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电影”产业融合的现状与路径选择

2018-09-13 01:33尤双
体育时空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消费结构

尤双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60-02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根据中国体育电影的现状,结合产业融合的规律与特征,本文对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逐渐兴起发展,体育带有一定程度的娱乐属性,体育产业是以体育项目为实体进行开发的,容易与其他娱乐产业想结合。体育电影是体育产业和电影产业融合的创新之举,合理发展可以带来新兴市场的繁荣,落实“体育+”的战略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格局,带来体育消费和电影消费的双赢。

关键词 体育电影 产业融合 消费结构

“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扩容体育服务及其相关产品服务业的可行路径,当下“体育+旅游”、“体育+娱乐”、“体育+互联网”等产业融合模式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看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合理优化等因素是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体育+电影”的新兴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逐渐发展形成,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育+电影”的产业融合现状剖析

体育电影,指以各类体育运动以及反映体育工作者的生活为题材的影片。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电影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和心酸,有可能将电影迷转化为体育迷,进而增加潜在的消费群体等。但从电影界的角度来看,体育电影是多类题材中的一种,带给创作者的难度是影响体育电影发展的桎梏,若良好的解决以下问题,“体育+电影”的融合势必会带来双向的赢利。

(一)体育电影创作数量少,市场开发度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自1965年至今,我国体育电影的总量不过百部,且精品屈指可数。经典影片多以团体项目为主,如足球、排球、篮球,而电影创作者还未被体育小众项目所完全吸引,仅有几部影片产出,如《破风》、《翻滚吧!阿信》、《激战》这些体育电影触及了小众项目,并成功在银幕上呈现出来,但是票房惨淡,单部电影的票房仅在600万至1.3亿元之间。由此可见,体育电影的市场较喜剧电影、爱情电影来讲有很大的劣势。上述三部体育电影均出自香港与台湾的导演之手,可见一般的是,大陆导演对拍摄体育类电影的热情度不高,体育电影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机遇没有被真正的撬动。

(二)拍攝困难多,实际耗费成本较大

体育电影是以某项体育运动为故事背景进行拍摄的,它势必会需要一些特殊的道具,比如专业的训练场地、高精尖的拍摄器材。除此之外,还需要较其他影片来讲更大成本的Am费用,如演员的训练成本、时间成本、受伤后的治疗费用等。体育电影不同于武侠片可以用特效进行渲染,它是从人体可承受压力的最大程度出发,展现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若使用特效手段达到训练效果,影片呈现的效果大打折。

(三)电影演员选择困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鉴于体育电影的特殊性而言,选角成为电影能否顺利开拍的先决条件。导演在挑选演员的过程中,会经历信息不对称、博弈的环节。在拍摄体育电影的过程中,为了表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导演会要求演员在正式拍摄前进行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生活体验。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很多演员的幕后团队担心其安全、预期票房收益达不到预期数值、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较大等因素,不会选择体育电影。一些愿意拍摄的演员可能在实际训练中选择放弃或消极怠工,这些因素对于拍摄的正常进行都有严重影响。一些导演选择专业运动员参演电影,动作技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艺术性和表演技术的协调又成为了新的问题。

二、“体育+电影”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电影是一种竞技与电影的结合,是体育和艺术的碰撞,它是传递运动情感的方式,通过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将体育运动中的精神传递给观众。现在我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是体育电影这个细分领域的潜能并没有被市场所激发出来。

体育产业和电影产业的融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体育产业是依附于体育项目实体而存在的,体育项目既可以是参与型也可是观赏型,不同的形式可以扩大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因而在基数上增加消费者数量。电影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体系,从投资到拍摄到后期最后到路演,它的宣传力度和营销方式为票房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外的案例不难发现,观众对于体育题材的电影有浓厚的兴趣,电影脱俗的情节、价值观会吸引观众前去观影,同样电影当中的体育运动也会成为观众线下关注的新热点,进而为体育项目带来参与群体。可见“体育+电影”是一种双赢的产业融合形式。

(一)人群画像契合度较高,消费市场潜能大

我国观影人群已经逐渐走人年轻化的阶段,自2012年至2016年短短五年间,我国电影观众的数量从4.67亿人次增长至13.72亿人次,累计增长193.8%。通过猫眼电影的大数据报告可见,2013年到2016年中,37岁以上的消费者观影比例从10%下降至6%,22-26岁的消费者从36%上涨为37%,21岁及更小年龄的消费者观影比例从4%上涨至23%,即95后的年轻群体逐渐开始实现消费自由化,成为电影消费群体中的后起之秀。综合来看,90后消费人群在电影消费市场的占比已经高达60%。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推动,跨屏观影的模式逐渐被广大年轻消费者所接受。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个体娱乐方式的扩大,文化消费促进了消费需求,这对于电影市场来讲是巨大的潜能。

2016年,中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已经高达4.34亿人次,18-35岁的年轻人占比约为61%,这部分人群和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在年龄结构上有着高度重合。《2017互联网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16年互联网线上体育消费额达到近21300亿元,人均年消费额较2014年翻了一倍之多。融合体育市场和电影市场两个消费场景之后的“体育+电影”的消费模式,势必会带来新的一轮高产值服务业。

(二)体育产业和电影产业出现瓶颈,产业融合趋势向好

体育和电影都是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它们从内容为突破口为消费者创造消费的场景,两个产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技术手段可相互串联为产业融合带来驱动力。

体育消费多数人为体育迷,粉丝经济是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动因之一,这部分人群有着高度的粘性和忠诚度。体育电影的基础是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迷会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粉丝人群,群体的消费传播能力是不容小觑的营销方式。电影迷的忠诚度不仅是针对某个导演或是演员,这类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的培养,逐渐演变成一类影片的忠实观众。体育电影内生的画面效果不同于特效影片,它具有真实性,且对于不了解体育项目真实情况的观众来讲,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猎奇心理。故体育电影可以将体育迷与电影迷相互转化,创造出“1+1>2”的效果,同时系统化过后“体育+电影”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这个新市场的出现。

三、“体育+电影”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利好政策的施行,吸引社会资本

体育总局正在大力顺应改革的趋势,“体育+”的产业发展趋势应由体育总局牵头,积极与广电总局沟通接洽。在产业发展雏形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寻求各方的意见,对于电影市场这种社会资本因素很强的产业来讲,要多为社会资本带来一定的福利,比如减少税收,或是实施不同程度的票房奖励政策;减少审批路径,成立专门的小组带来专业化服务和意见。

同时,体育总局下设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实体化改革后也鼓励参与其中,为电影制作提供专业化的意见和指导,也可通过培训演员的方式带来额外收入和宣傳本体项目。

(二)输送电影专业人才,部分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如果能通过社会组织或是国家的资助成立电影培训中心,它可为运动员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中心可以进行电影文化的传播和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退役运动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解决退役后与社会衔接的不适应。培训内容可以涉及电影创作、表演基础、宣传发行等方面,为体育电影的制作输出专业的人才,避免出现演员职业素质底下所带来的影片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营销小众运动项目,增加市场体量

从中国目前的体育项目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市场有能力创造出百亿级甚至是千亿级的运动项目产业,比如:高尔夫、拳击、冰雪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地推,也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宣传,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票房同时还能导流部分观众参与到运动项目之中,成为打开市场的一把新钥匙。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通过体育市场营销的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很多电影缺乏营销的理念,对于我国观众还没有完全了解到体育电影的阶段,需要有效的营销手段增加影片热度,提高排片率。

(四)提高产量,创作精品

在我国目前仅有的百部体育电影中,留下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经典影片。很多电影剧情落入俗套,主打青春励志的招牌。然而,随着观众素质和精神层面的不断提高,满足观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是创作者为之改进的方向。之所以有体育电影,是为了让观众可以了解到更多体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只要努力就能成为冠军”的励志精神,对于运动员来讲,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但是每个人都会为之努力和拼搏,即使他们最终没有夺得桂冠。故“唯金牌论”的价值观已经落后,我们需要通过电影向受众群传递包容和理解的情感,勇于面对失败,这是体育电影的价值所在。

四、结语

产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也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道。在“体育+电影”的产业融合模式中,“体育”的主导因素决定了融合之路的顺利与否。对于电影市场来讲,它的类型片种类多样,而体育电影的拍摄困难程度导致制作方和资本方望而却步,只有从制作难度上降低了体育电影的成本,资本方和制作方才敢于试水和挑战。如何化解内部矛盾,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的。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支持、制作方实干等因素都决定了体育电影市场是否能进一步被撬动和开发,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工壁垒,实现行业价值链的扩充和完善,早日实现体育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西藏自治区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