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基点

2018-09-10 02:20曾繁亮
邓小平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曾繁亮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之后,理应在忠实于历史文本思想的基石上,着重从当代价值的视角与时俱进地梳理并诠释《共产党宣言》的价值基点。《共产党宣言》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产者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公共立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人类立场三大价值主体立场,以及世界历史观、资本逻辑观、劳动异化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人观五大价值理念。三大价值主体立场和五大价值理念构成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基点,至今仍然具有思想总指导、价值总引领的理论高位、时代占位与实践地位。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无产者立场;公共立场;人类立场;自由人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3-0106-0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后成为科学共产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核心标志,并一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核心观点的集中表达,即政治宣言。《宣言》散文诗一般的行文与哲学批判性的思想都具有大开大合的气势与运思,可谓思接千载又视通万里,高屋建瓴又言简意赅,由此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成为不朽的经典。后人对经典文本解读一般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还原文本、还原事实的科学原则;二是继往开来、古为今用的价值原则。在《宣言》发表170年之际,理应在忠实于历史文本思想的基石上,着重从当代价值的视角与时俱进地梳理并诠释《宣言》的价值基点。笔者认为,《宣言》包含的三大价值主体立场、五大价值取向理念构成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基点,不仅没有时过境迁之弊,而且有正当其时之效,仍然具有思想总指导、价值总引领的理论高位、时代占位与实践地位。

一、持守《宣言》的三大主体立场

重温并细读《宣言》,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宣言》不仅有鲜明且占先的无产者立场,而且始终贯穿一种大公无私的公共立场,最大限度地高扬了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立场。三大立场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呈现出前后递进、相互包容的有机整体关系。

(一)《宣言》的无产者立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毫无疑问,《宣言》首先强调了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全部人类社会历史都贯穿着阶级斗争的重大历史线索。“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由此發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时代强音。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宣言》明确并强调无产阶级处于“现今社会的最下层”,由此决定这一阶级“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这就表明共产党的无产者立场、工人阶级立场、穷人立场.同时也体现并贯彻了一种更广、更深意义上的弱者立场,即为在不断的社会分化、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且占先的权益保障与积极抗争的立场。这种广义的弱者立场是共产党特有的倾斜性立场,也是三大立场中占先的立场,因而可称为共产党的第一立场。不可否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又始终伴随着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强弱分化,即强者与弱者的分化。强弱分化既有着复杂多样的历史形态,又有着同一主体在不同社会关系、社会场境中随时转换或强或弱社会地位的现实情形。《宣言》中列举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之间,富人与穷人、有产者与无产者、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是典型的强弱分化,更广意义与范围内的官员与民众、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生产销售者与消费者、医生与患者等等之间,也存在着特定关系中的强弱分化。而无论面对何种强弱分化,社会都需要一种首先保护和保障弱者权益的倾斜性立场,即弱者立场。

(二)《宣言》的公共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首先表明《宣言》的无产者立场,即阶级立场绝不是狭隘的、与社会大众对立的帮派立场,同时表明《宣言》具有天下为公、立党为公、夺权为公、执政为公的公共立场。应该看到,过去人们对此的解读多有偏狭,甚至认为《宣言》只有阶级立场而没有所谓的公共立场,只讲阶级政治而不讲所谓的公共政治。《宣言》写道:“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即使阶级差别消失的时候,公共权力照样存在,公共政治一样需要,只是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性质,即阶级政治的意涵。这就揭示了从阶级政治走向公共政治的基本文明进程与政治文明法则。如果正本清源,当代人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并特别强调,作为共产党人最高理想的共产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公共主义,一种公共价值体系。从词源上讲,“共产主义”源于古代拉丁文communls,本意即“公共”。因而共产主义首先具有“公共主义”的意涵,直接表明“立党为公”。笔者认为,不仅可以将“共产主义”“共产党”直接译为“公共主义”“公共党”,而且此种译法更能准确表达其价值基点与建构宗旨,并能有力地防止对“共产主义”的片面解读与错误主张。

(三)《宣言》的人类立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如果说,无产者立场,含弱者立场是共产党的第一立场,公共立场是共产党的基本立场,那么,共产党人的这一人类立场是包含并超越弱者立场和公共立场的最大立场、终极立场。因为《宣言》的人类立场集中体现、彻底表达了人本世界观、人本价值观中的本位论、中心论、目的论,内在地包含了通常所说的人本立场、人道立场、人权立场,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幸福立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立场,因而具有最宏大的视野、最恒久的价值。

一、贯通《宣言》的五大价值理念

站在上述三大价值主体立场上看世界,必然形成一系列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综观《宣言》并结合其形成前后的相关著作与理论逻辑,我们可以用简要的方式梳理出《宣言》包含的五大价值理念。

(一)《宣言》的世界历史观: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宣言》-开篇就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总特征,指出“資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并强调“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这是对资本开启的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精准预言与天才判断。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构成了他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与前提,《宣言》从头至尾也都展现了这种世界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与基本逻辑。如果从资本扩张的逻辑看,《宣言》所揭示的全球化浪潮已一波又一波地逐级展开并向纵深拓展,全人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命运与共的关系空前紧密。显而易见,以《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是构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宣言》的资本逻辑观:资本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增殖

我们知道,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并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资本论》的写作与出版是之后的事。但这时马克思已经完成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多次演讲并在其后出版发表,即已经形成了《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明确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冲突,而且指出了资本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增殖。马克思资本逻辑观的根本旨趣就是揭露资本运作的实质,即终极目的是资本增殖,而不是为了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后来《资本论》研究得出的更明确的结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交换价值而生产,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即为了资本增殖而生产。因而马克思的资本逻辑观,既是透视资本逻辑的认识工具,又是瓦解资本逻辑的实践利器。

(三)《宣言》的劳动异化观: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

资本逻辑的展开必然形成一个异化的世界。异化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事实、根本规律,是“本质的颠倒”“人的本质的灾难”。尽管《宣言》没有出现“异化”一词,但全文的批判锋芒处处都以揭露资本主义的异化关系与异化现象为前提。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劳动异化观代表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基本思想精神贯穿在《宣言》中。《宣言》指出:“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因此,“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物的价值地位颠倒、劳动的目的与手段关系颠倒。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正是解构资本主义、建构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与价值定向。

(四)《宣言》的核心价值观:自由的个人、公正的社会

虽然《宣言》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字眼,但无疑包含着深刻的核心价值思想。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体悟和概括。从社会有机体生成的两大关系角度看,《宣言》既充分肯定并称颂了资本主义创造的高效率、大发展,又无情地揭露和否定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不人性,因而昭示了效率与公平并举、并重的核心价值观;从解构资本主义、建构未来社会的终极价值角度看,如果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客体,以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那么,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并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宣言》的核心价值观首先体现在它有上述三大价值主体立场,最终又归结为彻底解决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关系上。这就是,个人自由的实现要依赖公正社会的制度保障,而社会公正就体现为对个人自由、个人权益的全面维护与保障。

(五)《宣言》的共产党人观: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我们要特别注意,共产党人“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这句话中的“特殊的”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宗派的”。由此可见,《宣言》特别强调共产党不是宗派性组织,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需要、特殊利益、特殊原则。在当代话语体系中,这就叫立党为公,即党姓公、姓民,党性就是人民性的集中反映与表达。在党性与人民性的源流关系,即本原与派生关系中,我们一定不能加以颠倒其间。我们必须明确说“没有脱离人民性的所谓党性”,但不能说“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置身今天的时代场景中,我们体悟《宣言》的精髓是:为弱势群体鸣冤叫屈,为社会公正摇旗呐喊,为人类自由上下求索。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精神,也是共产党人的生命特质。

三、再启《宣言》总引领地位

1894年,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新纪元》题辞,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信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但是,除了《共产主义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明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大初心和最终遗愿所在,也昭示着《宣言》的总引领地位所在:追寻自由人联合体的梦想。综观《宣言》全文,它实际上讲了两大“联合体”或“共同体”:一是“无产者联合体”;二是“自由人联合体”。我们认为,从“人类解放”与“人类自由”关系意义上说,两大联合体之间具有手段与目的之关系,即通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实现人类解放主要具有手段价值,而通过建构自由人联合体而实现人类自由才是终极目的,体现目的价值、终极价值。

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的不懈求索历史中,也能清晰地看到一条终极价值的追寻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设计的共产主义梦想——“自由人联合体”愿景实现这一初心出发,创立毛泽东思想,首先让中国人站起来,独立自主地选择中国发展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又首先让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了打开国门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格局;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思我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第一次全面论证了我们党继续执政、长期执政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向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先进国家不断迈进;创立科学发展观,重思发展的目的性、科学性、合理性问题,为当代中国扭转破坏大于建设、代价大于发展的被动局面,走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可能前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了气势磅礴的中国梦,其实质内容是在总结性、归宗性地追寻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融入世界、继续执政、科学发展的终极价值所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至此,中国共产党人又回到了初心:为“自由人联合体”愿景实现奋斗终身。在此意义上,中国梦吹响的集结号,是中国共产党人回到初心、不忘初心之后吹响的中国再出发的集结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坚持并高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而且特别强调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中国梦虽然具有宏大叙事般的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民共同体立场,但同时又彻底贯穿具体无伪、具体而微的以人为本的终极立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为此,我们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图中,一个也不能少;在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步伐中,一个也不允许掉队;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平衡而充分的发展新征程中,最终达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生存、享受、发展的理想愿景。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思考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