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实践“四四五”精准扶贫模式

2018-09-11 20:51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彝良海子贫困户

云南民族大学精准帮扶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中沟村7个贫困自然村309户1 115人。彝良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海子镇是一个典型的彝良山区农业贫困镇,其下辖的中沟行政村经济长期处于全镇的中下游。2017年,学校在坚决完成中沟村精准扶贫任务的同时,实践探索了精准扶贫“四四五”工作模式,效果较好,并获得“2016年昭通市挂钩帮扶和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一、筑牢“四个共同”理念,打造帮扶双方命运共同体

(一)价值共同理念。从校领导班子到中层干部,从动员、走访、谝访、调研、推进、建档立卡、“一村一策”制定、扶贫项目会商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高度重视,全员全程参与。全校195名帮扶干部主动与贫困户沟通联系,共同坚定如期实现小康的信心,形成了平等、和谐的共同价值观念。

(二)责任共同理念。主要发挥4项作用:第一,通过驻村扶贫,提高扶贫对象收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第二,推动产业研发成果转化,挖掘贫困地区产业潜力;第三,开展教育扶贫,从根本上激发内生动力;第四,派出科技人才,支持和参与地方具体扶贫攻坚行动。这离不开地方与学校的责任共同,离不开学校与群众的责任共同,离不开学院和部门的责任共同,离不开国家、省、市、县等部门帮扶项目的责任共同。

(三)利益共同理念。一改以往只“给钱给物”的方式,通过入股和基地+农户的方式,使帮扶对象和种养殖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既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也为高校自身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四)发展共同理念。成立扶贫开发大数据中心和扶贫开发研究院,实现“双一流”建设与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同时,将贫困户脱贫、当地经济发展纳入到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形成发展共同。

二、聚焦“四个扶持”目标,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一)大力扶“志”,带领群众转变观念寻出路。紧盯“意识贫困”“思路贫困”和“志气贫困”,采取3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一包一帮三挂一”的方式,激励群众脱贫信心。第二项措施,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制定脱贫计划、推落实帮扶项目,支持群众脱贫致富。第三项措施,开展致富能手培训,安排外出学习考察、帮助干部群众换思想、立信心、扶志气。

(二)着力扶“智”,教育扶贫固本培元铸长效。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彝良县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智力帮扶工作。在海子镇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每年为海子镇培训30名村干部和致富能手;两年内对中沟小学全体教师和海子中学全体教师轮训一遍,将县级教师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每年在彝良县招录专升本和少数民族预科生,定向招收彝良籍苗族和彝族学生;学校附中帮助彝良县开办一个高中班;为海子镇资助教学物资,组织企业捐赠电脑、网络设备及部分现金;筹资为中沟村小学修建了“民大路”和“上学桥”,为学生入学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鼎力扶“资”,项目支持产业增收聚民心。2017年,直接投入资金300余萬元,协调引进资金176万元。着力打造“养好一头牛、喂好一只鸡、种好两棵树(花椒和核桃)、多种特色农业做补充”的产业格局,为贫困户增加经济收益60万余元。正在建设中的蛋鸡养殖基地,已到位资金304.5万元,预计将给273贫困户每年带来600至1 000元收入。

(四)聚力扶“治”,多措并举扭转治理能力不足。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作,举办彝良县少数民族、非党、妇女、年轻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和科技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培养基层干部队伍。派出百名处级干部深入昭通彝良县海子镇扶贫挂钩点向农户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精准帮扶农户牢记艰苦奋斗历史”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

三、突出“五个结合”特点,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精准扶贫与产业扶持相结合。致力于建设中沟村种养殖基地,肉牛养殖示范点集中养殖规模预计达到500头以上;由学校民族医药学院对天麻的药用价值和深加工进行研究,把天麻加工的高端链留在彝良。针对海子镇境内大部分核桃不挂果的问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调研,由学校支持解决经费。

(二)精准扶贫与扶贫数据分析相结合。成立扶贫开发大数据中心,开展扶贫政策解读、数据分析研究、第三方评估、国际减贫合作。2017年8月,派出27位教师、202位学生作为第三方评估力量,参与全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质量考评工作,考核报告报省委、省政府。同时,将中沟村贫困数据载入系统,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学术研讨会,全国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扶贫一线干部共计260人,积极为我省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三)精准扶贫与资政建言相结合。派专家学者到彝良进行田野调查,帮扶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助推产业发展升级。扶贫工作队的5位博士,4位副教授,精心撰写了精准扶贫咨询报告,为全省精准扶贫工作贡献民大智慧。2017年发表扶贫文章10余篇,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2项。

(四)精准扶贫与市场创新相结合。正在建立“学校+县镇+销售企业+基地”的协调机制,推行种养殖基地股份合作新模式。为贫困户出部分资金支持,使得帮扶对象具有三重身份,既是基地股东,也是基地工人,同时是基地供应商。

(五)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在海子镇建立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在对学校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同时,帮助提升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践行“两联系一共建双推进”,与中沟村4个村支部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联系农村党员70名;选派中央马工程教材组首席专家、全国教指委委员张建国教授到海子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座。同时,筹集帮助修建了中沟村文化活动广场,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彝良海子贫困户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真正的挚友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真心做事 卓然自立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彝良印象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