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对徐光启数学编译的影响

2018-09-10 23:56李方
三峡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影响

李方

摘 要:晚明时期,中国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合译西方科学巨著《几何原本》。对该书内容的通晓,使徐光启意识到西方数学中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为其数学编译打下坚实基础。分析徐光启之后编译的数学书籍可知,他已把逻辑推理方法应用于数学编译。此外,他还把中西解题方法相同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但未能进一步指明逻辑推理的长处,实为憾事。

关键词:徐光启;《几何原本》;数学编译;影响;逻辑推理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94-03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1562年生于上海。他自幼好学,20岁中秀才,32岁中进士,后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他不仅是我国学贯古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爱国人士。1600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相晤于南京,二人由相交到相慕,成为共同研习西学的好友。利玛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认为“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即附,信仰必定随之。”[1]42为此,他提出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即平面几何部分。二人合译的版本为克拉维乌斯(Clavius,Christoph)于1574年编纂的拉丁文注释本。据利玛窦所述,他之所以选中徐光启合译此书,是因为“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嗣是以来,屡逢志士,左提右契,而每患作辍,三进三止”,徐光启“既自精心,长于文笔”[2]10,是翻译《几何原本》的不二人选。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光启之前,瞿太素(1549—?)也曾跟随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第一卷,但从该书譯本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徐光启乃翻译此书的第一人。[3]528-529对《几何原本》的翻译,不仅使徐光启意识到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也令其通晓书中的数学术语和几何原理,为他进一步编译其它数学书籍提供便利。

一、重视逻辑推理

“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叙述方法相去甚远”[4]895-896,令翻译此书的徐光启逐渐意识到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他感慨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盛,有元元本本师傅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拟形似,如持萤火象,得首失尾。至于今而此道尽废,有不得不废者矣。”徐光启为中国古算“尽废”感到惋惜,并总结中国近数百年来荒废的原因:“其一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之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能知来藏往,靡所不效。卒于神者无一效,而实者亡一存”。于是,“往昔圣人所以制世利用之大法,曾不能得之士大夫间,而术业政事,尽逊于古初远矣。”[5]2776他认为中国古代数学之所以衰弱甚至停滞,是因为宋明理学乃空谈心性之学,将数学引入神秘主义而非实用主义。他指出《几何原本》,“其言道言理,皆返本跖实,绝去一切虚玄幻妄之说”,可以廓清笼罩中国传统数学的神秘主义。[5]2775所以在翻译该书之初,徐光启即决定完全按照原书的编撰顺序:“题论之首,先标界说;次设公论、题论所据;次乃具题,题有本详,有作法,有推论,先之所征,必后之所恃。”[2]9 书中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把徐光启引入有理有据的治学之路。正如徐宗泽所说:“夫明末清初西士所施于吾国学术界上之影响,不在某种学问而在于治学之精神,即以科学之方法研究学问”[6]5-6。此后,徐光启便把逻辑推理应用于数学编译中。

二、编译数学书籍

继翻译《几何原本》后,徐光启又编译了其它数学书籍,包括《测量法义》、《测量全义》、《测量异同》、《勾股义》。其中,《测量法义》摘自克拉维乌斯的《实用几何学》是介绍应用欧式几何原理测量物体的书籍;《测量全义》由徐光启督修、罗雅谷撰订而成,属于基本五目中的“法原”部和“法器”部;《测量异同》乃徐光启比较中西测量方法之内容。书中的测量方法分别出自明代数学家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与徐光启的《测量全义》;《勾股义》是徐光启借《几何原本》之“义”(定理)证明中国勾股之“法”(方法)的书籍。

分析这些书籍可发现,翻译《几何原本》提高了徐光启数学编译的效率。首先,这些书籍中包含很多中国古代数学没有的术语,其中很多术语与汉译《几何原本》中的相同。因而,对于相同的术语,徐光启无需再做翻译,可直接引用汉译《几何原本》中的术语:如《测量法义》中“造器”篇提到的“对角线”[7]6 来自于汉译《几何原本》第三十六界:“凡平行线方形,若于两对角作一直线,其直线为对角线”[7]38;《测量全义》的第三题中提到的 “直角”[7]14来自于汉译《几何原本》中的第十界:“直线垂于横线之上,若两角等,必成两直角……”以及“若甲乙线至丙丁上,则乙之左右作两角相等,为直角……”[2]22-23。除《测量法义》和《测量全义》外,类似的例子在《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其次,《几何原本》中的许多原理与这些书籍中的原理相通甚至是相同,这降低了徐光启理解和翻译这些书籍的难度,继而提高了他的翻译速度。值得关注的是,徐光启对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在这些书籍中彰显无遗。为了让读者更易理解书籍中的几何原理,徐光启特意标注了这些原理的出处。以《测量法义》为例,在“论景”中“戊甲己、己甲乙、乙甲丁、丁甲戊既四皆直角,即等。而对直角之各圆界,亦等。”[7]8此处标明引自汉译《几何原本》“三卷廿六”,即“等圆之乘圆分角或在心、或在界,等,其所乘之圆分亦等”[7]267;再如“乙与丁两直角等,而乙甲戊与己,相对之两内角亦等。”[7]13此处标明引自汉译《几何原本》“一卷廿八”,“两直线,有他直线交加其上,若外角与同方相对之内角等,或同方两内角与两直角等,即两直线必平行”[7]120。《勾股义》也多处引用了汉译《几何原本》中的原理,如他在该书的前三题,“勾股求弦”、“勾线求股”、“股弦求勾”标注“以上三论,俱见一卷四十七题”,即汉译《原本》的第一卷第四十七题,并附言“凡言某卷某题者,皆引《几何原本》为证。”[7]59类似例子,还见于《测量全义》。从徐光启这种有理有据的论证方式可看出,他已把逻辑推理方法应用于数学编译。

三、缺乏深入分析

翻译《几何原本》的经历,让徐光启开始重视乃至应用逻辑推理方法,这是该书对徐光启数学编译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测量异同》是徐光启向世人展示西方逻辑推理之长的重要著作。遗憾的是,徐光启未就这一长处做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以书中的“以表测高”为例,此题分别罗列了中西方两种求解方法。但徐光启未就两者的推导步骤做具体分析。现将中西方测量方法分别以题一与题二的方式罗列如下:

题一:出自明代数学家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如图一。

欲测甲乙之高,去乙二十五尺,立表于丙,为丁丙,高一丈。却后五尺,立于戊,使目在己。戊至己,高四尺。视表末丁,与甲为一直线。次以丁丙表高十尺,减目至足丁辛四尺,得表目之较辛丙六尺,以乘乙丙二十五尺,得百五十尺为实。以丙戊五尺为法之,得三十尺,加表十尺,得甲乙高四尺。[7]44

题二:出自《测量法义》,如图二。

法曰:欲测甲乙之高,依地平线,任立一表于丙,为丁丙,与地平为直角。次依地平线,退立于戊,使目在己,视表末丁与物顶甲为一直线。若表仅与身等或小于身,则俯首移就之可也。次量目至足之数,次想从己目至甲乙上之庚点,作直线,与乙戊平行,而分丁丙表(相交)于辛,即己辛丁、己庚甲为等角形,则等丙戊之辛己,与辛丁之比例,若等乙戊之庚己与庚甲也。次量丙戊为第一数,辛丁为第二数,乙戊为第三数,依法算之,即得甲庚之高。加目至足之数己戊,即得甲乙之高。[7]28

从两题的论述可知,双方的最终目的均是求甲乙之长,解题的关键均是求得甲庚的长度,用到的几何原理均为汉译《几何原本》中的第六卷第四题定理:“凡等角三角形,其在等角旁之各两腰线相与为比例,必等,而对等角之边为相似之边”[2]418,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丁辛”、“庚己”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得到,关键是如何得到“辛己”也就是“丙戊”的长度。从此二题的阐述来看,题一更简短,但题二更符合逻辑也更易被理解。对于如何得到“丙戊”的长度,题一的阐述为“(以丙为起点)却后五尺,立于戊,使目在己。戊至己,高四尺。视表末丁,与甲为一直线”,该题未经过推导就直接道出“丙戊”的长度为五尺,并且要同时满足“己”、“丁”、“甲”三点在一直线,并不合理。而题二的阐述为“(以丙为起点)次依地平线,退立于戊,使目在己,视表末丁与物顶甲为一直线。若表仅与身等或小于身,则俯首移就之可也。次量目至足之数……”。此处指出为使“己”、“丁”、“甲”三点在同一直线上,需参与测量的人员沿着乙丙这条直线前后移动,直至此三点在一直线上,然后再来测量“丙戊”与“己戊”的距离。虽然这两道题求解的推导公式相同,正如徐光启所说:“此旧法(第一题)以甲壬丁为大三角形,以丁辛己为小三角形。今译(第二题)以甲庚己为大三角形,丁辛己为小三角形,其实同法同论”,但后者更符合推导逻辑,也更易被所用之人掌握与应用。遗憾的是,徐光启未在此书中指明中西数学在重“法”与重“义”上的巨大差异。此种情况同样出现于《测量异同》中的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和第六题。[7]40-50

结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通晓与熟练运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数学编译的效率,也促使其把逻辑推理方法贯通于中国传统数学。虽然徐光启未能在《测量异同》中深入阐明逻辑推理方法的长处,但这一遗憾也在情理之中。在《几何原本》传入之前,中国不曾有如此系统的几何学著作,尤其是与我国传统数学著作的截然不同理论体系。对身处于数学衰落时期的徐光启而言,能够把中西数学放在一起比较已属一大创举。

注 释:

[1]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

[2] (明)徐光启:《徐光启全集(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 明代:调适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年。

[4] 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5] (明)徐光啟:《刻同文算指序——天学初函》,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6]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7] (明)徐光启:《徐光启全集(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夏 雪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影响
利用思导图进行抽象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
花生是谁的
真假借据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