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视角下的家庭养老回归

2018-09-10 18:13杨雨佳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6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支持老年人

杨雨佳

【摘 要】老年人已构成中国自杀率主体,除经济因素外,心理因素成为影响老年人自杀倾向的主要原因。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家国同构理念对家庭回归的倡导,文章通过对影响中国老年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及家庭两大类,各自包含陪伴、参与及照料3个方面,而家庭养老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减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杀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养老的回归。

【关键词】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心理健康;老年人;家庭养老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6-0292-03

0 引言

学者对2013—2014年的中国自杀率进行流行病学测算得出,中国占人口8.9%的老人自杀率为38.2%,已远超青少年自杀率,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造成老年人自杀的原因中,除经济因素外,心理因素成为主因。老年人退休后离开工作环境,生活乍然失去重心造成极大失落感是一方面,缺少充足陪伴和照料是导致老年孤独的另一方面。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心灵关怀问题值得关注。

老年人退休后养老问题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因。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依养老责任主体可分为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2类,研究表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老人,因此本文试图从不同养老模式的差异中剖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真正因素。鉴于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不再从事正式职业化工作,日常接触的主要情境为社会及家庭两类,所以,本文将从社会情境及家庭情境能为老年人带来的心理支持角度分析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以期寻求更适宜的老年人养老条件,增加老年人晚年幸福感,减少老年自杀率。

1 老年人养老现状分析

1.1 概念界定

我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养儿防老”观念延续至今,但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加深及家庭核心化转变,多数家庭不再承担养老责任,社会化养老应运而生。

广义上讲,只要是居住在家,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养老服务即可视作家庭养老,包含夫妻双方同居由配偶或社区提供日常照料等養老服务的配偶同居养老;居住在家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与子女同住,由子女进行赡养的狭义上的家庭养老。因为前两种家庭养老对老年人来说所获得的心理支持与一般社会化养老差别不大,本文中所指的家庭养老为狭义家庭养老。

社会化养老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机构养老,即老年人从家中搬入养老机构居住,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子女空闲时对老人进行探望,而老人一般情况下不会离开养老院活动。本文中,由于上述两种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也由社会提供,且心理支持获取渠道与机构养老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暂且将之与机构养老一起讨论。

1.2 社会化养老现状

1.2.1 养老机构难提供生活照料之外的关怀

我国养老机构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受到政府大力支持,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最严重的属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国际惯例为护理人员与中度重度失能老人的比例为1∶3,与轻度及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10,但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老人比例连1∶10都难以达到,其中过半护理员未取得护理资格证,仅为养老院简单培训上岗员工。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由于护理人员的紧缺与非专业化,护理人员能够分给每个老人的照料时间很少,除简单的洗头送饭等生活照料外基本不能提供护理服务或心理关怀,也无力进行陪伴活动。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社区,老年人失去了可交流的邻里朋友,而心理接受能力降低又使其很少能在机构中交到志趣相投的好友,每天的娱乐活动基本只有打麻将、看电视。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多为家中子女无精力自行照料,因此子女探望频率也相对较低。精神生活的贫乏导致孤独感升高,自我价值感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随之下降。

1.2.2 空巢老人缺乏代际支持,孤独感强烈

家庭核心化转移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增多产生大量空巢老人。其特点为子女不在身边且相距较远,多为独居,与配偶或孙辈同居。家庭核心化与人口快速流动造成传统主干家庭解体,年轻一辈为了获得更好工作机会在外地工作定居,地域与经济能力的限制导致子辈与老一辈相处时间缩减,同城子女还能在节假日回家探望,异城工作或进城务工子女则一般只在过年期间回家探望老人。这直接导致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难以得到代际支持,在精神上有强烈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建设。

2 家庭养老现状

2.1 家庭养老仍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除受传统文化影响外,老年人出于更多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的目的也更愿意将家庭养老作为老年生活的首选。研究表明,在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无论是正在家中养老还是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都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实际上在机构中的老人则多因家庭无法提供养老服务而被迫入住机构。

2.2 照料孙辈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老年幸福感

对孙辈的照料在未对老年人身体造成负担的情况下,对老年人来说是其对家庭的贡献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能为老年人带来对家庭的归属感与自我效能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老年人的消极情绪与抑郁倾向,提升老年幸福感。

2.3 与朋友和子女有更多交流

由于与子女同居在熟悉的社区中,除每天能和子女见面并有生活情感交流外,处在熟悉环境中能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心理舒适感与安全感,减少其对环境的焦虑。同时,老人可通过与社区中其他老人结伴聊天、跳舞、下棋或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丰富的情感交流提升了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评价。

2.4 对子辈经济能力和精力提出较高要求

虽然家庭养老能给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带来诸多好处,但不可否认,由于城市空间紧缺和房价上涨,购买一套足够三代人舒适居住的住房并提供三代人在城市生活的日常开销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同时,老年人随着年龄上升身体机能下降,生病或日常照料对子女的精力也是一种消耗,可能会给仍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子女带来较大压力。

3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及在不同养老条件下的获取

3.1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由于年老后接触的主要情境为社会和家庭两类,因此这两类情境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首先,社会情境中,无论是传统的养老机构还是新兴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因拥有职业化护理团队,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提供较为周到的照料服务,而这种社会生活照料服务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存需求,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工作同样能够提升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心理评价等级,社会中各种老年公益活动或对老年人开放的工作能给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机会,有益身心健康。同时,多样的社区活动,与社区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及其他亲属的人际交往也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其孤独感。

而在家庭情境中,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承担家务劳动与隔代照料,有利于提升家庭参与感与归属感,减少退休后因工作缺位导致的自我价值丧失。与子女同住使老人几乎每天与子女见面,能更方便地了解、参与子辈的生活,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减少子女缺位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同时,子女也能更方便快速地获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与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及时发现老年健康问题并陪同就医,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

综上,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参与、社会陪伴、社会照料及家庭参与、子女陪伴、子女照料六类。

3.2 社会支持因素在不同养老条件下的获取

在生活照料方面,养老机构因拥有专职护理团队,住院老年人能得到较全面的照护,而现阶段国家支持依托社区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给社区为住家老人提供短期接续式生活照料提供可能,在社区养老得到发展后,住家老人也能从社会购买正式的养老服务。同时,邻里亲朋的互相照应也为其提供了非正式社会照料。

在社会陪伴上,因机构中老人一般不离开养老院外出,受环境与自身心理接受能力影响,其在机构中也较难交到知心朋友,能得到的陪伴较少。但居住在熟悉社区中的老人,其与附近同龄老人均有较长年限的交往,同时环境的熟悉性带给他的安全感会降低其防备心理,更容易交到朋友并与之进行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在社会陪伴的获取上有明显优势。

在社会参与方面,机构老人很少出门,更别提进行工作或参与公益活动,在机构中属被照顾者,很少能提供劳动而获得社会价值感。与之相比,社区老人则有更多可能参加社区或政府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或老年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参与感更强,从中更易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感。

3.3 家庭支持因素在不同养老条件下的获取

生活照料上,机构老人除在子女少数探望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子女照料外,其余时间基本由机构提供照护服务,而夫妻同住者由配偶照料,独居老人除自我照料外多求助于社区服务机构。家庭养老中,老年人日常照料需求基本由子女承担,其在获得子女照料方面有天然优势。

子女陪伴和家庭参与的情况与生活照料类似,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无论是机构养老、夫妻养老还是空巢老人,其获得子女陪伴的途径除电话联系外只有子女在过年期间或节假日偶尔的探望陪伴,由于双方见面多为子女来老人所在地对老人进行探望,所谓的家庭参与更是难以达成。但家庭养老者恰恰相反,与子女同住使得其至少能每天与子女见面交流获得子女的陪伴,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家庭劳动,通过家务活及隔代照料体现其对家庭的价值,获得参与感与归属感。

4 结语

家庭养老在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素中均表现良好,在家庭支持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家庭养老是一种更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养老模式。

同时,鉴于家庭养老遭遇的困境,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以扫除家庭养老回归的障碍:控制房价,对与老人同居的年轻人购买大房进行一定补助或优惠,为同住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区喘息接续护理,减轻年轻人照料负担的同时不减少双方相處时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加适宜老人参与的公益工作,给老人发挥余热提供可能;发展老年大学,鼓励老人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健全老年心理服务系统,必要时为老人提供心理援助,减少老年抑郁与老年自杀。

参 考 文 献

[1]Bao-Liang Zhong,Helen F.K.Chiu,Yeates Conwell.R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uicide in China,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J].2013(14)273-279.

[2]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

(17):3343-3344.

[3]孙伟娟,赵婷婷.关于养老护理人员合理化配置需求的调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6):106,117.

[4]徐俊.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22(2):98-107.

[5]孙鹃娟,冀云.家庭“向下”代际支持行为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兼论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J].人口研究,2017,41(6):98-109.

[6]傅宏,陈庆荣.积极老龄化:全球视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探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713-720.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社会支持老年人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