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古典诗词教学

2018-09-11 06:33天津市第四十八中学何维维
天津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典意境诗词

■天津市第四十八中学 何维维

古典诗词赏析一直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难点,而古典诗词的赏析贯穿整个中学语文学习的始终。由此可见,古典诗词的学习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诗词学习的重点还停留在读、背、默上,赏析诗词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加以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和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客观上成为学生学习诗歌的阻碍。那么,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学?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我认为,分析诗词意境是关键。何谓意境?首先,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情感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所营造出氛围的交融。要鉴赏古典诗词,就应该把握诗人的主观感情,就要从诗词所营造的氛围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一、用音乐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

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把音乐引入课堂,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更能契合诗词自身的特点。有些诗词本身就是歌,是用来唱的,极具节奏感和韵律感。所以,将音乐引入诗词教学中,为诗词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像律诗、绝句、古体诗、乐府诗等都能与音乐结合,词曲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诗人、词人本身也是音乐家,如嵇康、李龟年、姜夔等。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其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都是用语言描述音乐的佳作。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古典音乐来朗诵,通过节奏上的快慢缓急,让学生感受抽象的语言;也可以配流行音乐来学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元夕》等,由于传唱度极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唱诗、解诗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学生体悟诗词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跨越时空的界限,体验诗人的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一把“诗词瘾”。如果一时没有找到与所讲授诗词相契合的音乐怎么办?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巧妙地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经典的千古名句,从字面理解并不难,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呢?在讲授这两句诗词时,我给学生唱起了蒙古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的两句:“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优美的乐曲加上对大草原美景的想象,学生心中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百鸟儿齐飞翔”在感观上相通,从而将现实中的知识积累迁移到了诗句中。下课后,学生都在哼唱这首歌,欣慰之余,我深深地领悟了古人为什么不说“读诗”而说“吟诗”的道理。吟咏,本身就会给人以快乐之感。这样,“枯燥”的古诗词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感受到古诗词之美,而且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熏陶。

有些诗词被现代人重新编曲进行演唱,传唱度极高,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韦庄的《菩萨蛮》等,正因为古人对音律的研究入木三分,才使诗词在诵读中具有了音韵美,再配以音乐,更是锦上添花。将具有古典艺术风格的音乐配合古典诗词,真是相得益彰。教材中,有一首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表现了离别之情。在讲授这首词之前,我带领学生齐唱音乐课早已学唱过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曲极具感染力,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使学生事先有了情绪积淀。接下来,我朗诵《雨霖铃》,诗中的“长亭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对歌曲的表象理解迁移到了词作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用画作引领学生融入古典诗词的学习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成就时,就曾用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诗词不比文章,其字数极少,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古代诗词作者非常巧妙地把情感融于诗词之中。为了体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深刻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我们可以用画来配诗。王维的《山居秋暝》,由于作者本身诗画兼通,并且善于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在讲授这首诗时,我特意请美术教师根据诗句画了一幅山水画。诗的意象反映在画作中,层次很清晰。借助这幅画,我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雨后初晴,秋天的夜晚,明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山间泉水涨溢,清澈的泉水,流过石板,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而来;远处的莲叶在月光下颤动,原来是渔人荡舟水上……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指引,再加上视觉感官被调动,就会不由得人入画中,体悟自然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欣赏画作的直观感受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相通,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课前,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画成一幅画,彼此交流讨论,选出几幅佳作在课上与大家分享。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一幅边陲大漠的壮阔景象就浮现在眼前。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想象自己置身大漠之中。这时,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视觉与想象完美结合,胜过千言万语。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每首诗词都画成水彩画,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备课时,教师可以下载一些和诗句有关的图片,将其组合成幻灯片,或者针对诗中的经典名句将其制成动画。在讲读诗词时,教师可以适时调动学生进行画面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之中。在讲授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时,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诗词中描绘的想象组合成画,应该怎样构造?”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说,要有高山白云,还要有山岩峭壁,以示题目中的“望岳”二字;有的说,要有粗线条来显示巍峨的泰山和广袤无垠的齐鲁大地。这时,我把事先做好的幻灯片在屏幕上播放。有学生补充道,要体现夕阳西下归鸟入巢的动态画面。于是,我便加上夕阳下飞鸟归巢的动画。又有学生补充说,还要有远眺泰山的诗人形象,应该加上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杜甫形象。于是,我又将杜甫画像展示出来。这样,完整的画面便呈现出来了。此时,我把诗人当时的经历、心情一一道明,学生通过课上渲染的氛围,再结合个人的想象,就能理解诗人勇攀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补充说明诗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对诗歌主题的拓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历史引领学生深入古典诗词的学习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古典诗词本身就带有一个“古”字,自然与历史的关系紧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回溯历史是必要的。在诗词教学之前,我会沿着纵向的诗歌历史发展路线,从古老的《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演变过程,为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个时期、每个诗派的代表诗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诗人、词人都会放在历史背景下为学生加以介绍。所以,在随后的教学中,每个时期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学生们几乎脱口而出。强化训练时,见到熟悉诗人的生僻作品,学生也能够根据注释,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其当时的处境,这样一来,赏析诗词的大方向就不会偏离。将历史知识和诗词鉴赏融合在一起,是把握诗词意境的基本要求。学生通历史、明诗意、析诗情,将想象和联想融合,从而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美”的,我们就要以这样“音韵美、诗画美、史诗美”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感悟中华文化,加深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猜你喜欢
古典意境诗词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