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

2018-09-11 20:51刘寒雁何青颖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商南亚云南

刘寒雁 何青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商,强调彼此尊重各国的利益,求同存异、相互信任;共建,强调在广阔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多方主體积极参与、精诚合作、各取所长;共享,强调互利共赢,让“一带一路”建设惠及各国人民、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更公平的福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研究证明,“一带一路”规划实施后,云南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云南教育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日趋重要。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视域下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要求云南教育积极回应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民生工程建设需求,大力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求云南教育及时解答周边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教育“缺口”问题,以职业教育为支点,大力培养区域共同发展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加快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是有效解决南亚东南亚区域产业升级与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互联互通项目推进与合作平台不够等矛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公共外交、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深化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区域产能布局、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凸显云南区域性辐射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教育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保障。目前,“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建设”是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大关键支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配合三大支撑建设,深度推进云南教育与产能输出相配套、与建设项目相融合,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南亚东南亚是中国教育“走出去”成功率较高的热点地区,也是云南教育科技影响力较强的重点地区。伴随着互联互通项目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境外办学或跨境办学的时机正在成熟,云南教育更好服务中国技术、中国投资和中国援外项目的环境正在形成。目前,周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普遍低于云南,学校发展缓慢,学生就业困难,对高质量职业教育有着旺盛的需求。截至2016年底,云南有高职院校41所,在校生25.5万人;有中职学校410所,在校生61.8万人;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 334所,在校生437.7万人,从中职、高职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成型。近年来,云南以输出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为主,在农业、新能源、生物资源开发、畜禽和水产养殖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合作示范项目,形成了职业教育全面服务区域一体化的良好氛围。2017年,由云南民族大学等14所高校组成的“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在昆明启动,标志着云南教育主动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行动进入资源整合新阶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发挥地缘优势和教育特色,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云南教育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云南教育服务和融入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领会“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深入领会“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想精髓,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要求,应该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为指南,在合作机制、合作角色、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合作重点、合作目标6个层面实现创新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为产能输出配套人力资本“助推器”的建设预期。

在合作机制上,要实现由松散型向系统化转变。有效解决因缺乏协同推进意识和整体推进方案而出现的恶性竞争、无序布点、低效率运作等问题。一要从全局高度,加强统筹规划,构建统筹管理机制;二要从区域共同体高度,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综合服务机制;三要从一体化高度,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合作机制。并与产能输出相结合进行资源配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

在合作角色上,要实现由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积极对接周边国家的教育需求与制度政策,主动担当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主导者的角色。一要坚持分层分类原则,打造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二要坚持共赢共建原则,打造区域一体化职业教育合作体系;三要坚持引领发展原则,打造以云南为核心区的教育引领格局。

在合作主体上,要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官民并举转变。主动面对与各国教育发展规划衔接不够、机构互动层次偏低、资源融通水平有限的现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不断提高民间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一要发挥好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并配合“五网工程”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二要发挥好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以基础条件较好的孔子学院、华文学校和对象国合作院校等为支点,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境外办学试点;三要发挥好周边国家政府的作用,积极推进周边各国在青年就业培训等共同关心领域加强务实合作。

在合作模式上,要实现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合理设计教育供给与当地需求相匹配的建设方案,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要针对不同的国情制定适合不同国家的合作策略;二要针对“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行业主导型、自愿联盟型、中介主导型”五大境外办学模式,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配套政策和推进方案;三要针对较发达国家(地区)和对象国本土优质教育机构已在区域内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实情,创新模式,主动出击,填补空白,积极争取占据主导地位。

在合作重点上,要实现由民心工程向民心民生并重转变。科学应对民心民生并重的发展需求,明确现阶段建设的重点。一要集中有限资金,大量培养互联互通建设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要聚焦产能输出,加快配套跨境园区和中方境外经济园区的职业学校建设;三要集聚各方合力,以国门学校跨境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推动人才的跨境流动和技术的跨境转移。

在合作目标上,要实现由短期成效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着力突破效率低、格局小的困境,构建长效机制。一要强化本土化策略,以对象国本土人才培养为重点,支持学校(机构)境外办学;二要强化中长期发展目标,配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济合作区和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打造跨境教育与跨境产能绑定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格局;三要强化国际组织合作,提升云南在区域教育治理中的发言权,形成以云南学校(机构)为主体的教育合作格局。尤其要通过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职业教育技能鉴定标准、工程技术标准、就业市场从业标准以及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参照框架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等,大力输出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技术服务和职业教育品牌。

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进入21世纪后,在满足本土教育需求的前提下,在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基于奈特(Knight Jane)提出的教育中枢理论,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重构境内外教育资源体系,启动实施“教育中枢战略”(Education Hub Strategy),全面提升本地在区域经济社会架构中的地位和竞争实力。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突出服务大局,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要突出脱贫攻坚,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要突出质量核心,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突出扩大开放,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心;要突出问题导向,启动新一轮试点试验,形成中央决策部署与地方实践探索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因此,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宏观部署、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以及配套的支持政策和专项经费,还需要有关部门和教育智库,在命运共同体大任务框架内,充分借鉴马来西亚、卡塔尔、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施“教育中枢战略”的经验,为系统输出中国教育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

一要搭建好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平台。建立教育智库等研究平台,深入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别研究和职业教育专题研究,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配套措施;建立南亚东南亚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倡议并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项目监督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二要配合好中国产能輸出节奏。配合区域“五网”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配合区域劳动力就业需求,探索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配合区域产业升级趋势,探索建立境内、跨境、境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三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利用境外办学机构的基础条件和云南学校(机构)的无形资产,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和海外华人华侨、校友会等筹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办学风险,提高办学效率;利用企业已有的培训中心和教学设施,以中国产能输出聚集核心区为重点,探索建立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利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园和技术转移孵化中心的力度。

猜你喜欢
共商南亚云南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规则完善与创新
文化建设小窗口 家校育人大舞台
《南亚》教学设计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探究五七炮进七兵VS屏风马7卒新变
云南艺术学院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