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春壶》的精神韵味

2018-09-13 05:34王洪盘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宜兴艺人紫砂

王洪盘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在北宋因茶而起,在明代以质佳、实用而兴,在清代由器美、技绝而深入人心,并得以广泛传播,现今紫砂艺术的繁荣就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自古以来,宜兴紫砂,冠绝一时,文人墨客,情有独钟。宋代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咏叹:“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都对紫砂茶器推崇备至。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然成风,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紫砂艺术在多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明代的“淳朴古雅”到清代的“华丽竞艳”,到近代的“简练大方”和现代的“百品竞新”,其领军人物的艺术风格也是精彩纷呈,各领风骚,也正是他们为代表的紫砂艺人不断开拓创新,使紫砂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把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细致梳理各个时期的紫砂名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紫砂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以启迪,使我们在师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师古而不泥古,虽变于古而远于古”。

宜供春壶“道法自然”形成了中国艺术含蓄,隐秀,意在言外和传神为主,形神兼备的特色。供春用写意的慧眼来看物象,用生动的造型激发情思,用质朴的气质创造意境,用精炼的手法追求达意。其艺术感染力超越了视觉,通过形和意直达心灵。

供春壶的造型是紫砂造型中出现的最早的抽象造型,制作上随意性也是最高的。但这随意性也是建立在最严谨的法度空间上。它强调造型整体比例的合理性,每一个局部的任意“放荡”、 表面每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块面、每一个文饰的布局、每一根线的粗细、嘴、把、壶体等无所不在的变。

《供春壶》

因此供春壶绝对不是一把随随便便信手就捏的造型!在技法上,要看制作者对形的把握功底。以及每一个局部变化的连贯性,传统造型的紫砂壶,嘴把的造型气息要“贯穿”,供春壶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不但嘴、把形的气息要“贯穿”,而且在细微的局部变化上它强调也需要变化。在壶的主面上也一样,文饰形成的块面,或阴或阳,凹凸有致,纹线的粗细、刚柔等。

供春壶,不仅仅是形式的自由,更是因为它显示的人文精神。原始,朴实的外在形象那就是一种安静的、内敛的、富有“禅意”意境。供春在追求一种融合,既保持作品强烈的造型自然感,同时又着力避免造型内容的空洞化,通过造型来引伸出造型以外的某些内涵,使供春壶承载超越视觉内容的精神意义,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共同载体。

作为紫砂艺人也要讲究个人风格和创新,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紫砂艺人创造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一个紫砂艺人关键在于要有独到的创新,对紫砂陶艺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审美文化和紫砂文化的要求。创新与传统是对立的统一,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对传统有所突破才算得上创新。而某一创新能获得肯定和承认,便是创新的更高意义或价值,使传统有活力并得以推进和延续。

发展中国传统紫砂陶艺,继承与创新符合规律,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制作的供春壶(树瘿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如壶嘴,明代的供春壶是独孔,出水口有点向下。我改成了网孔和网球孔,出水口略微向上调整,使壶倒出的茶汤更加干净、清亮,出水更加流畅,适应当今饮茶的习惯,而外表也不失传统的肌理和粗犷。

阳羡溪头五色土,千万年提炼的精华,淬炼出这把壶,不得不说有其价值。笔者精挑细选,全手工出炉的《供春壶》,可以说集聚天地灵气,它由内而外流露的气韵,既是艺术的高深境界,更是清晰而不染世俗的精神空间。把玩《供春壶》,天地神韵益身心,宝气十足。

猜你喜欢
宜兴艺人紫砂
宜兴釉陶
刘少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