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疗救助

2018-09-14 00:41梁水源
至爱 2018年8期
关键词:看病贵看病难平价

文|梁水源

“看病难”“看病贵”自古有之。古时候,城里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可以请一个郎中到家里来诊治一番。可是,乡下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病症稍微复杂一点,村里的郎中看不了,就得到城里请大夫去。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等进城找到大夫的时候,或许黄花菜都凉了。更糟糕的是,看病是很费钱的事,因病致贫的人比比皆是。那么,中国古代又是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公共医疗救助出现在汉代。到了北魏,朝廷就设立了“别坊”,据《北史·魏纪三》记载,其功能:“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朝廷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公开免费派送,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到了南北朝,朝廷设立了“六疾馆”“孤独园”。“六疾馆”主要职能是养赡贫病者,而南朝的“孤独园”主要收养“单老孤稚”。

唐朝时期出现了在我国慈善救济历史上有名的“悲田养病坊”。另外,唐朝还有一项政策,对于当时的公共医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州境巡疗”。唐开元十一年(723年),鉴于偏远农村地区“医术全无”的严重状况,唐玄宗颁布诏书在全国各个州设置医学博士,对唐代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古代破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做得最好的,并不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

宋代,针对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有地方官上了一道折子,称一些偏远乡村“相距州县甚远,遇有疾病之人,本处无医药,往往损失者众”,因此恳请设置官办平价药房,以“救万民之疾苦”,宋徽宗大笔一挥:“从之。”之后的150年间,各地的官办平价药房渐渐多了起来。这种官办药房的药物售价,得到政府巨额补贴,只有市价的1/3,使民众能买得起、用得起。要是遇到穷人和灾民,干脆分文不收,故而就取名为“惠民药局”。

“惠民药局”不只是药价便宜,还免费为患者诊断并提供处方,“惠民药局”卖的也不是普通药材,而是根据民间常见的各类疾病,选用相应的药材,细心配比,制成中成药,至今广为人知的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丹、四物汤等,在当时都已普及。“惠民药局”虽然号称“药局”,其实是配有坐堂医生的。如果乡下的患者赶到城里,天都快黑了也不用着急,药局有夜诊,专门有人轮宿值班;若将患者拒之门外,被发现后依律先被打上100大板,再送到衙门里论罪。

宋代缓解“看病难”的另一招就是送药下乡。每年端午过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多发,药局就会派出医生下乡巡诊。医生身后还跟着兵丁,肩上挑着药担,里边装着各种夏日常用药,遇有患者,随时发放。“惠民药局”的下乡送药活动,要一直持续到秋凉,才告一段落。

历史上宋代的国力并不是最强盛的,但朝廷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赐药”于民,除了卖平价药、医生坐堂、开夜诊,还组织深入四方的“下乡医疗队”,千年前这段历史足以令国人感到温馨和自豪。

猜你喜欢
看病贵看病难平价
平价上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走进光伏平价时代
风电:平价上网步伐加速 助推风电成长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
小处方的大影响--怎么看看病难
卫生部正名“平价医院”政府办“惠民济困医院”
缓解看病难有了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