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金匮要略》中“通阳”的应用

2018-09-10 01:08郭赛楠杨晓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2期
关键词:麻黄桂枝四肢

郭赛楠 杨晓艳

【摘要】古人有云:“阴贵乎凝,阳贵乎通”,通阳一法源远流长,《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诸多论述,其虽未明确提出“通阳”二字,但诸多方药理法均体现了通阳之思想。现笔者将《金匮要略》中“通阳”思想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金匮要略》;通阳;外;内;发散;温经散寒;豁痰;活血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2-157-02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句指出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人体内一切字料液气血等精微都须依赖阳气的作用,方得以运化、敷布,阳气亏虚抑或阳气怫郁则会导致气血津液运布矜专化失常,而由此所致的气滞、血痕、痰凝、湿聚、饮停等疖社里产物又会蒙蔽或阻滞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种病证即可应用通阳之法,现就《金匮要略》中通阳思想的应用整理如下:

1.通阳的含意

通,即没有堵塞,畅达不滞之意,故通阳即通达阳气,使之畅行无阻。

《说文解字》云:“通,达也。”《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而通法作为中医的治法之一,其体现形式非局限于八法之中的某一种,盖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虽言通则不痛之理,但亦可达通阳之意。如寒邪外束者,发散即为通也,气滞血瘀者,活血行气亦为通也。[1]欲通即是解决郁结之状态,通阳则是解决各种原因导致的阳气遏郁的状态。

2.通阳的适应证及方法

通阳的适应证即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阳气郁遏的状态,阳气阻遏就如云雨雾霾遮天蔽日,通阳就能拨云见日。欲行通阳之法,当先明白阳气郁遏的机理,究其原因不过内外二因:

2.1 外因

外因多为风寒束表、风湿遏表,有身痛,肢节疼痛,四肢沉重等表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遏因于外者,也应遵守此原则。故阳遏因于外者,当发散为主,治以发散风寒、解表祛湿之类。

2.2 内因

为内生之邪阻滞阳气,常见的有寒邪内盛、痰浊内阻、水湿内生、瘀血阻滞、阳虚血痹。其表现有阳气阻遏,失温煦导致身体各部的冷,典型者如手足厥冷,以及因内生之邪阻滞体内,表现为不通而痛、气滞而满、湿气泛溢而肢体沉重等等。因于内者,先辨其虚实,再视邪气不同,而采用利水祛湿通阳、活血通阳、豁痰通阳、散寒通阳等。

因此,通阳之法的应用应遵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病因病机不同,治有偏重。

3.通阳之法举隅

《金匮要略》中体现通阳法则的方证颇多,现仅例举其中的典型方证以剖析通阳之法:

3.1 因于外者,散而去之

寒湿袭表,浸渍皮腠,阻遏阳气,营卫不畅,见身体烦疼,仲景以麻黄加术汤治之。麻黄汤能发汗散寒,湿随汗去,寒湿得祛,但麻黄汤毕竟为发汗重剂,加一味白术,既能配伍麻黄来除表里之湿,又能制约麻黄汤过于峻猛而致发汗过多,徒伤正气而湿气留恋进一步阻遏表阳,甚至内侵困里阳。因麻黄加术汤用药精准,散寒祛湿得宜,阳气通行,疼痛即消。

3.2 因于內者,虚实异治

3.2.1 温经散寒

“阳气不达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阳气阻遏,寒湿易留滞筋骨关节,进一步痹阻阳气,经脉失畅,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而关节剧烈疼痛,屈伸不利,即仲景所论的寒湿历节,以乌头汤主之。[2]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蜜煎后,缓除湿邪,其性本辛,峻逐寒邪;麻黄辛温宣散,通经隧,合乌头能直祛经隧肢节之寒湿;黄芪补虚实卫,托里发汗,扶正祛邪;芍药养肝血,柔筋止痛,且据《本经》记载,芍药有“除血痹”之功,其用在此处,可开血痹以通经络,使阴阳宣通而气血畅行。正所谓,“不温无以通阳”,在乌头汤中,重用辛热刚燥的乌头逐寒除湿,又取麻黄、芍药发散开痹之功,前者清除病邪,并做开路先锋,后两者拓宽道路,阳气自然通行无阻,诸症自除。

3.2.2 豁痰开痹

“阳微阴弦,则月娜奔而痛”,“阳微”为阳气不足,笔者认为,此不足不单指阳气微弱,也可为阴邪过盛,阻滞阳气,使其失温煦气化而导致。如仲景用瓜萎薤白半夏汤治疗痰涎壅盛,上乘阳位,胸阳闭塞不通所致的胸痹,瓜萎“开胸中痰结”,[3]直击上乘停聚之痰涎;半夏降逆化痰,使阴邪下行;薤白、白酒辛温发散,行滞通阳。几药相合,驱逐痰涎,胸阳通行。

3.2.3 活血通络

用于肝经阳气郁滞,气郁及血,着而不行的“肝着”,原文所见“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为阳气为邪气痹阻而结于肝经,捶打胸胁部暂使阳气宣通,热饮具有辛温发散之性,亦能宣散阳气。[4]仲景用旋复花理气散结,通肝络;葱茎辛温,中空而通,能温行阳气,通络散结;新绛活血化瘀,专理肝经血滞。此方能使络通则气行,气行血亦行,阳气通,淤血化,肝经畅通,肝着得愈。

3.2.4 分消水湿,通阳化气

用于治疗阳气失宣,水气不行,泛溢用以所致的皮水,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言:“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此条的核心征象为“四肢聂聂动者”,其原因是脾主四肢,脾阳不运水湿,水气泛溢而四肢浮肿,水气阴遏卫阳,两者相争。防己、黄芪走表祛湿,使皮下之水从表而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利小便,使水湿从下而利;黄芪、桂枝鼓舞卫阳;黄芪伍茯苓、甘草又能培土制水。如此阳气通,气化复,水湿得消,诸症愈。

3.2.5 益气和血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所述为营卫气血俱虚,内虚邪中,阳气阻滞所致的血痹,血痹一病,主要表现为身体麻木不仁,抑或疼痛。正所谓“血不得则麻,气不达则木”,加之有外邪乘虚而人而见“如风痹状”,因此,选择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助表阳,芍药和血开痹,且收敛卫气,诸药合用,表阳实,气足血行,切中病机,血痹得治。

3.2.6 降逆通阳

“阴盛则阳病”,当浊阴太盛,束缚阳气,往往会出现气机壅滞甚至上逆之证。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此为寒阻胃阳,胃气上逆出现干呕、呃逆,四肢厥逆,用橘皮通胃络而降壅滞之逆气,[5]重用生姜降逆止呕,同时,其辛散之性能宣发阳气,驱散寒邪。两药合用,使寒邪去,阳气通,逆气顺,诸症得消。体现降逆通阳的还有生姜半夏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等。

4.小结:通阳不离温,邪去阳亦通

阳气阻遏为外在征象,多为邪无出路,邪气痹阻阳气,但或多或少都有阳气不足,原因有二:一是阳气不足必定无法敷布全身,可间接表现为阳郁之象,二是邪气,尤其是阴性病邪易于困阻阳气,久困必伤。所以,在运用通阳时既要开道祛邪,如开腠散寒之麻黄、通络散结之旋复花等,又要温助阳气,如助阳化气之桂枝、宣散阳气之生姜等,以上所述皆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刘庆申.《伤寒论》通阳法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159-160+163.

[2]张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31.

[3]武跃华.董波.简析宣痹通阳治疗胸痹[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7:864-865.

[4]张家礼.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1:402.

[5]河南中医学院 朱光.阳遏证与通阳法[冈.中国中医药报,2014-03-07004.

猜你喜欢
麻黄桂枝四肢
麻黄 治感冒要药
麻黄张仲景的心头好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喊魂
我的发现
心中的麻黄山
骂村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