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一隅千里:发展中基金会的鸿鹄志”

2018-09-14 00:41羽佳徐以立
至爱 2018年8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发展

文|羽佳 徐以立

7月6日,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湖南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湖南方正证券汇爱公益基金会等湖南公益慈善组织联合主办的“一隅千里:发展中基金会的鸿鹄志”湖南峰会在长沙召开。这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继本年度广州峰会、成都峰会后的第三场城市峰会,也是转型升级后的基金会论坛第一次来到湖南地区。湖南省基金会的数量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全国第七,这次峰会是基金会论坛转型升级后第一次落地中西部地区,对湖南的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等众多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基金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共500余人参加了会议,覆盖全国15个省区市,最远有来自新疆和内蒙古的公益伙伴,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基金会的当下和未来。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轮值主席代表张媛致辞,她指出我国的基金会大部分都处于发展阶段,湖南省的基金会数量虽不如北上广发达地区多,但在中西部地区遥遥领先,部分基金会实施开展的公益项目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她希望借助此次峰会,基金会同行之间、基金会与其他公益组织之间、基金会与企业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而促进基金会乃至公益慈善领域的迅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中国的基金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政策和时代机遇,如何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是本次峰会重点关注和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主旨演讲中将中国基金会放在世界基金会大的发展潮流中进行对照,提出了当下中国基金会的资源流向与世界潮流存在“两个逆向”问题,并表示中国基金会要从官办基金会和慈善会、家族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以及公益金融链条等5个方面寻求突破,改变中国基金会只是“吸金器”的现状,顺利实现体制和结构的转型。

随着《慈善法》的实施,一系列支持、推动基金会的法规、政策出台,为基金会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稳定的环境和氛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其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日益高 涨。

在这一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发表了题为《新时代下基金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演讲。他细致梳理了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如地域分布不均衡、基金会有名无实、缺乏同行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等。对此,周秋光指出基金会要完善内部治理与目标定位、改善投资理念、加强信息披露、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解

01

02

徐永光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01 7家湖南本地联合主办机构联合致辞

刘文奎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02 会场

卢德之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在演讲中结合扶贫基金会的发展阶段,分享了他对“基金会的理想与实践”的理解。他从社会价值层面阐释出基金会的追求与愿景,介绍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团队在发展过程中的理想与情怀。他认为是理想和使命决定了基金会的来处和去处,决定了基金会的性格和特质,也决定了基金会能否穿过重重迷雾,成功抵达一个又一个目标点。没有理想的基金会也许会喧哗一时,但有理想的基金会才能拥有未来,因此“有理想”应该成为基金会的必然追求。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先生从湖湘文化的角度切入公益慈善问题,他在演讲中指出,基金会的发展速度快,但也遇到了瓶颈,特别是存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体制机制的壁垒。湖南公益湘军立足于悠久而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敢想”和“敢干”。他强调基金会要弘扬优秀文化,以人类发展为目标,以人性为基础,以解决世界问题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多极、均衡、协同、共享”。

随后开始的主题发言及圆桌论坛,与会嘉宾聚焦基金会的定位,强调公益慈善组织要更加精准地实现自我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

广州市社会组织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军、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唐晓宝、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等一批公益事业从业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资源、能力、战略等维度来阐释新时代下基金会的准确定位,并做了相关研讨。

嘉宾们一致认为基金会要成为社会企业的“投资者”,要充分发展公益金融的力量,打造捐赠的平台激发社会捐赠活力,同时加强慈善财产管理的能力,以社区慈善作为基金会的重要载体,在基金会内部和外部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级联动协作机制。

他们还表示从业者需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联结协作、做好自己”,使得基金会成为改变社会和世界的力量。在提问环节,嘉宾针对“初创基金会如何定位、发展和提升影响力”以及“中西部地区基金会如何在自身扬长避短”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个平行论坛以“发展中基金会的创新突破”为主题,由刘文奎主持,徐永光、周秋光及湖南方正证券汇爱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阿孜古丽和湖南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执行主任葛鹏参与交流谈论。

总部设在北京,2018年2月在湖南注册的方正证券汇爱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阿孜古丽发言中谈道:“方正推崇建设规范、透明、高效、融合的企业基金会。证券公司有专业、人才、资源整合的优势。我们的理念是善行无界,大爱有方。我们注重与国家战略的融合,全面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注重与商业理念融合,高效运作。将重点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在规范透明的基础上的品牌化运营是我们基金会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我们基金会应始终坚持系统化推进,品牌化运作,专业化运 营。”

湖南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执行主任葛鹏从平台角度看问题。他谈道:“乐创是一个注重教育、关注扶贫的基金会,乐创会整合资源但不会垄断资源。基金会需要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尝试。基金会要注重创新,注重突破。我们有问题,有困惑,当问题和困惑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是去想用资金解决,要学会相互沟通合作解决。不应该因为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要有长远的眼光,只有这样,一些困难就不再是困难 了。”

第二个平行论坛以“基金会推动实现有效公益的路径”为主题,由胡小军主持,卢德之、张帆、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李志南、湖南太阳慈善助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姚睿和长沙普益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浩担任嘉宾。

嘉宾们结合机构和自身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享,表达了他们对基金会创新价值理念和更新发展机制的理解和行动热情。

卢德之感叹随着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基金会越来越像个成熟的行业了。他说:“以前将公益人分为三类,即职业慈善家、慈善职业家和慈善理论家,而现在应该要将资源配置给那些专业化、职业化的公益组织。”他还特别强调“财富观”问题关系到财富传承的问题,家族基金会将是点亮中国基金会的一个方向,而做慈善公益归根结底重在有心。

张帆坦言,投入产出比等效益问题固然重要,但“有效”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项目过程中不断地梳理、复盘、评价,从而保障项目不走偏,而不是要等到项目结束后再做评估。有效公益,代表着观念改变和突破,不仅是一个具体量化指标,而需要建立起一个综合、立体、社会化的系统性思维,并落实到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上。

李志南认为,公益项目管理可以进行范畴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合理性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而从业人员可以从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和专业背景四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还特别提出,目前很多公益项目只关注产出部分,其实更应关注的是结果和目标的实现,关注对受益人群的作用,甚至对人群的相关政策和社会地位产生一些促进作用,这才是公益项目的意义所在。

平行论坛1 发展中基金会的创新突破

姚睿认为各基金会做公益项目时,应更好地识别受益人的实际需求,否则无效的需求识别将不仅会浪费社会资源,还可能造成“好心办坏事”。她主张用“3WAP”来进行精准识别需求,即为什么要做,受益人是谁,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计划如何。“希望所有的需求都能被发掘,不同的基金会组织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项目,共同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贾浩立足行业问题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行业改变,提倡用技术服务公益,在公益行业中推行捐赠人、捐赠信息、项目、受助对象等信息一体化管理,并升级移动互联时代公众的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提高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基金会组织专业化发展,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胡小军总结说:“面对社会问题的多维性,决定了我们在思考回应需求时,不仅仅局限在实用性的、短期即时性需求,而应该思考长远的、战略性的需求。”

随着边际效应递减,基金会组织要持续有效,就要保持项目产品的不断迭代和创新。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及专业化需求出现,整个慈善行业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服务型的公司开始进入并改善这个行业,这是行业成熟的标志。而有效公益的核心就是打造品牌公益项目,以带动项目示范、资源聚集、推动组织创新迭代的三重品牌效 应。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