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冬奥场馆

2018-09-14 11:22钱敏
人民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水立方冰场冰壶

钱敏

平昌冬奥会后,冬奥正式进入北京周期。倒计时已经开启,2022近在眼前。

2018年5月3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总体建设计划》正式发布,计划确定了冬奥会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时间表,根据总体建设计划,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共列入52个建设项目。其中,场馆项目18项,包括新建场馆8项、改造场馆8项、临建场馆2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1项;其他配套项目3项。

6月中旬,记者一行随冬奥组委及建设方有关人员对北京市区将在2022年承办冬奥赛事的三个比赛场馆——国家速滑馆、水立方、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了实地走访。尽管其中有的正在火热施工,有的还在筹备阶段,但共同点是无一不体现节俭办会原则,无一不关注赛后利用价值。实际上,这是被国际奥委会寄予了厚望的一届冬奥会,希望北京据此树立办奥模式新标杆。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场馆

第一站是国家速滑馆。在北五环附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工地现场,随处可见紧张忙碌的工人和高速运转的施工设备,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按计划,地下结构工程将于本月底前完工。作为当初申奥时唯一一处计划在北京市区新建的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是按照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来打造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计划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届时将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起,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郑方介绍,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国家速滑馆,设计理念来自于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沿着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而成的冰丝带,就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冰上画痕成丝带,22条冰丝带又象征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丝带由3360块幕墙玻璃完美拼成,这些幕墙玻璃采用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而丝带本身既是幕墙钢结构的重要部分,又能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国家速滑馆设计高度33米,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规模虽不是最高最大,但室内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使用面积却是亚洲最大的,其赛时使用功能和日常接待普通市民冰上运动健身的能力都堪称国际一流。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也就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为了减少观众散热对冰面的影响,设计中特地对气流组织进行了精心排布,将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让观众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的同时,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却能精确控制。

此外,国家速滑馆还充分融入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利用场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可实现年节省电量180万度。同时,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还可为3000平方米场馆管理用房供暖,由此实现每年160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第二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水立方将在比赛时化身“冰立方”,创造性地采取临时拼装方式,由于是临时拼装,所以目前尚看不出任何施工的痕迹。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造被大力推崇,本届北京冬奥会就将最大程度地利用2008年的“奥运遗产”,水立方则是其中之一。

然而,怎样改造利用是个技术活。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水立方当时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由水上比赛场馆变身冰上比赛场馆,并非易事,但这难不倒极富创意的中国设计团队。

2015年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水立方历史性地成为全球首個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场馆”。据介绍,按照既定规划,国家游泳中心将对水立方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在2022年承接冬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并在水立方南广场新建群众性地下冰场,为普通民众提供冰上运动服务。变身后的“冰立方”,将融汇水上、冰上各类业态,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将在保有水上功能的基础上,将冰壶赛事场地设置在水立方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转换结构面层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布置形成4条标准冰壶赛道场地。为了实现场馆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水立方还组建了科研团队,针对环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学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突破研究并取得成果。据了解,改造后的水立方将实现在冰、水业态间切换,既能承办冰壶赛事,又保留承办水上赛事的功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冰上项目和水上项目同时运行的场馆。未来,水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将全天候向群众开放,成为普及冰雪运动的重要阵地。

此外,水立方还将在南广场建设地下群众性冰场,地下冰场设置一片标准冰场和四条标准冰壶赛道。地下冰场赛时供冬奥会配套使用,赛后将永久保留冰壶赛道作为奥运遗产供群众体验,推广冰壶运动,同时开放群众冰上运动。

首钢滑雪大跳台——飞天创意画龙点睛

最后一站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大跳台位于废弃的石景山首钢工业园内。走过一段长长的雕梁画栋式中国风长廊,记者来到美丽的群明湖畔,不远处的湖对面就是届时大跳台的比赛场地。从湖畔的效果图上,能直观看到建好后的大跳台及周边景象。

依托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契机,首钢积极协调并配合北京冬奥组委,稳步推进冬奥会单板大跳台比赛项目落户首钢园区。2017年1月13日,国际雪联确认单板大跳台选址于北京市区,并推荐了首钢园区选址方案;同年9月13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确定了单板大跳台首钢园区的选址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单位在大跳台方案的深化中,植入了古代飞天的概念。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一方面飞天曲线与单板大跳台本身曲线较为契合,而另一方面飞天汉字中的含义与大跳台英文Big Air一词,都有向空中腾跃,向空中飞翔的意象。

作为业主单位,首钢将负责项目的建设及赛前赛后的运营。按照建设规划,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严格遵循国际赛事标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大跳台场地。为了满足冬奥会赛时观众、裁判、转播等各项服务功能,实现工业遗产和冬奥会的赛时运行需求完美结合,设计团队深入挖掘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文化价值,决定对首钢原有老厂房和工业构件进行修缮与改造。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在赛后将保留其体育运动本质,继续用于单板大跳台的比赛和训练,在更好地推进首钢园区产业转型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

猜你喜欢
水立方冰场冰壶
在“冰立方”里推冰壶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找冰壶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去鸟巢、水立方看电影
水立方2020年实现“冰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