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思想践行:从生态意识形成到生态位建构

2018-09-14 09:53赵豆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意识

赵豆

摘 要: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能量。但由于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造成环境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由此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现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亟须我们人类积极应对、共同解决。生态危机的产生不仅有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根源,而且也与科学技术导致的异化分不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了绿色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生态意识的产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又促进人类生态道德的建构,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本质,成为影响人们行为发生的基本道德规范。生态位强调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与生态位构建的共同作用;而生态位建构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位关系。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困境,人与自然对立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践行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的整个过程。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重新整合人类的理性,将环境保护纳入自身的主体性之中,形成以人类同自然和谐发展为己任的生态意识;重视生态道德建构工作,将价值观念同社会历史因素相结合,建设生态道德体系,发挥人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人类在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过程中,合理地建构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位。

关键词: 生态危机;生态意识;生态位建构;生态环境思想;生态道德

随着全球生态系统破坏加剧,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如果环境问题再得不到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一方面通过作用于人类的感觉器官,引起人类特定的认知、情感、态度等,从而决定人适应环境的方式;另一方面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存在着影响,人的心理也在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建构。生态意识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并形成的。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性,让许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和破坏性的开采、工业生产不断增多的废物、科技进步对于环境的破坏、人口暴增的压力,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体论根源。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人类的世界观即人类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决定着人类对环境所采取的行为。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评价的依据和价值原点定为人类的利益,强调只有人类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终极的价值目标。由于长期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常常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以人类的利益为根本目标,认为上天赋予人类具有理性这种特权所产生的需求就应该得到满足,就应该在实践中维持人类的利益以及人类的主体地位。这种对待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第二,认识论根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将人类同自然割裂开来。主客二分将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看作是改造、利用和征服的关系,将主体与客体看作是单向的对立面,例如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義,等等。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不需要对自然负责,对自然可以进行无止境的开发与利用。虽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使得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然界作为宰割对象,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三,价值论根源。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陷入了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缺失的泥潭。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而服务。2工具理性的显著表现就是以工具、技术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进行评判;价值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信仰或者某种“规范”之上,是一种理性的价值观。然而,过分重视工具理性是一种“重物轻人”的思想,导致了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价值理性应当驾驭并且操控工具理性。但在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一方面使得人们单从内心的愿望出发,将价值悬设,忽视了环境与社会历史等因素,陷入空想;另一方面使得人们过于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的作用,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发了环境问题。

第四,科技发展导致的异化。一是人性异化。科技的发展对人性的异化体现在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人类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唯科学主义”的错误思想,使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过分依赖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人类过度依赖科学技术从而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这导致原本作为主体的人类反而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支配和奴役。二是自然异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过分地 运用科技改造自然,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附属物,导致了自然的异化。自然异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如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等。三是社会关系异化。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先进的武器,使得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人的一切价值行为应当以人自身为目的,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却成为敌对的、异己的东西而与人产生对抗。四是科技产品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科技产品不断地出现,生产科技产品的出发点本是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核武器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却使人类陷入核危机,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生态意识的形成

从古至今,只要有人类实践活动存在,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就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它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而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危害的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1

环境问题涉及很多方面。第一,全球变暖。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产生巨大危害。第二,臭氧层被破坏。人类实践活动中排放的一些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污染物,使臭氧层受到极大的破坏,存在于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第三,产生酸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导致酸性降水的出现,使得酸雨产生之地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第四,出现淡水资源危机。人口的激增和生产力的发展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的紧缺导致河流和湖泊枯竭、湿地消失和地下水匮乏。这不仅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使许多生物逐渐灭绝。第五,资源、能源短缺。由于人类盲目、不合理地开采自然资源和能源,导致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全球性问题。煤、石油等能源短缺,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日益减少,最终将消耗殆尽。第六,森林锐减。由于人口的激增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森林被过度采伐,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第七,土地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得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土地荒漠化使人类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第八,有的物种加速灭绝。人类的实践活动破坏了物种生成和灭绝之间的平衡,使有的物种灭绝速度加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第九,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近100亿t,而且处理垃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大量的垃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包括运送、存放)造成的危害更严重,这也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第十,有毒化学品污染。在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学品,使得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毒害。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以上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果不及时对环境进行保护,生态恶化将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绿色运动蓬勃兴起。绿色运动注重整体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任何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从全球观点出发和思考问题。绿色运动反对以往缺少生态观点的经济思想,主张建立“可以承受”的社会,开发“供选择”的项目,并重新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生态意识(ecological consciousness)由此产生,它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价值观。生态意识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此人类开始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改变以往对自然界的盲目掠夺,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自然观。因此,苏联哲学家Э.В.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1生态意识的产生不仅仅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的反应,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自然历史背景,具有人类意识自身发展的邏辑因素。它强调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注重从生态价值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目的。生态意识的形成是主客体高度统一的表现,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迫切要求人类提高自身意识。

人类生态意识的形成促进了生态道德的建构。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生态道德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本质,表现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它作为人们的普遍信念,已成为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2生态道德的建构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它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区别于法律制度的建构,它关系到人内在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因此,生态道德建构的工作比起法律制度的建设要更加系统和复杂。

三、生态位建构

生态意识的形成,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学者们提出了“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生态龛,用来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存最小阈值,其内容包含区域范围和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格林内尔(J.Grinnell)最早提出“生态位”这一概念,他将“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和区域上的意义。他注重研究物种在生理和行为上对限制性的因子的适用性。查尔斯·萨瑟兰·埃尔顿(Charles Sutherland Elton)则将动物的“生态位”看作这一个动物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它同食物和天敌的关系,注重物种生态位的功能含义,并强调生态位的营养概念。他认为生态位的主要成分是一个动物的取食习惯和体型大小, 并且强调在探究“生态位”这一概念时应注重一个物种在该群落中担任的角色或起到的作用。 哈钦森(G.E.Hutchinson)提出了“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功能生态位”(function niche)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n-dimensional hypervolume niche) 理论,运用数学上的点集来阐释“生态位”这一概念,他将“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他依照生物的忍受法则,利用坐标来表示对物种产生影响的环境变量,创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进而提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概念。1

“生态位”这一概念作为“生态位”研究领域中的新命题,它注重研究环境和有机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自然选择与生态位构建共同对进化产生作用。也有学者提出,生态位建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机体不但能使自身周边环境发生变化,而且能使其他的有机体周边环境中的自然选择压力发生变化;二是有机体能够将它们所改变的自然选择压力的成果继续传给这些有机体的后代;三是在生态位建构中有机体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对其生长环境中的其他种类的有机体的基因表型产生影响;四是表型作为基因的载体具有修改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源的能力,而被修改自然选择源也许会对基因的选择实行反馈。2因此,有机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施加的影响,而是环境的主动建构者,有机体在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施加影响。

生态位建构(niche construction)强调了环境和有机体之间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关系。从系统层次上看,生态位建构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的生态位建构。首先,人与自然的生态位建构就是从人自身的利益出发,既要考虑自然可供人类的资源量、承载力,也要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生理、心理等需要,寻找到一个既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又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的尺度。其次,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位建构。在社会生态系统中,被个人或团体占据的众多网点构成所在的生态位,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特点。它有着明显的层次性、时空性以及社会性。人与社会的生态位构建就是以人为本,综合协调社会各领域,从最佳点出发,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共荣。再次,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位建构,即人内部的生态位。它是指人类种群内部,根据人类在种群中所处的不同的地域、社会环境、血缘关系、肤色类型、性别差异、信仰差别等来划分的人的地位。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一直在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位,人类内部“生态位”的争夺给其他的物种甚至人类自身都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生态位的建构应综合地考虑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构建出其他物种以及他人的生态位与自身的生态位平等的生态位体系。最后,人自身的生态位建构。一方面,人自身的生态位建构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即有利于人的智力与体力得到均衡的发展;另一方面,全面综合考虑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统筹心理、生理需求,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生态位建构思想的提出不仅对已有的进化思想进行了总结,也为研究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从而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协同化的新方法并将人类基因遗传和文化过程研究联系在一起。

四、生态环境思想践行

虽然生态环境思想践行本身就是一个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的过程,但是当今人类和环境之间对立的局面依然存在,人类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环境公害、生态失衡、资源危机等问题仍然危及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思想践行需要我们从环境与人入手,在探究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统筹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整个生态思想践行的过程。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重新整合人类的理性、重视生态道德建构工作以及正确地发挥人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法,建构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位。

第一,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一方面,长期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推动着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和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类在生态环境践行的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生态意识,陷入了困境。因此,正确地认识人类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必要;另一方面,人类长期以来认为其自身作为主体对自然是改造、利用和征服的关系,从而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和规律,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但是生态环境思想的践行本身就是和人类有关的践行,人类在这一实践中本身就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人类无法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界限。因此,在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过程中,人类要避免过去那种盲目的、自发的主体性,树立起一种更高层次的自主的主体性,人类在兼顾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将保护环境纳入自身的主体性之中,形成以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己任的生态意识。

第二,重新整合人类的理性。生态环境思想践行之所以会陷入困境,是有其价值论根源的。人们在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将生态意识悬设,过分重视自然的价值,忽视了人类自身主体性的特殊性,忽视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如自然中心主义;二是过分重视工具理性,使人们陷入享乐主义等盲目的状态中,人和自然都成了工具,使得人和自然的生态位建构发生扭曲,生态环境思想践行陷入困境。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价值理性的导向作用。在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过程中,重视生态意识的指导作用,避免盲目的活动危害到自然界和人类的和谐共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工具理性的支撑作用。

第三,重视生态道德建构工作。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道德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道德的建构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在思想方面,生态道德的建构需要有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作为指导。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的指导下,生态道德建构的工作才能切合实际,才能构建出与之相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位。在教育方面,生态道德建构需要因材施教。我们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理念,对于大中小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阶段进行生态基础知识教育,让小学生懂得何为自然、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中学阶段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让中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大学阶段开展更高层次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利用高校的社团等资源使大学生真正践行生态保护的意识,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方面,我们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生态道德建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法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出现,这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无法遵循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生态道德建构无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生态道德建构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继续。

第四,正确发挥人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人在生态位中的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人類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能量。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自然的生态位中处于消费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在生态位中更多地处于操纵者的地位。其次,人类在生态位中的作用是多重的。人类除了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自然本身所没有的人工自然,还可以通过发展生态科技等途径摆脱科学技术造成的异化从而保护自然。由此可见,人类在生态位中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类仅仅注重其对自然的消费,毫无顾忌地改造自然界,将永远走不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桎梏。人类只有正确地发挥在生态位中的双重地位与多重作用,才能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位,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思想践行。

綜上所述,生态环境思想的践行,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但当今环境问题的存在,揭示了人类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位建构的实践活动面临着困境。造成困境的不管是本体论根源还是认识论根源,不管是价值论根源还是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异化作用,其根源还是在于人。这就要求我们找到生态环境思想践行的方法。只有在合理完善的生态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使人类生态环境思想的实践活动合理地进行。

(责任编辑 古东)

Abstract: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other creatures, which provides material energy to mankind. However, due to the const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human in the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have affected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leading to ecological crisis. The ecological cris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aced by all countries.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not only has its origins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value theory, but also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lienation caus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promoted the rise of green movement, which gave rise to new values, refle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ew values ar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lso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ecological ethics, which reflects the natur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s become the basic ethical norms affecting peoples behavior. The ecological niche emphasizes the joint action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nich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Niche construction emphasizes interpersonal niche relationship and tha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Toda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still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till exists. This requires us to explore the rooting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go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wit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ecological niche construction. By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and complete ecological awareness, reintegrating human rationality, and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o its own subjectivity, we will form an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nature.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integrate value concepts with soci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build an ecological moral system, and give full play to human status and role in niche to ensure that we can build a niche helping people and nature develop harmoniously in practic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ought.

Key words:ecological crisi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cological niche constru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ought;ecological morality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意识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人对自然的暴力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