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及其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2018-09-11 07:45
食品与药品 2018年1期
关键词:保健食品菌种益生菌

(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北京 100053)

自90年代初以来,形形色色的“益生菌”类保健品风靡了整个世界。“要健康长寿,必须保持肠道健康”,随着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被证明,益生菌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系列具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制品不断被开发出来,在食品市场上方兴未艾,在医药领域也备受关注。

1 益生菌的定义及概况

1.1 益生菌的定义

1965年Lilley和Stillwell首次提出益生菌(probiotics)的概念,把它定义为能刺激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另一种微生物物质[1];1989年,Roy Fuller把益生菌定义为“能够通过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的口服的活的微生物”[2]。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制定了《食物中益生菌健康及营养评价指南》[3],将益生菌重新定义为给予一定数量时能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全世界广泛使用。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食物摄入的活的微生物均为益生菌,益生菌应满足如下条件:(1)安全性(有食用经验);(2)来源于人体肠内菌群,能在肠内增殖;(3)经过培养、生产和贮藏,在使用前仍然保持存活和稳定;(4)能够耐受胃液、胆汁和胰酶的消化,维持活性;(5)能对人体发挥明显的有用效果[4]。

1.2 益生菌的种类及可用菌种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常用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1)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罗伊乳杆菌等);(2)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等);(3)革兰阳性球菌(如嗜热链球菌等)。

根据卫生部卫办监督发[2010]65号文及其后通过《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5]及《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6]的审评,现行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共38种,具体菌种名单见表1[7]。根据卫生部2011第25号公告及其后的补充公告,现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共7种,具体菌种名单见表2。按原SFDA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8]的规定,益生菌菌种必须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可利用其活菌、死菌及其代谢产物,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共10种,具体菌种名单见表3。

表1 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表2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

表3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

2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大体可概括为“保护、免疫、抑菌、平衡、营养[9]”。作用机制主要是:补充肠道有益菌,在肠黏膜上形成一层“膜菌群”增强体内屏障功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阻止致病菌的侵入及繁殖,调整肠道菌群;发酵糖类,产生醋酸及乳酸,促进肠蠕动,合成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激活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免疫能力;减少内毒素的来源。

2.1 增强免疫力

有益菌群在人体内长期寄居,与人体达成一种共生关系,促使机体产生能抗同类病原菌的抗体及一些有抑制作用的产物。益生菌最初的含义为了生命(for life)就是和抗生素(antibiotics)相对的。研究表明,益生菌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益生菌的活菌细胞、死细胞和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10]。

2.2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功能

益生菌能在体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平衡的微生态系统。益生菌进入肠道后,即在肠内进行繁殖,抑制病原菌和有害人体健康的细菌繁殖,从而起到预防感染,维持肠内菌群平衡的作用[11]。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益生菌占据消化道的定植位点后形成生物屏障来实现的。此外,肠道益生菌群还可通过与外来菌群对营养物质的竞争来抑制杂菌。

2.3 促进消化,通便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宿主消化酶的分泌和肠道的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预防便秘的发生。研究发现,益生菌在体内可产生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葡糖糖苷酶等,它们促进了营养物质特别是下消化道营养物质的消化[12]。

2.4 抗氧化,延缓衰老

嗜酸乳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可抑制肠内有害细菌产生的腐败物,延缓机体衰老过程。双歧杆菌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加速体内自由基的清除,从而减少自由基参与氧化反应所致的机体衰老[13]。

2.5 降低胆固醇,改善血脂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服用益生菌及其相关制品可减少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益生菌能吸附食物中的胆固醇,促使其向体外排泄;还能吸附肠内的胆汁酸,抑制肝的胆固醇合成或使胆固醇在血浆和肝脏中再分配,最终减少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另外,益生菌的胆盐水解酶活性能使胆盐结合态转变为脱合态,从而与胆固醇发生共沉淀,起到改善血脂的作用[14]。

此外,益生菌还有缓解乳糖不耐受症、抗感染、抗高血压、防癌和抗癌的作用等。

3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申报和审批状况

3.1 数量及构成

通过查询CFDA数据库并进行整理统计,得到已批准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129个(除注销批准文号的1个),不足已批准保健食品总数的1 %。多数为2005年后经SFDA或CFDA批准注册的产品,且主要是国产。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注册批准情况

3.2 功能分布

由于保健食品的产品功能声称发生过调整,且部分产品声称具有2个及以上的功能,同时原料中再加以一定的组方配伍,使得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有13种之多,频次总和(192)也大于产品数量(129)。但统计分析表明,较为集中的保健功能主要有3种: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和通便,所占比例超过85 %。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益生菌类批准注册保健食品功能分布

3.3 原料(菌种)使用情况

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菌种目前共有38种,实际注册批准产品的原料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中选用频次较高,其他可用于食品的菌种选用频次较低。主要菌种的使用频次情况见表6。在原料的配伍使用方面,由2种或2种以上的益生菌菌种配伍使用较为常见,另外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或通便功能的产品中,多见与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益生元类原料组合使用的情况。

表6 益生菌类批准注册保健食品原料使用菌种情况

3.4 北京市申报情况

2005~2016年,北京市受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共38个,其中新产品注册申请22个。2006年申请数量最多为6个,2014~2016年每年仅1个。申报产品的保健功能有3种: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和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功能。剂型分为片剂、硬胶囊剂、粉剂和口服液,粉剂最多。

4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及药品的区别

含益生菌类的普通食品一般为乳粉、酸奶、饮料等食品形态,益生菌类保健食品除具有类似的食品形态外,更多的采用了药品的剂型,加之所声称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功能和药品所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相近,极容易同益生菌类医疗制剂即药品相混淆。前两者属于大食品的范畴,所用的菌种名单需符合相关规定,保证长期食用安全,不得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由于三者在产品定位、原料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别,故产品的属性和作用也不同,见表7。

表7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及药品的区别

5 结语

有关益生菌保健功能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上市产品也有很多,但总体而言,国内益生菌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益生菌的保健作用研究尚不充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研发投入有待增加。同时,由于益生菌的功能效果具有菌株特异性,对菌种内新菌株的鉴定及功能和安全性研究应是新食品原料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方向[16]。

随着对益生菌认识的不断完善,益生菌类制品已不再强调一定是活菌,可以是死亡细胞甚至是代谢产物。但在保健食品中,虽然没有必要强调活菌量,但一定要建立一个可检测的功能性或标志性成分指标[17]。另外,由于可用益生菌菌种的不同以及剂型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药品三者在研究开发上应有明确的定位,在管理上也应当有所区别。

合生元即益生菌和益生元并用,益生元可通过选择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益生菌在体内生长或代谢,促进益生菌竞争性成为优势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使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保持平衡,预防和改善便秘和腹泻,提高免疫力,保持人体健康[18]。此类保健食品在含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中占有相当比例,也是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发展的一大趋势。相信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及益生菌对人体保健作用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研发和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猜你喜欢
保健食品菌种益生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25种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UPLC-DAD快速筛查
最适合胖人去脂减肥的保健食品
直销保健食品业务迎来利好环境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
保健食品或可探索“审批+备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