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烟区土壤现状与保育措施

2018-09-10 05:53陈炜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土壤肥力福建

陈炜

摘 要:土壤保育是通过在生产上采取改善不合适的种植方式、减少有害物质的施用,以减少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总结了福建烟区土壤及保育现状,针对土壤保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土壤保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福建;烟区;土壤肥力;土壤保育

烤烟种植面积占我国总耕地面积(1.22亿hm2)的1.11%,占全国总播种面积(1.57亿hm2)的0.86%,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云南、河南、福建、湖南、贵州等省种植烤烟是烟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农业生产上,作物生长发育除受植物遗传因素、栽培技术影响外也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土壤是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土壤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作物后期生长发育[1]。烟叶由于连年种植,受土壤因素制约越来越严重,要实现烟草农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在烟草生产上采取土壤保育措施应引起重视[2]。2016年全国烟草会议上,国家烟草局重点强调土壤保育工作,福建省作为我国优质烟区之一,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加强烟区植烟土壤保育工作。本文综述福建烟区土壤保育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为我国烟区土壤保育提供借鉴经验。

1 福建省植烟土壤现状

福建烟区基本烟田大约20万hm2,主要分布在三明、南平、龍岩三大烟区,烟区土壤主要以黄土壤偏酸性为主。福建烟区作物种植模式单一,以烟草农业为主,长期连作导致土壤烟碱含量增高,病害严重,烟草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过量施用化肥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3]。当前福建烟区生产存在农残、抗性、污染三大问题,土壤污染造成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4]。耕地土壤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年残留量高达3000 t左右,残留率超过40%,造成土壤生态功能变差,对干旱、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胁迫因子的缓冲作用下降[5]。目前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其中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5种。

福建烟区烟蚜对吡虫啉抗性呈现低抗至中抗水平,青枯菌对链霉素(72%农用硫酸链霉素WP)的抗性EC50值为6068.8 μg·mL-1 ,杀菌效果不理想,田间防治效果仅有12.1%,没有新型高效药剂代替,福建烟区一直使用这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的药剂,造成药剂用量大、土壤残留量高,严重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平衡[6]。

一般认为烤烟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5,福建烟区土壤pH值为4.05~6.55,平均5.04。表明福建植烟土壤pH值普遍偏低,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土壤微生物分布有影响,不仅影响烤烟对养分的吸收,还直接影响烤烟的生长和品质[7]。

福建烟区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且具有复合污染的特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因子主要为汞、铬、铅,一些地区的污染程度较全国低,但潜在的危害依然很大[8]。由于耕作制度不合理,施肥单一化,土壤微生态结构遭受到破坏,耕作性能变差。土壤板结严重,翻耕难度大,翻耕后大土块比例高,土壤层不疏松,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不够协调。

2 福建烟区土壤保育措施

植烟土壤保育是指通过规范种植方式和种植过程中施用对土壤有利的物质的一种保护土壤的方式。通过土壤保育措施不仅可以延缓土壤退化,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中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养分含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在生产上做好相应土壤保育措施改善土壤板结、酸化的现状,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减少、比例失调,致使作物生长受限等问题。

2.1 增施生物质有机肥源,改善土壤耕性

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发酵产生的物质,生物质具有可再生性,且污染低、广泛分布性、资源丰富、呈碳中性的特点。在烟叶生产上拔除的杂草和烟草秸秆等废弃物含有非常丰富的生物质,经过高温无氧反应后炭化而成生物质炭,能够消除土壤环境的一些污染,且这种生物质炭具有多孔性质,可以提高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吸水性,利于养分储存,促进植株根系生产发育,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现阶段福建烟区土壤培育取得较大成效的技术有:石灰稻草回田溶田、客土改沙,有效改善了烟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pH值。比如龙岩烟区全面采购牛粪作为有机肥,漳平开发菌渣有机肥等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菌群,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的目的,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使自然资源得以良性循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变废为宝。

2.2 开展合理轮作,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烟叶长期连作为病原菌提供有利的繁殖环境。烟草很多病原物可在土壤或烟株残余物中存活2~3年甚至更长时间。连作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需要增加化学农药投入;由于连作,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土壤养分严重失调,微量元素含量逐年降低。长期连作需施用大量的肥料才能满足烟草正常生长,但产出的烟叶质量差。研究表明水旱轮作是目前最好的耕作模式,例如水稻与烟叶的轮作,还可以开展烟田套种绿肥等方式,推广“烟—草—畜—沼”生态循环模式,以及“烟—粮”“烟—菜”、“烟—蒜”和“烟—高粱”等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

2.3 开展绿色防控,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绿色防控是2012年以来全国普通推广的一种防治病害的手段,它是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害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绿色防控技术符合我国提出的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路径,是促进农业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如烟区利用蚜茧蜂防治蚜虫,不仅有效防治蚜虫,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烟草生产上蚜虫病害四季均可发生,种类多、繁殖快、危害重,烟蚜不仅通过取食直接危害烟叶,而且可以传播上百种危害植物的病毒,是烤烟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蚜虫在2月至3月迁飞,龙岩、三明均监测到蚜虫迁飞现象,其中永安日均每皿诱蚜量2.5头,最高达9头;永定、上杭测报点日均诱蚜量5.9头,最高达30头。烟区采集迁飞有翅蚜进行带毒检测,上杭、永定、邵武、浦城、宁化、泰宁的样品均检测出马铃薯Y病毒,带毒率100%。传统治疗烟蚜病害依靠农药防蚜,但若操作不规范会造成毁灭性破坏,不仅造成土壤污染,同时也使得烟草生产受影响。为此福建烟区利用天敌以虫治虫,2014~2017年在烤烟上累计释放烟蚜茧蜂12.34万hm2,2017年实现烟区全覆盖,4年累计减少烤烟防蚜用药56.17 t。

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和产业层面4个方面,福建烟区建立“三虫三病”(蚜虫、烟青虫、斜纹夜蛾、地老虎、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野火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土壤农残,从而实现烟区土壤保育。

2.4 实行烟田生态治理,回收残留地膜

地膜在烟草的使用上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烟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004年地膜使用率已达100%。但是由于烟农对地膜残留危害没有重视,导致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仅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土壤板结,也给大量有害微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导致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地膜不易分解,降解周期达几百年以上,不仅长期影响烟草产量,而且对土壤造成永久性破坏。在残留地膜田块播种,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10]。

2016年全国烟叶工作电视会议提出全面开展烟用地膜回收工作,福建采取“烟农+公司+工厂”的模式,涵盖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面回收烟用农膜,极大改善了烟区生态环境和植烟土壤环境。例如,龙岩创新“六个一的回收模式”收集烟田残膜809.6 t,回收废旧地膜共3962.9 t,折合新膜792.58 t(旧膜与新膜按照1∶5计算),回收面积实现100%,回收量达97.9%。龙岩市地膜回收解决了烟草地膜残留问题,根本上防治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实现烟叶种植的长期稳定发展。

3 展望

良好土壤环境保证烟叶正常生长,减少烟叶刺激性、杂气残留,改善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福建近幾年提出绿色生态型农业,烟草农业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必须解决好植烟土壤存在的问题,在烟草农业未来的发展上要突破技术限制,走绿色生态型农业,科学规范种植,提高烟叶产量、质量,落实土壤保育和绿色防控的综合措施,贯彻落实国家烟草局提出的土壤保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全面开展土壤保育技术考核。加强烟叶生产技术到位率考核,将烟叶产区目标考核权重向烟叶生产过程倾斜,考核项目包含土壤改良、前茬作物调整、烟地深翻深耕和有机肥推广应用等。同时在烟农签订烟叶种植合同环节,严格核实烟农有机肥施用量,对于不施用有机肥或施用有机肥数量不达标的烟农不予签订烟叶种植合同。

(2)持续推广绿肥种植。绿肥还田有效增加植烟土壤酶活性,提高了植烟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利用冬季农闲田或者茬口空档期种植绿肥,就地翻耕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3)探索多种土壤改良方式。如研发推广微生物菌剂、秸秆及生石灰还田、蚯蚓养殖还田,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pH值。

(4)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控药减量。农药实施源头控制,强化农业控病措施,精准施药,推广生物源农药和助效剂,提升施药机械化水平,减控农药。

(5)根据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和烟叶质量评价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烟叶施肥建议,改良烟叶肥料配方,划分施肥档次,制定差异化施肥方案,切实做好精准施肥。定制生产专用肥,按照已优化肥料配方,定制化生产供应专用复合肥,实现烟用肥料“产—供—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瞿永生.我国烤烟主产区烟叶质量评价与质量区划的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2]王闯,符云鹏,艾永峰.土壤特性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62-863.

[3]黄燕翔,刘淑欣,熊德中,等.福建烟区土壤条件与烤烟品质的关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5,24(2):201-204.

[4]赵其国,周炳中,杨浩.江苏省环境质量与农业安全问题研究[J].土壤,2002,1(1):1-8.

[5]王利.宁夏南部山区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J].农业工程,2014,4(4):66-69,47.

[6]倪海军.烟草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7]李春英,张仁椒,刘泓,等.福建烟区土壤肥力状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62-265.

[8]钟珍梅,杨冬雪,黄勤楼,等.福建省土壤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来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51-53.

[9]罗茜.不同轮作方式与种植年限对植烟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5.

[10]高宁,刘喜平.土壤污染中残膜回收及包衣种子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6):39-40.

(责任编辑:刘新永)

猜你喜欢
土壤肥力福建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总目录(下)
将废变为宝增产又环保
云南干热河谷葡萄园土壤肥力特征与初步评价
甘孜州酿酒葡萄产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施肥建议
衡阳烟区植烟土壤保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基于指数和法下的青阳县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分析
在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