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2018-09-12 07:08侯冠群鲁明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一气循行经文

侯冠群,鲁明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灵枢悬解》言:“营卫者,经络之气血,气行脉外为卫,血行脉中曰营。”《医宗金鉴》又云:“卫即气中之剽悍者也,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此言营卫与气血是体用关系。然亦有医家认为,营卫属于气的范畴,不可以气血论之[1],营卫与气血的关系仍未达成统一的观点。营卫与气血究竟有何渊源?是体用关系还是不可相互关联?营卫概念源于《内经》,故笔者将从《内经》经文入手以期厘清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1 营卫气血比较的前提是一气分阴阳

在《内经》中,阴阳常因参照标准不同而使阴阳所指含义不同。以气一元论角度分析,基于一气之用不同所分的阴阳既可为营卫又可为气血。

将一气按循行之用分阴阳,则偏聚偏行脉中者为营,营为阴;偏散偏行脉外者为卫,卫为阳。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载:“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即以循行时气在脉之内外角度论营卫的概念。

《素问·调经论》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老者之气血衰”,由此可知“气血”乃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其在体内盛衰变化影响人之生老病死。

营卫是一气因循行之用划分而得名,而气血是论一气构成之别。因此讨论营卫与气血的关系实际上是在一气分阴阳之后两个不同应用体系之下的比较,既然是两个系统当然就有各自系统的应用范围。

2 《内经》中营卫气血应用之别

当然亦有描述营卫虚实之说,但相对较少。而“气”与“血”文字本意皆为名词。《内经》经文中对“气血”“血气”的描述多言其盛衰多少,而少以“通”立论,如“气血多少”“气血皆少”“气血俱不足”“气血盛”“气血多”“气血虚”,或“血气皆尽”“血气竭枯”“血气盛”“血气减”“血气强”等,说明在对气与血的描述上多强调其有余不足。

由以上相关经文描述可知,在经文中言营卫多以论其顺逆之行,强调人气的循行之用,而论气血多言其盛衰,旨在强调人气之体的多少。可见,营卫与气血所应用的语境多有不同,各有其所指向,此为营卫气血应用之别。

3 《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经文中亦常以气血代营卫。如《灵枢·决气》中以气代卫:“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而《灵枢·本脏》在描述营卫功能时以血代营:“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接着经文又言“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即以血代营,二者相互指代,可见营卫与气血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么营卫与气血究竟是什么关系?从气血生成上看,《灵枢·痈疽》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知上焦所出之气,行卫气之能;中焦所出之气,可以化血,行营气之功。营卫二气因其用而为名,故“上焦出气”即指卫气之体,“中焦出气”即为营气之体,上中二焦所出最终为气与血耳。此亦《灵枢·玉版》曰:“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经隧是气血所行之道路。气血亦可言其行、言其动,然其行其动皆包含于营卫循行之中。故气血行于经隧正与营卫行于经络相合。由此可知,医家常言营卫与气血为体用关系的原因在此。营卫为气血之用,气血为营卫之体。

然血不能完全等同营气之体,二者略有差别。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载:“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可知营卫之气皆属水谷精微之气,而血则称为神气。血是由一气所分的营气经心肺化赤作用而生成,故言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即血亦属于气,与精气相比可称为神气。同类为气,但并不可完全等同。营气多以化血的形式行于脉中,而运行于脉中的营气之体不只是脉中之血,亦有不化血而循行于脉中的部分。血所行的功能可以称营,营气多以化为血的形式而营周不休,故亦可以血概营气之体。营与血亦可称为体用关系。循行之血可名营气,营气循行脉内之体多为血,故医家[2]多言血为营气之体,而常有营血之称。

由上可知,营卫与气血确为体用关系,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之,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故经文中从体而论则称之调和气血,从循行而论则为通调营卫,也即张仲景所言的调和营卫。另从内外关系来看,气血所生在脏腑,营卫之行在经络,二者内外相贯,体用为一。

4 营卫气血体用关系的应用

若营卫与气血是体用关系,亦可解释“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营卫生会》)中的“清”“浊”之意。经文所论正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从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这样此处就不像医家所认为的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推断的“清为阳,浊为阴”相悖了[3],首先两篇所指清浊的含义是不同的。后者是从气的升降之性而论清浊阴阳,轻清者上升,其性属阳为天,重浊者下降,其性属阴为地,是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可知在不同的语境下,阴阳清浊皆所指无定在,当从其所在语境中进行具体分析。

将人之气按气血层次分则营多化血,以血的形式存在脉中,卫多以气的形式散于脉外,故经文中常将营卫与血气二者连用,有“营卫血气”“荣卫血气”“营血”“卫气”之说。营多以血的形式体现,而卫则多以气的状态展示。阴者为营,多以血的形式存在脉内,故有营阴、营血之谓;阳者为卫,多以气的形式散于脉外,故有卫阳、阳气之谓。

运用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可以解释用方药调经络营卫的原因,即通过调脏腑之气血以调营卫;针灸经络可以通调营卫,即是调脏腑之气血,二者关系在医理上广泛应用,这里不一一举例。

5 结语

由上可知,若将营卫之体按气血分,则营之体可以血概言,聚于脉中,循经而行,内注脏腑,外荣四末;卫之体可以气概之,散于脉外,不循经行,外濡腠理,内溉脏腑。因此,可言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其体用关系虽隐藏在经文背后,可营卫与气血据应用的需要常常相互转换,体现于经文,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一气循行经文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下雨
经文
下 雨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圣经》经文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