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百桥,带你漫游苏州城

2018-09-17 03:40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17期
关键词:石拱桥古桥苏州

记者 陶瑾

七旬老人罗元粞 历经三年构思创作成就百桥画作

苏州,园之城,水之乡,桥之都。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

“桥”是江南水乡最稳固而深情的文化符号,是这方水土的筋骨与脉络。桥之于苏州有着特殊的意义,成千上百座古桥与新桥连接着苏州,承载着苏州。每一个家在苏州的人都对桥有着一份特殊的记忆和情感。

家住吴门桥街道内马路社区的七旬老人罗元粞,历经三年构思创作成就百桥画作。每一座桥亦有各自的棱角与风情。穿行其间,恍如隔世,从眼前的一座座桥似乎可以延伸到记忆的永远。

◎“潮爷爷”的画桥情结

罗元粞早年在苏州家具二厂工作,由于一直从事木漆工作,让他对色彩和线条尤为敏感。他还亲自设计过图纸,并进行测量,也是从那时起,他发现自己在空间结构方面有一些天赋。

退休后,他每天的生活快乐而充实。没事在家练字画画,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还在生活之余学会了微信、支付宝等社交软件,成为社区老年人中的“达人”。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元粞在平江路上看到与他差不多年纪的长者在画水彩画,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也可以尝试写生,而他想从最基础的铅笔素描开始。

画什么好呢?罗元粞想起儿时住在十全街帝赐莲桥一带,老百姓的生活用水离不开河水,每天都能看到人们沿着石桥走到河滩上,洗衣、洗菜。许是对古桥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罗元粞特别想通过画笔把它们画下来。他认为桥有很多寓意,人与人沟通需要桥梁,国与国之间也需要桥梁,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情感更需要通过桥梁来寄托。所以他想表达的桥不仅是唯美实用的桥,更是心灵沟通之桥。

阊门内下塘仓桥

就这样,从2015年至今,他一共画了100座桥,其中有盘门的吴门桥,西中市的虹桥,铁岭关的枫桥,郭巷泰安桥,甪直兴隆桥等。这些桥或纤巧、或恢弘、或简约、或繁复、或幽深、或明丽。春夏秋冬、晨曦夕照、天光水影、明暗眩素,变化无方、各具意境。

为了画桥,罗元粞几乎走遍了整个苏州,有些桥的位置很偏僻,有些桥已经略有损坏。一开始他是坐在桥前写生,但一天画不完,他便用相机把这些桥都拍下来,然后回家慢慢照着画。

敦化桥

帝赐莲桥

吴门桥

三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罗元粞收集了好多本关于桥文化的书籍,对照着一座座寻访,探寻每一座桥的特点。每一张画的背后,还把自己查到的相关背景资料一一附上。这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座桥,是位于浒墅关的一座明清时代的众缘桥。由于没有图片,只能到乡村一遍遍寻找,终于找到这座只有一块石板的古桥。

“有些石桥用的材料是花岗石、武康石,我想画出古桥风韵,所以格外细心。最难画的桥大概就数万年桥了,因为组成桥体的石块非常多,线条画起来也更繁杂,需要一笔一笔勾勒。画一幅桥大概要用铅笔打一天底稿,再花两个半天用黑色签字笔描画一遍。”罗元粞画每座桥,线条、空间都是有变化的。他运用透视处理景别的方式,融进素描尺幅。

当他把百桥图满满当当地铺在桌上,每一张都被精心地塑封起来。爱好书画的社区百姓看到这些作品感慨道:“这些桥不仅让我们看到桥本身的精致和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对于这种景象的迷恋和思念。”

山塘街星桥

◎百桥图中的江南故事

如果说,水是苏州的脉络,那桥便是苏州的骨骼。苏州桥历史之久,可上溯至春秋,下及清末民初。范成大在《吴郡志》专门在卷十七《桥梁》卷中对当时苏城的桥梁进行了介绍,以乐桥为中心,其东北是85座,其西北是80座,其西南47座,城门外34座,而长洲县治和吴江县治内的桥梁没有计算在内。如果全部计算在内,在范成大时的宋代苏城的桥梁已超过300座。

在苏州,每一座桥都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每一座桥的根源,每一座桥的起落,都与当地的人文、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

吴门桥,是苏州城区最高的石拱桥,它是北宋元丰七年由石氏出资兴建,初名“新桥”。桥由北段两座相连的木桥和南段一座石桥组合而成,故也称“三条桥”。南宋绍定年间改建成三孔石拱桥,气势雄伟,定名“吴门桥”。造这样高的石拱桥,显然是需要非常高的建筑技艺的。胥门来远桥,跨学士河。相传,南宋时胥门有姑苏馆,接待北国使臣、往来显宦,建筑雄冠三吴。此桥在姑苏馆侧畔,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意,题名“来远桥”,也称驿桥。汤家巷平安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能安,桥以“平安”为名,乃寄托百姓之希望。

帝赐莲桥,跨十全街河,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有帝师桥、帝赐里桥、帝思莲桥诸称,为单孔石拱桥。相传,元末朱元璋大军围困苏城,张士诚战败,母自杀。士诚为纪念其母而造此桥。吴王桥位于定慧寺巷东端。旧时,此处桥梁密集,有仙境桥、胭脂桥等,民间有“吴王仙境点胭脂”的传说。引静桥,位于网师园内,是苏州最小的石拱桥。桥呈弓形,石栏、石级、拱洞一应俱全。桥顶刻有圆形牡丹浮雕,桥身藤萝缠身,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桥。

五龙桥

行春桥畔,月影倾斜。倚桥望月,上方山深邃缠绵。行春桥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桥,初建于宋。每逢农历八月十八,相传可见该桥每个桥洞中各有一个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会已成吴地民俗。

再比如黎里的道南桥,是古镇最高的一座桥,建于康熙年间。目光穿越桥洞远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水上人家,炊烟袅袅。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水乡风情画。

一弯弯石板桥上不知道流转了多少感人的、辉煌的、励志的故事,几千年匆匆而过,人事变迁,桥和水仍是本色,并未随着时光老去。抬头看这些桥,像时间一样,在初夏的晨曦中发出明亮的光泽。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桥下橹声呕哑,那一湾碧水里摇出的,即是江南。

◎由桥衍伸的文化保护

在罗元粞看来,桥,是苏州的名片,承载着苏城2500多年的文化,是苏州千年古城的灵魂。苏州的特色是水和桥,没有了这两样,苏州也就没有了灵气。

“我一直有个心愿,在生活中做一名古桥古建筑保护的义务宣传者。拍尽苏州的古桥,画尽苏州的古桥,让更多人了解苏州桥,参与到古桥的保护中。”罗元粞觉得,城市变迁在所难免,他这样平凡的老苏州,能做的就是记录此时此刻,记录一段历史。

眼下他仍在继续画桥,并着手用水彩颜料画。他说,等到第两百座桥画完后,想在社区办一个苏州桥画展,给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讲述宣传苏州的桥文化。与此同时,他打算着手新的主题如苏州的牌坊、花窗等。因为它们同样千姿百态,同样见证过历史的长河。

猜你喜欢
石拱桥古桥苏州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家乡的石拱桥
探访古桥