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艺术风格在时代发展中的定位

2018-09-10 02:37王紫楠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旗袍民国

王紫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风格的定义

风格可以说是对艺术品的一种分类办法,它是人造的,公众的、社会的。引用一下迈耶夏皮罗对“风格”的定义:“在个人或者群体艺术中,风格意味着不变的形式,有时候意味着不变的元素、特性和表现。风格首先是一个形式系统,一种风格的描述是指艺术的三个方面:形式元素或者动机、形式关系、特性。”即风格与如何表达有关。[2]而“如何表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反馈。毕加索之所以画出带有强烈“风格”的画,背后自有其背景,但在中国不存在那样一个时期,或者说中国的这个时期没有相近的文化做背景,所以在同时期的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作品。又比如非洲部落的图腾,那些在他们眼里就是美的,他们的艺术家会根据特有的“非洲风情”来创作,但有人看见画上都是抹的鬼一样的黑人,就不愿意看了,相反,维纳斯这种符合他审美的白人女神会轻易获得这些人的好感。

二、“民国风”服饰所在的时代内涵

艺术史中一些常用的形容风格的词汇,如: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义、新艺术风格等,这些形容词汇是根据不同的原则来支配的:有时候他们来自同一个时期,有时候他们源于同一个政治背景中,有的源于一些形式特征等。 就如当下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民国风”。前几年一组北京大学毕业生们穿着不同款式旗袍在校园里拍的毕业留影在网络上颇具人气,很多人看到这样的照片都会提及“民国风”。那么为什么旗袍这种服装艺术风格会被人们称为“民国风”呢?

民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文化相互交错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潮也兴起,各种思潮之间相互传播。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导致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服饰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民国时期的服饰从整体上摆脱了古典服饰的束缚,服饰的特点也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女装从清朝时期的封闭、臃肿、变得简单、大方、得体、追求更多的美感。旗袍是一个很好例的子,民国以后女子们开始追求的是“曲线美”和“时尚美”,人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旗袍流行于中国大地,旗袍原是满族妇女的服装。旗袍是上身宽大、平直,下长到脚踝,领、襟、袖等各个边缘都滚有宽阔的花边。而民国政府成立后旗袍改变了以往的宽大、平直和臃长,这时的旗袍长度变短了,腰身也收紧了,袖口也变小了。而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甚至到了膝盖。年轻的女子们很自然地露出了她们修长的美腿,充满着青春的气息。20世纪30年代之后,旗袍的花样是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在上海还掀起了一场“旗袍花边的运动”旗袍的领上点缀着花边、肩上嵌套着花瓣,这又是一种新的时尚新的潮流。滚边不像以前那么宽了,就如张爱玲女士所言:“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有时候长衫非常流行、有时候短衫风靡一时。袖口缩短仅仅到肩下二三寸,腰身紧的可以达到让人们难以呼吸,吸着气才可以扣上纽扣。[1]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时旗袍的款式旧趋于取消袖子,缩短了旗袍的长度和减低了旗袍的领高。并且省去了繁琐的装饰。使旗袍变得更加合身、轻便,在传统的旗袍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时期的旗袍变得与传统的旗袍相比没有多大的相同之处了,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旗袍是一种西化的服装。西化旗袍的诞生,使中华的女子们秀美的身段完全的展现出来,风姿非常的迷人。直到今天,旗袍也是东方女性钟爱的服饰,依然体现出美与时代的流露。

三、风格在时代发展中的定位

旗袍作为早时原本满族文化和审美的结晶,传承延续,到后来随时代变革,新思想进入,跟随人们审美和意识的变化而一再“进化”,最终在民国时期成为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产物,同时也是“民国风”这么名词最具代表的事物之一。一路走来,不难发掘,通过对旗袍风格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随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变革,人们精神文化审美要求的转变,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这些特定艺术风格而展开研究的,同时,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产物往往也是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具象体现。而如今人们对风格的划分与研究也从未停止过。由此看来,风格在当前仍被普遍适用。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旗袍民国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我来说说旗袍美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旗袍找不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