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消费视角的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18-09-10 07:22王晓芳
环球市场 2018年26期
关键词:建设研究居民消费西藏

王晓芳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现代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张“安全兜底网”,其体系建设的完备性与否,直接关乎民生福祉水平的高低、关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世界各国以往的相关经验与教训表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实施绝非易事。本文以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居民消费为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对如何构建完备的、具有西藏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作相关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为今后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贡献应有力量。

关键词:居民消费;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建国伊始至开启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其本质是国家保障,这一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转型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开始逐渐完善并逐步形成了相关的社保体系制度。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生活质量低、非典型性城乡二元结构且差距悬殊,一直都是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点、难点、痛点。加之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又是多方面,因此本文以居民消费为研究视角,试图对西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出探析,以期对今后西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所裨益。

西藏自治区自1965年成立以来,其社会保障体系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但由于西藏独特的农业与牧业兼具、农牧业相结合的地域经济特质,西藏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如制度碎片化、体系建设不完备以及居民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

一、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51年-1958年):传统的社会救助阶段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1958年的这一段时期内,西藏自治区还没有形成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具有相对完整的传统社会救助体系,即政府对民众施行的救助措施、僧团提供的互助活动以及民间组织进行的互济行为。

缘于西藏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在西藏的农村地区形成了独具西藏特色的农区、牧区以及半农半牧区。这一时期内西藏农牧区的社会保障形式以家庭的保障和社会的互助为主。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国家一单位保障阶段

1959年,西藏进行了群众性的民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铲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奴隶得以解放,并使得西藏的社会保障对象短时间内迅速激增。出现以国家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为这一时期内针对国家机关及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西藏国家机关及单位工作人员的医疗、养老、生育以及抚恤等进行保障;以单位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在西藏的农村地区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内农牧民的社会保障通过农业的生产合作组织得以实现,明确规定生产合作组织应对劳动力缺乏或丧失、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病、残、孤等予以适当安排与照顾,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起步与逐渐完善阶段

1978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在城市地区开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自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始步入正轨。随着我国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颁布与实施,以国家,单位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模式开始问题凸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匹配,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开始了社会保障改革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在部分社会群体之间的缺失引发和激化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显现,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完善形成了“倒逼”的现状。

(二)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1.西藏的人口及人民生活、消费现状

截止到2017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达到337.15万人,较2016年净增加6.61万人。全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04.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9%;农村人口2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9.1%。全区人口的出生率为16.00‰、死亡率4.95‰、自然增长率11.05‰。

2017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57元,较2016年增长13.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去年增长13.6%,达到103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去年增长10.3%,达到30671元。2017年,全区的居民人均支出较2016年增长10.7%,达到10320元。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较2016年增长10.2%,达到669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较2016年增长8.5%,达到21088元。在居民人均消费这一方面,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悬殊,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方面,全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较2016年整体上涨1.6‰其中:农村地区较上年上涨1.7%;城市地区较上年上涨1.6%。服务的价格方面,较2016年上涨了1.2%;消费品的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1.8%。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大类方面: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2%;衣着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2.3%;居住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1.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0.6%;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1.1%;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2.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消费价格较2016年上涨了0.4%。其中,食品烟酒类消费价格、衣着类消费价格、医疗保健类消费价格涨幅较大,分别达到了2%、2.3%和2.7%。商品零售价格方面,较2016年上涨了1.4%;农业生产资料價格方面,较2016年上涨了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方面,较2016年上涨了10%。在消费品的零售额方面,2017年全区乡村的消费品零售额较2016年增长了12.6%,达到85.3亿元;2017年按全区城镇的消费品零售额较2016年增长了14.2%,达到438.01亿元。

2.西藏的社会保障现状

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62.7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7.78万人;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9.64万人;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14.5万人;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6.3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为68.88万人。

据图1可以得知:2017年全区48.27%的人口参保了社会养老保险;5.27%的人口参保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79%的人口参保了工伤保险;7.8%的人口参保了生育保险;20.43%的人口参保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区社会保障参保率最高的为社会养老保险,其次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若社会中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较高、储蓄倾向较低”以及2017年全区11.05‰的自然增长率和4.95‰的死亡率可以推出,当前全区的老龄化趋势已开始显现,社会保障对消费的挤入效应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年人数偏少,全区的消费意愿较低,社会保障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显著,这也是未来的短板所在。

二、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贡献乏力

2017年,全区出生人口5.39万人,人口出生率16.00‰;全区死亡人口1.67万人,人口死亡率4.95‰。其中死亡人口较2016年减少0.02万人,死亡率由5.11‰降至4.95‰。2017年西藏自治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98%,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例和排名均较低。虽然按照现行的衡量标准西藏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西藏特殊的人口情况以及人口统计的样本数最少,西藏已在事实上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居民消费对西藏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大,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居于首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藏独特的旅游资源,外来消费贡献率占比较大。区内居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率则普遍较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加剧了民众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当社会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比例时,全社会的消费意愿将偏高,社会保障对消费的挤入效应明显。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中年群体势力孱弱,社会的消费意愿降低。当全区的人口结构在未来得到进一步优化后,西藏的消费主力力量将被大幅度削弱,届时社会保障对消费的挤入效应将显著减弱,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导致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贡献乏力。

(二)社会保障资金需求规模与实际供给不相匹配

为进一步消除地区之间的财政不均衡,我国实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以起到促进区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7年,西藏全区财政总收入为400亿元,但中央财政补贴规模却达到了惊人的1748亿元,政府转移支付是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37倍。

由于西藏对国家转移支付的高度依赖,使得其社会保障资金基本上均来自于中央转移支付的财政支持。同时,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西藏社会保障资金自给自足的能力,导致了西藏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较为单一,并进一步加剧了西藏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对匮乏性,限制了西藏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的企业社会保障费用缴纳主体中,仅有1%的企业职工为单位全额缴纳;77%的为职工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22%的为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西藏的社会保障资金在政府的整体支出比例中占比较小,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与全区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需求规模不相匹配。加之收入水平有限,许多民众将微薄的收入全部用于支撑家庭的基本生活,导致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区参保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需求。

(三)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藏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方面差异显著。西藏300多万的总人口中,超过80%的人口为农牧民,加之西藏农牧区的自然条件险恶、交通闭塞、信息鸿沟较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十分的传统和保守,对于新型社会保障的接受能力较差,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各类保障项目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显著。同时,西藏农村地区较低水平的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服务设施水平,也进一步加剧了西藏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相对滞后性、阻碍着全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根据2017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区48.27%的人口参保了社会养老保险,但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却是少之又少。其余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各类项目,除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以外参保率均在10%以内。由此可见,在西藏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大中年群体政策倾斜力度,以稳定消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藏自治区也不例外,正在努力适应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变化。作为社会转型中最基础、最根本变革的“国家一社会”模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当其冲,而消费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因此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中年群体,若该群体因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而降低消费意愿,经济发展仅仅靠老年群体的消费拉动,则社会经济发展将毫无可持续性而言。

为进一步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削弱中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挤出效应,我们必须加大对全区中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倾斜力度,以缓解其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意愿、有能力去消费,力求进一步促进和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释放消费动能。

(二)减少中央转移支付依赖,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

当前,西藏自治区对中央转移性支付的依赖程度过高,每年中央财政转移资金为全区整年财政收入的四倍有余,且中央转移性支付资金多流向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资金对中央财政的过度依赖,不仅不利于西藏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会进一步削弱西藏社会保障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社会保障事业关乎整个社会群体,只有经过全体社会主体、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社会保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正轨。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筹集渠道,将民间力量引入西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来,专注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一大批全民、全员参与的重大公益性项目,将力量更加侧重于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广大农牧民和困难群众带去更多的实惠和温暖,为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西藏的社会保障事业还处于碎片化阶段,很多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权责不明等一系列问题。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权力归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所有,具体落实则由地方政府承担责任,这在造成政策制定与执行相脱节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的社会保障公平失衡。拥有政策制定权限的政府极有可能出现所制定政策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给无权而有责的地方政府带来落实难的困境。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任务、执行上级政策,会不遗余力地运用一切手段去推行和运作,这便不可避免地造成城乡之间有失公允情形的发生。

为此,我们在建设和完善西藏社会保障体系时,應更多地关注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在推进西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必须真正做到厘清各级政府权责,祛除行政管制、加强和引入社会治理机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平性问题。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转移接续程序,打通城乡社会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使农牧区居民和城镇居民平等地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惠,最终实现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目的。

猜你喜欢
建设研究居民消费西藏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天上的西藏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神奇瑰丽的西藏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途径研究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