场不熟悉、经济风险高等,导致西部建工大部分市场集中在周边国家和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以亚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为重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建工在东盟、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增长较快。

四是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开始出现。云南建投集团正在实施1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和缅甸皎漂产业园区项目,前者列入中老两国《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广西建工集团与泰国当地企业投资建设中泰产业园已经获得自治区相关部门核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宁夏建工集团全面参与宁夏与阿曼政府主导的中国—阿拉伯(阿曼)产业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甘肃建投集团在非洲投资建设了加纳特玛工业产业基地,目前正牵头投资建设津巴布韦产能集聚区,投资建设中白工业园。这些重大项目在资金、人才、跨国招商等方面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标志着西部建工海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存在问题和不足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建筑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全国有2 000多家建筑企业获得了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千亿美元,业务遍布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15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多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为92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2016年,该数字变动为1 260亿美元,同比增长36%,在同期总额中占比达51.6%,承担起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增长带动作用明显。2017年1~10月,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合同额达1 0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从2015—2017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美国《工程新闻纪录》,是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杂志)来看,中国每年均有65家左右的内地企业上榜,中国入围承包商数量占总数的1/4,占入围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额近1/5。

虽然经过近40年的积累和发展,西部建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承包业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中东部省级建工集团相比,仍然存在较多不足。

(1)海外业务总量偏小。综观整个西部建工,在“一带一路”沿线每年新签合同额之和不超过150亿美元,所占比重不足10%。总体来看,西部建工近年来海外新签合同额占其合同总额大致在5%左右,远低于“安徽建工”的24%、“福建建工”的15%、“浙江建投”的11%,外向型程度较低。

(2)海外业务影响力较弱。从近年来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来看,很少见到西部建工的身影。2015—2017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中,西部建工仅有1家企业入围,为“云南建工”(“云南建投”),且排位较靠后,与央企和行业龙头建筑企业差距较大,也远低于同为省级建工集团的“浙江建投”“安徽建工”“上海建工”“北京建工”等。在商务部发布的2015—2017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100强企业中,仅有“云南建投”入围2016年度榜单。总体来看,西部建工在营业收入等方面与中东部省级建工集团相差不是很大,比如“云南建投”“广西建工”均在国内省级建工中排名靠前,但海外业务影响力明显不足。

(3)处于国际产业链较低端,整体竞争力不强。国际建筑市场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市场运行规则和运行标准等,比如国际市场普遍采用的是美国标准、欧洲标准,导致中国建筑业在国际上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西部建工面临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外國同行的竞争;另一方面,西部建工面临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建筑业同行的竞争,承接的项目大多集中在土建施工,处于产业链低端,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的项目较少;项目承接模式较少,大部分以承接工程施工为主,也有少数农业、贸易、工业制造、劳务分包等,EPC、PPP、BT、BOT项目较少;承接项目标的小、低价中标现象突出,导致项目整体盈利能力差,虽然比国内项目利润率稍高,但非洲、中东等区域市场管理不规范、政治动荡等,易受到政治、经济、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自身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面临的风险更多。

(4)存在较大的海外融资瓶颈。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加上西部建工大部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资金积累不足,导致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西部建工中除“云南建投”的银行授信规模超过1 000亿元之外,其他大部分企业融资规模较小,间接融资仍然占融资总额的大半。在股权融资方面,西部建工也显滞后: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有130多家上市公司,西部建工仅有“重庆建工”这1家企业实现整体上市。近年来,国家层面设立了不少“一带一路”基金,助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7年3月份,“国家丝路基金”已签约项目15个,重点跟踪项目100多个,但西部建工承接“一带一路”项目总体少,有影响力、有较强资金回报的更少,纳入国家级基金的难度较大。

3 对策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利好建筑及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及配套类制造业、原材料及相关大消费类行业,其中首要的是建筑和基础设施行业。建筑业是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先行者,是承担“一带一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任务的重要承载者、推进者和实施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工程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全球建筑市场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一带一路”沿线无疑是未来需求量最大的地区。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于中国的有51个,城市化率低于中国的有27个,特别是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遭受了战争的破坏,基础设施重建的需求更大。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进行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每年或达到1.05万亿美元。按照基础设施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计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为1.8万~4万亿美元。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仅亚洲的跨境地区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需要每年投入2 870亿美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之路,多方携手,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作为国有企业,西部建工要努力作“走出去”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的排头兵,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在以下3个方面努力。

3.1 合作求发展

加强与相关各方的合作是建筑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关键。要借助政府主导的推介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阿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还要主动对接,做好与相关合作方的对接,形成较稳固的合作关系。一是加强与所在国建筑业企业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于外来建筑业承包工程提出了进入壁垒,比如必须在当地注册分支机构、限制外国劳务人员比例、必须与当地建筑企业联合投标或者分包等。为承接工程业务,西部建工必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领先的设计、咨询等机构及所在国建筑强企、建材企业等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加强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在与西部建工之间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央企、东中部发达地区建筑企业的合作,组建联合体或者战略联盟,“借船出海”。同时,要加强与设计、咨询等机构的合作,为承接EPC等项目打下基础。三是加强与驻外使领馆、中资机构及行业协会、当地分包商、劳资部门等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四是加强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推动工程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

3.2 培育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一带一路”实现更大的发展,需要苦练内功,多方发力。

一是进一步明确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做好集团产业规划,整合企业内外部有效资源,加大对海外业务的一体化支持力度。二是做精做专拳头产品。培育新业务,拓宽业务领域,实施多元化和差异化经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王牌品牌。例如,广西建工的糖业EPC品牌,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维护、运营、培训等10个环节实现了一体化,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由传统的成本价格优势向技术和管理优势转型升级,成功打开了泰国、埃塞俄比亚、印尼等市场。三是创新项目模式。例如,中国电建与卡塔尔公司合作以BOO模式共同投资开发的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应急电站项目,总投资达21亿美元。一些企业还积极参与沿线国家资源开发,例如中国路桥在尼日尔投资建设水泥厂项目,“中信建设”在昂立投资建设铝合金型材厂,并进入矿业和农业等领域。四是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和建设。截至2016年9月,我国企业共在36个国家投资建设了7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国机集团”积极参与开发投建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国的产业园区项目。“中交集团”开发的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园区开工建设。五是择机进行兼并重组。对于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来说,选择上下游产业链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可以较快地打开相关市场。例如,“三峡集团”在葡萄牙电力公司资金紧张的时候成功收购了该公司,成功进入欧洲新能源市場和巴西能源市场,突破国际市场竞争壁垒。“苏交科集团”收购美国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随后又收购了在“一带一路”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西班牙ERPTISA公司旗舰公司90%的股权,迅速进入全球市场。六是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坚持诚实守信经营,深入落实质量兴企战略,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约定,打造有品质、讲诚信的中国企业形象,更好地融入所在国市场。

3.3 多方面争取金融支持,破解资金瓶颈

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周期与项目建设周期不匹配,导致资金压力较大。而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竞争虽然集中在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管理等方面,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融资能力的竞争。一是要积极争取所在省区市政府的支持。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走出去”资金,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带一路”“走出去”专项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对西部建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承包项目特别是中高端项目加大金融支持,探索项目工程量抵押贷款、应收账款保理等模式。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区市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和部署精神,加快改革改制和上市工作,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国际并购贷款、工程项目贷款、国际保理等业务,综合利用普通债务型、优先债务型、权益型信用期权型等多种投融资组合,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发挥国内金融机构的后盾作用,为畅通海外融资搭建桥梁。四是加大PPP模式推广,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各类基金引导、企业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模式。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多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社会效益较好,但投资周期长、经济效益较差,需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力量。要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银行和各国国有基础设施银行的金融支持。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一带一路”与建筑业“走出去”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Z].2017.

[3]杨宝明.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国家住建部和建筑业协会.2016年建筑行业发展统计分析[R].2017.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