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立意统摄下的史料的选择与有效运用

2018-09-15 08:56徐寅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史料

徐寅冰

摘 要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靶心”。聂幼犁先生将之称为“核心目标”。在中学阶段,历史课的内容和空间的跨度都相当的大,学生很难理解或者缺乏学习兴趣,这时确定教学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掌握教材内容与选择契合史料史论的基础上明确教学主线,对历史知识进行解读成为是历史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 。本文基于对《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实践,在教学实际中尝试落实教学立意。

关键词 教学立意 史料 鸦片战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1确定教学立意

历史课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学立意上,史料选取与解读也是围绕着教学立意展开的,所以确定教学立意是历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鸦片战争》一课主要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两个板块介绍战争始末。通过对教材和教参的详细阅读与研究,把鸦片战争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起来,再结合这一时期的史料综合解读,使本课的教学主线逐渐明朗: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反思。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一屈辱历史事件的反思,让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应该固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当中,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2史料选取与解读

2.1战争的爆发

材料一:英国曼彻斯特商会给英政府的呈文: 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对华贸易已陷入不稳定的、无保护的状态,横受行商和地方政府的勒索与禁阻我们的产业可能被瘫痪……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威力, 如果直接和中国最高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之迂回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笔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问题1: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分析:解答这个问题要从中英两个角度考虑。对于英国来说,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满足于现有市场,迫切需要更加广阔的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地大物博,经济政治都逐渐处于落后地位,成为英国新的目标。但是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英国对华贸易中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英国商会组织敦促政府保护其商业利益,对清政府施压并开始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英“贸易”矛盾的激化,也是英国为掠夺原料和占据市场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对于清政府来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鸦片走私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残害了国民身体,消磨国民意志。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天朝”的尊严不容挑衅。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中国自給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的限制,当时的掌权者认为中国留有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完全是对蛮夷之人的恩赐,中国自己并不需要外国的任何商品。所以当英国打破清政府对外贸易的“禁锢”时,作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必然会予以反击。

2.2战争及条约

材料三:条约规定: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代步、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望厦条约》1844.7.3(《中美五口通商章程》)

材料四:《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五:“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材料六:条约规定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问题2:以上材料中,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那些特权?

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 有时称“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享有国单方面的特权。材料四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国间的互惠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一为最惠国待遇,给第三者的待遇给予对方,利益一体均沾;一为国民待遇,给本国国民的待遇给予对方。材料五反映的是通商口岸房屋租赁,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闭关政策下,夷人不得永久居住)。材料六反映的是方便列强思想侵略。

2.3战争之失败

材料七: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不知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

材料八:据耆英片奏,探见逆夷登岸,京口情形危迫……伊里布现往镇江,著即会同耆英,妥筹商办。前因该夷恳求三事,一还烟价战费,一用平行礼,一请滨海地作贸易所。……该大臣等经朕特简,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不必虑有掣肘,以致中存畏忌,仍于事无益也。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十五

问题3: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何以兵力数倍于英国的清政府惨败而结束?

分析:作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航海经验以及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军事装备与技术也是当时的清政府无法比拟的,所以,不可否认,对手强大是这场战争清政府惨败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还要从中国内部寻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以及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禁锢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八股取士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思想发展,缺乏创新和变革理念,而且在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下大多官员出现只知富贵却忽视国计民生,只知结党营私,摈弃选贤举能的情况。长此以往,官员不敢违逆上位者的命令,无所建树;国家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再者,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战争的进程大都通过奏报了解,并不能正确决策,而且畏敌惧战,摇摆不定。尤其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但不予以鼓励,反而非常急切的与英方议和。最后,当时大部分官员对英国的认识停留在表象,非常肤浅,甚至可以称之为荒诞。譬如:看到英军将腿足缠束紧密的行为,认为他们屈伸不便,无法在陆地上打仗。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而导致国人对外域情况知之甚少也是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

3教学反思

3.1确定所选取史料的真实性与教学价值

史料选取与解读是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对于一段历史的学习就是在对相关史料的重构与解读中不断深化与内化。中学阶段的历史教材跨越的时间与空间都比较大,史料异常丰富,这很容易导致教学设计难以抓住重点,课堂教学杂乱无章。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史料选择中应当秉持真实性的原则,还要考虑史料所具备的教学价值。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在论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笔者在确定史料来源具备可信性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商会给英政府的呈文”以及“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的信”两段史料将英国当时的社会发展与中英贸易情况以及清政府秉着“天朝上国”的观念固步自封的史实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3.2史料选取要与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契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被称为“少年期”,他们的抽象和逻辑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的发展,但是仍旧偏向于经验型,对事物的认识一般依靠感性的经验。因时代较远等原因,学生对历史难以理解或者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史料。譬如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笔者在选择史料时摈弃了那些言辞复杂且专业性特别强的论断,选取“林则徐的奏稿”和“道光帝的谕旨”两段初中生可以读懂或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的史料,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知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因此,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多元的历史视角,打造科学合理、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十.三五Sjh<4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07):11.

[3] 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黄荣怀等.网络课程开发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史料
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史料实证:谁是“鸦片战争议案”的决定者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雷的研制和作用
《清稗类钞》中的戏曲史料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